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云端佛学(17)

  偈颂上有二种利益,第一种为利益众生,第二种能令佛种不断,《会阅笔记》加上第三种,为令正法久住。论文上讲《大乘起信论》是正法,你发心弘扬《大乘起信论》,就是令正法久住,也就是令佛种不断。论文上只有二种意思,注解写了三种,就是要发心弘扬《大乘起信论》,就能令正法久住。

  

  《会阅笔记》

  

  众生有三聚(类也)

  

  一、正定聚,二、不定聚,三、邪定聚。此论正为「不定聚」众生,兼为「邪定聚」作远因缘,亦兼为「正定聚」具増妙行也。

  

  下面再讲能利益什么众生呢?「众生有三聚(类也)」,众生有三大类:「一、正定聚,二、不定聚,三、邪定聚。」第一、正定聚,就是十信圆满,入了住位的众生。三贤位众生跟十地位众生比较,三贤位众生差多了,他起无漏智,是相似的无漏智,不是真无漏智,他所证见的法身,如隔云望月,没有亲证。但是一入住位就不退转,只有往前进,叫做正定聚。第二、不定聚,是十信位的菩萨,他是依着境界,随着境界转的,遇到师教之缘,遇见明师讲教,启发他的道心,他就进步;遇见五欲境界把他转动,又退转下去。所以十信位的菩萨,叫做毛道菩萨,像空中的毛随风东西,叫做不定聚。第三、邪定聚,邪魔外道定于邪,你跟他讲教,他听不懂,你所讲的道理,他都听成外道。你叫他看佛经,他看不懂,他看了佛经,还是讲外道的道理,因为他定于邪,看见圆教的经典,也会解到外道去。

  

  「此论正为『不定聚』众生」,《大乘起信论》正是为加被「不定聚」众生,不定聚众生大乘正信没有起来,就用《大乘起信论》来劝导引发,叫他起大乘正信,叫他十信圆满入于住位。「兼为『邪定聚』众生作远因缘」,邪定聚者,你跟他讲大乘经,他不相信,但是一入耳根即入识田。从他耳根经过,已经在他八识田里种了种子,早晚会发现行。现在他一时邪知邪见转不过来,将来有一天会转过来的,给他作个远因缘。「亦兼为『正定聚』具增妙行也」,「正定聚」众生还没有成佛,《大乘起信论》还应当研究研究、熏习熏习,可以具足增加他的妙行,这是兼带的利益。

  

  《会阅笔记》

  

  菩萨三种观于众生起大慈悲

  

  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众生人人本有真如之乐,失而不知。

  

  二、具足诸苦。

  

  三、于彼二颠倒。

  

  解云: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于彼得失,都无觉知,故令菩萨兴悲造论也。

  

  「菩萨三种观于众生起大慈悲」,《普贤行愿品》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觉。」菩萨要观众生苦,发大悲心,由大悲心而发菩提心。《普贤行愿品》有这个次第,平常讲,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把中间的大悲心含摄到里面。菩萨有三种观众生苦:

  

  「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众生人人本有真如之乐」,就是菩提乐、涅槃乐本来人人皆有。「失而不知」,众生失去却不知道。菩萨知道,看见众生可怜,等于贫女的宝藏,告诉她宝藏在哪里,把宝藏找出来,不是得到享受吗?等于告诉苦力,衣内有一颗明珠,他就不必再去做苦工。这就是菩萨看见众生在受苦,就起大悲心,于是弘法度众生,告诉众生,人人有第一义乐,有菩提乐、涅槃乐。

  

  「二、具足诸苦」,众生受的苦太多了,后面会讲到。

  

  「三、于彼二颠倒」,众生叫颠倒众生。有二个颠倒,一、「真乐本有,失而不知」,第一义乐是真乐、法乐,大涅槃里有常、乐、我、净的乐,就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涅槃四德。真乐,众生本来具有,他失去却不知道,这不是颠倒吗?二、「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众生受的苦本来是虚妄不实,本来空的,因为因缘生法没有自性,不是本来空吗?「于彼得失,都无觉知」,他天天在受苦,得了苦还不能觉照,不晓得苦。

  

  「故令菩萨兴悲造论也」,所以才令菩萨兴起大悲心造《大乘起信论》,观众生三种观想,先发大悲心,起菩提心,再造《大乘起信论》利益众生。三种观想,实际就是二种观想,一种众生有真乐,失而不知。二种妄法本来空,他得而不觉。由此二种众生起颠倒,菩萨越看众生越可怜,于是兴起大悲心来造论,利益众生,要众生先起大乘正信。

  

  《会阅笔记》

  

  起大乘正信

  

  既于「真」不疑,于「邪」不执,未知于何起行?谓于「大乘」,以是究竟根本法故。未知于此大乘起何等行?谓起「正信」,以「信」是众行之本故,亦即翻前「疑」,故云「信」。翻前「邪执」,故云「正」也。

  

  再讲《会阅笔记》,「既于『真』不疑,于『邪』不执,未知于何起行?」既然对于真如已经不起疑惑,对于邪法已经不起执着,他还不知道要起何等行门?下面就答复这个问题。「谓于『大乘』,以是究竟根本法故。」大乘就是佛法的究竟根本法。「未知于此大乘起何等行?」大乘法八万四千法门,起哪一种法门呢?「谓起『正信』」,起正信的行门。「以『信』是众行之本故」,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想要到佛法的大海来游玩,你必须有信心,才能游佛法的大海。《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为大乘道之源,一切功德之母,能生出大乘之道,一切功德都从信心生出来,能长养一切善根,所以信是众行的根本。因此第一步要发信心,信心不起,你什么行门都不会修,而且修的都是邪行。「亦即翻前『疑』,故云『信』。翻前『邪执』,故云『正』也。」前面「除疑舍邪执」,对着疑就叫信,疑而不信,信而不疑,疑是众生的过失,把众生疑惑的过失翻过来,叫信。把众生的邪知邪见邪执翻过来叫正,所以起大乘正信。

  

  《会阅笔记》

  

  佛种不断

  

  令诸众生,离过成行,使「信位」圆满,入「住」不退,堪成当来佛果,故云佛种不断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