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云端佛学(51)

  「今就此义」,现在就无明动了心体,生出来生、住、异、灭这四个相的义理,「以明四相」,以说明生、住、异、灭这四个相。「既鼓静令动」,「鼓」就是动,既然鼓动了静心,令静心成了动心。「遂有微着不同」,「微」是微细,「着」是显著。心一动,就有微细显著四相的不同。微细,就是生相。显著,是指住相、异相、灭相,各有不同。「先后际异」,「际」是时间,「异」是不同。先一个时间,后一个时间,有先际、后际的差别。「就彼先际」,就是最初动那个时间,「最微之相,名为『生相』」,最微细的相,命名为生相。「乃至后际」,到了最后一个时间,「最粗之相,名为『灭相』。」最粗的相,命名为灭相。「就中际」,就生相与灭相之中的时间,「则有『住相』『异相』也」,就有住相、异相,把这四个相说出来。

  

  「然妄心流转,乃从细至粗,由生相至于灭相也。」妄心流转这四个相,从最细的相,到最粗的相,所以从生相到灭相。「若返妄归真」,现在正文上讲始觉,是就返妄归真的道理讲的,「乃从粗至细」,返妄念归到真如,也就是反妄心归到真心,是从粗到细。「先除灭相,乃至最后除生相也。」生起相,是从生相、住相、异相到灭相。现在要除去,先除最粗的灭相,再除异相、住相,最后除生相。

  

  《会阅笔记》

  

  一期四相

  

  一期者,自一念不觉之后,直至成佛之前之时期也。四相者,生、住、异、灭也。

  

  「生相」者,以无明力,动彼净心,微相初起,故名生相。甚深微细,唯佛能知能断也。

  

  「住相」者,无明与生相和合,转彼净心,乃至此位,行相犹细,以「法执」坚住,故名住相。十地位菩萨能知能断也。

  

  「异相」者,无明与住相和合,转彼净心,至于此位,行相较粗,能发动身口,贪痴等别,故名异相,三贤位菩萨能知能断也。

  

  「灭相」者,以无明力,转彼净心,至此后际,行相最粗,至此为极,周尽之终,故名灭相。十信位菩萨能知能断也。

  

  怎么叫「一期」?「一期者,自一念不觉之后,直至成佛之前之时期也。」最初一念妄动,就是一念不觉,从一念不觉之后,有了住相、异相、灭相,乃至于到了成佛之前这个时期,叫做一期。再解释四相,要记住这名词,因为正文没有解释四相。「四相者,生、住、异、灭也。」

  

  「『生相』者」,先解释生相。「以无明力」,以根本无明的力用。「动彼净心」,真心是不动的心,叫做净心。无明鼓动了净心成了动心。「微相初起,故名生相。」怎么叫做生?初起之意。很细微的相,最初一念妄动的相,叫做生相。「甚深微细,唯佛能知能断也。」生相,叫做生相无明,最深最微细,只有佛能知能断。那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是依文解义知道的,不是真知,你悟到这里能把它除掉,才叫真知。等你真知道它的时候,已经把它断掉了,所以连等觉菩萨都不能知、不能断,只有佛能知能断。前面讲过,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用金刚喻定,金刚能断一切法,修这个定像金刚一样,能把最深最微细的生相无明断掉。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就是为了断生相无明。

  

  「『住相』者,无明与生相和合」,第一个念妄动叫生相,根本无明与生相无明和合起来。「转彼净心」,把清净的心往粗的地方转。「乃至此位,行相犹细」,这个行相,还是一个细相。「以『法执』坚住,故名住相。」这是「我空」以后的功夫,因为法执坚住,所以叫住相。你们听过《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着,这个行相还是很细,因为它不是我执,是法执。「十地位菩萨能知能断也」,初地以上的菩萨叫法身菩萨,能知道住相,才能断住相。

  

  「『异相』者,无明与住相和合」,越转越粗,根本无明与住相无明和合起来。「转彼净心,至于此位」,转动那清净心,到异相第三个位之上。「行相稍粗」,生相最微细,住相仍然细,到了异相,就稍微变粗了。「能发动身口」,能发动身业、口业。「贪瞋等别」,贪、瞋、痴是意业,所谓贪、瞋、痴、慢、疑。「等」,等于慢,等于疑,等于身、边、邪、见、戒,一切的烦恼都属于意业,但是各有差别。「故名异相」,「异」是差别,所以叫做异相。身业不是口业,口业不是身业,身口二业,也不是意业。意业呢?贪心不是瞋心,瞋心不是痴心,各有差别不同,所以叫做异相。因为发动了身口二业,连意业各有差别不同,起了贪瞋痴等烦恼,所以异相稍粗。「三贤位菩萨能知能断也」,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能知道异相,能断异相。

  

  「『灭相』者,以无明力」,以根本无明之力。「转彼净心,至此后际」,转动那清净心,到了最后一个时间、最后一个边际。「行相最粗」,异相行相稍粗,灭相行相最粗。「至此为极,周尽之终,故名灭相。」灭是至极的意思,到了最极点,到了终点,叫做灭。譬如我们坐火车,到了终点站,叫做灭相。无明动清净心,动到至极最粗的地方、最后的时间、最后的边际,叫做灭相。到了灭相的时候,就变成一个凡夫,这是凡夫的相,清净心完全不显了。净心灭覆不显,叫灭相,这是我自己想的注解,清净心转到这里,完全隐覆不显,所以叫做灭相。「十信位菩萨能知能断也」,十信位的菩萨,能知前念起恶,知道贪、瞋、痴起了恶念,他能停止,叫它后念不起,所以能知能断。

  

  《会阅笔记》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凡夫」者,十信位人也。「觉知前念起恶」者,谓「十信」以前,广造身口恶业而不觉知。今入信位,能知恶业,定招苦报,故言「觉知」也。此明觉于「灭相」义也。

  

  「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者,以前由不觉,常起身口恶业。今即觉故,能不造恶,止「灭相」也。

  

  「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者,能知「灭相」,实是不善,故不造恶,名为「虽觉」也。而犹不知「灭相」是梦,故云不觉也。又者,此位但能止恶业,故云「虽觉」,未觉烦恼(惑),故云不觉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