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讲记(上)-云端佛学(59)
时间:2017-07-11 16:4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亢四、显业胜利,益润不虚。」显不可思议业用殊胜的利益,等于下雨润泽一样,绝不会空虚。「种种而现,得利益故。」他成了佛,证得智净相,就起不思议的业用。你是地上菩萨,就看见报身,你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你是凡夫小乘,自然看见应化身,结果都叫你得到利益,不会空过。讲到这里,随染本觉二相讲完了。
《会阅笔记》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前文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乃明其体也。此乃明其相也。「复次」者,再次说明也。「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者,谓本觉随染法之缘而分别之,则生二种相也。盖本觉理体,不可言「生」、言「二」、言「相」。今以随染还净而显出二种相,斯则「显」故名「生」,非「先无今有」名「生」也。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下面解释这段正文。「前文云」,引前面「午初、略辨始本二觉」,「申初、显本觉体」那段论文,解释怎样叫本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我们的心体,是妄心之体,妄心没有体,妄心的体就是真心,远离一切虚妄之念,所以解释为真心之体也可以,解释为妄心之体也可以,妄心没有体,妄心之体,就是真心之体。远离了一切妄念,把妄心空掉了。「离念相者」,真心之体离开妄念,是什么相状呢?「等虚空界」,凡夫只执着心在身体里面,这时候离开妄念,忽然心变大了,等于虚空界那么大。「无所不徧」,这个心体徧一切法界。「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一切法性是平等无二之相,我们怎么知道?有过来人,有成佛的人就是如来,他证得的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佛成了佛证得法身,看见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都有本觉,才说给我们听,现在讲本觉,就是依着如来的平等法身说的。这一段论文引出来做什么呢?「乃明其体也」,明本觉之体。「此乃明其相也」,这一段广明始本二觉,讲本觉,讲随染本觉、性净本觉,是明本觉之相。「『复次』者,再次说明也。」重复次第说明,前面已经说过,本觉是如来的平等法身,这里再次说明本觉。「『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者,谓本觉随染法之缘而分别之,则生二种相也。」随着染法之缘分别本觉,就生二种相。「盖本觉理体」,本觉是真如理体。「不可言『生』、言『二』、言『相』。」一定要随着染法之缘,不随着染法分别,在本觉的本分上,不可以说「生」,不可以说「二」,也不可以说「相」。「今以随染还净而显出二种相」,现在随染法之缘,还到本来的净法上,才显出来这二种相。「斯则『显』故名『生』,非『先无今有』名『生』也。」因为显露出来,所以叫做生,不是以前没有今天有,叫做生,解释这个道理一定要随着染法之缘。
《会阅笔记》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智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不思议业相」者,本觉还净之后,所起业用之相也。此之二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故云「随染」也。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这是正文,下面再解释。「『智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本觉随着染污法的缘,归还它本来的清净相。「『不思议业相』者,本觉还净之后」,本觉被无明所染,现在把无明破掉,还复它本来的清净之后,「所起业用之相也」,自然起不可思议的业用。「此之二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假若离开染法之缘,这二种相的义理,都不能成立。「故云『随染』也」,所以叫做随染。
《会阅笔记》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者,谓内依「理法」,外依「教法」,由净法熏习之力,而发心修行也。此在十信三贤位也。「如实修行」者,登地以上,行契真如,故云「如实修行」也。此在十地位也。「满足方便故」者,十地行终,方便之道,悉皆满足也。「破和合识相」者,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而成阿黎耶识。今以「方便道」之力,灭除「和合识」内「生灭」之相,显现「不生不灭」之体,从此破坏「和合识」相也。「灭相续心相」者,染心相续不断,皆因无明之力。无明既尽,染心不得相续,故云「灭相续心相」也。「显现法身,智淳净故」者,根本无明既破,本觉法身,究竟显现。本具之智慧,得以淳净无染也。
再讲什么叫做智净相?「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这是正文,下面再解释。「『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者,谓内依『理法』,外依『教法』」,法有四种:教、理、行、果,这里用上二种,里面是理法的熏习,就是真如理法;外面是教法熏习,就是师教之缘。「由净法熏习之力,而发心修行也。」由净法的熏习,里面有理法熏习,外面有教法熏习,你才发心修行。我们修行就靠熏习的力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释「香光庄严」,和衣服被香熏一样,衣服本来没有香气,拿香来熏,熏了再熏叫做熏习。雀鸟在空中飞翔时,不停地振动翅膀,它飞了再飞,翅膀一直振动着,要是不振动就落下来,叫做习。所以《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你要学,学了还要时时熏习,才能得到真正的学问。我们修行也是一样,比方作课诵,早上念、晚上念,今天念、明天念,这是熏习之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千声、一万声、一直念,为什么念那么多?熏习之力。你必须明了熏习之力,才会用功,熏习力量很大,明白熏习的义理,你就会修行。前天有一位信徒请我到三峡去看他的佛堂,那天我得一个利益,那位信徒开车,沿途放四字佛号录音带,我在车上心里跟着念佛,我得了熏习之力,回来一直到睡觉,好像还听到录音带的佛号,心里还跟着念阿弥陀佛,我就晓得熏习之力很大!明白了熏习的力量,你就会修行,切不可懈怠放逸!不修行怎么断烦恼?怎么破和合识、灭相续心?因为有熏习之教法力,而发心修行。「此在十信三贤位也」,十信位、三贤位,还都需要熏习之力。「『如实修行』者,登地以上,行契真如,故云『如实修行』也。」登地以上,修行的行门与真如相契合,所以叫如实修行。「此在十地位也」,十地位的菩萨,才叫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者,十地行终,方便之道,悉皆满足也。」「十地行终」,就是十地穷尽,在成佛之前所修的道法,都叫方便道,十地以后所修方便之道统统圆满具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大乘起信论讲记(下)-云端佛学
- 下一篇:大乘起信论直解-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