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云端佛学(52)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解释这段正文。「『凡夫』者,十信位人也。」这不是普通的一般凡夫,是已经学了佛法,要修行的凡夫,在十信位。「『觉知前念起恶』者,谓『十信』以前,广造身口恶业而不觉知。今入信位,能知恶业」,他入了十信位,能知道心里动了贪瞋痴,就是恶业,动了念,要发动身口,「定招苦报」,一定要招恶报。这是依着惑、业、苦三字讲的。你造了恶业,定招苦报。「故言『觉知』也」,他觉知造了恶业,一定招苦报,因果报应,决定不会错误。「此明觉于『灭相』义也」,正文没有说灭相这个名词。注解上解释,十信位的菩萨能知灭相、能除灭相,所以他觉于灭相。

  

  「『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者,以前由不觉,常起身口恶业。今既觉故」,现今既然觉知,「能不造恶」,能止住身口二业,不去造恶业。「止『灭相』也」,灭相停止了。「『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者」,他已经觉了,怎么还叫不觉呢?「能知『灭相』,实是不善」,知道灭相不是善法,是恶法。「故不造恶」,所以才不造恶。「名为『虽觉』也」,取名叫「虽觉」,虽然觉了,不是真实的觉。「而犹不知『灭相』是梦」,灭相根本是幻化不实的,等于作梦一样,这个道理他不懂,觉事不觉理。「故云不觉也」,所以叫做不觉。「又者,此位但能止恶业,故云『虽觉』,未觉烦恼(惑),故云不觉也。」又一种解释,惑、业、苦,惑就是烦恼,他不觉烦恼,所以叫做不觉。第一种解释,他觉了事相是恶,他不晓得在理性上讲,恶业等于作梦,他觉事不觉理,虽名为觉,还是叫不觉。第二种解释,他觉了业,没有觉惑,就是他能止住身口二业不造恶,但是心里面贪、瞋、痴的烦恼,还没有觉,所以叫做不觉。

  

  我们算不算十信位?算,我们算是初发信心,初信位。我们对于大乘佛法不反对,而且还顺从,我们可以说生了信心,是初信位,身口二业觉知它恶,不能离开停止,不够这个功夫,灭相还没有除。所以《大乘起信论》上说十信位,最浅的功夫,是从第二信说起,一直到十信位为止,他能停止后念令它不起,这叫大功夫。所以成佛很难,不是说说空话,一空一切空,就空掉了,你得真正空掉才能成佛。你先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不起,先用这功夫看看,谈何容易!所以学佛法,一定要脚踏实地用功,切不可粗心大意。

  

  《会阅笔记》

  

  四觉和五十二位

  

  名字觉:(本觉、不觉)十信位。

  

  相似觉:(声闻、缘觉)三贤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

  

  分证觉:十地位、等觉位。

  

  究竟觉:佛位。

  

  把四觉和五十二位配一下。

  

  名字觉:叫做本觉,也叫做不觉。他有本觉之性,可是不觉,还是一个不觉的凡夫,是指十信位。

  

  相似觉:指声闻、缘觉或三贤位的菩萨。三贤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都叫做相似觉。相似觉的正文还没有讲。

  

  分证觉:《大乘起信论》叫随分觉,指十地位,加上等觉位。

  

  究竟觉:就是佛位。

  

  戌二、第二位(分四)

  

  亥初、能观人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亥二、所观相觉于念异,亥三、辨观利益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亥四、结观分齐名相似觉。

  

  「戌二、第二位」,就是三贤位,分四科。「亥初、能观人」,先说能观的人。「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初发意」,就是初发心,初发心的菩萨,是十住位的初住,叫发心住。「等」呢?等于下面九个住,再等于十行、十回向。总说这一句,就是三贤位的菩萨,带着前面二乘的观智,就是我空的观智。因为三贤位的菩萨破了我执,证得我空。二乘人,也是破了我执,证明我空,所以合起来说。「亥二、所观相」,他所观的相。「觉于念异」,「于」是虚字,把它作实字解,就作「知」字。「觉知念异」,觉知自己心念之中有异相。什么异相?前面讲过,就是身口意三业各别不同,叫做异相,差别之相。「亥三、辨观利益」,辨明他观想的利益。「念无异相」,这一切虚妄之法都没有自体,等于空中花,就怕不觉知。等你觉知,异相没有了、观空了,连前面的灭相也是,你只要能把恶念停止,能止后念不起,灭相没有了。「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粗」通粗,「粗分别」,就是心里的妄念,不是法执的分别,还是起我执的分别。因为他把我执的粗分别舍离,执着之相空了,生、住、异、灭的异相灭掉了。「亥四、结观分齐」,总结他观想的分际。「名相似觉」,二乘得的觉,也叫相似觉;三贤位的菩萨得的觉,也叫相似觉。

  

  《会阅笔记》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