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云端佛学(54)

  「戌四、第四位」,第四位觉心源,叫做究竟觉,分四小科。「亥初、能观人」,再分二科,科文是用天干地支分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用完了,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用完了,再用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星宿:角、亢、氏、房、心、尾、箕。

  

  「角初、总举」,第四位是什么人,先总举出来。「如菩萨地尽」,就是菩萨地已经修到终尽,不开等觉,就是修到十地。开不开等觉?有地方开出来等觉,有地方不开,就把等觉合到十地里面。「角二、别明」,分别说明,再分二科,「亢一、方便道」,先讲方便道。「满足方便」,没有成佛以前所修行的道,都叫方便道,就是修行用功,断无明、证法身的方便,这时候圆满具足,方便道修圆满了。「亢二、无间道」,没有间断,就这一剎那就成佛了。间,是有间隔、有间断。无间,没有间隔,也没有间断,方便道修圆满,就叫无间道。「一念相应」,一念之间就成佛。「一念」,就是最初成佛那一念,最初成佛一念相应,两个法才得相应,就是始觉智与本觉理相应。在方便道没有圆满具足的时候,还有一分生相无明隔着,始觉智与本觉理不能完全相应。随分觉,一分一分相应,到成佛的时候完全相应。「亥二、举所观境」,举出来所观的境界。「觉心初起」,这一念相应,觉到最初生相无明起来。「亥三、辨观利益」,辨明他观想的利益。「心无初相」,生相无明没有本体自性,给它一下照空了。为什么心没有初相呢?「以远离微细念故」,到了住相的时候,登地菩萨外面的境界已经空了,就是空心的相。心的相分一个粗念、一个细念,十地菩萨远离粗念,到了最后远离细念,初相没有了。「得见心性」,初地菩萨随分见到真心的本性,这时候十地菩萨完全见到真心的本性。「心即常住」,真心不动,妄想心是动的心,有最后一分生相无明,还有微细动的念。这时候心性完全常住,就是没有一点无明风,水里一点微细的波浪都不生起。「亥四、结观分齐」,「名究竟觉」,觉到心性,心性就是心源,叫究竟觉。

  

  《会阅笔记》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如法身菩萨等」者,谓十地菩萨,皆亲证真如,故名「法身菩萨等」也。「觉于念住」者,已能「觉于」心「念」中之「住」相也。「念无住相」者,以真智觉照之,「住相」本空也。

  

  「以离分别麤念相故」者,不同地前人执着外境,今约心说,但云「分别」也。「麤念相」者,以不同于后位之「生相」细念也。「名随分觉」者,以觉道尚未圆满,初地至十地,但「随分」而「觉」也。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麤念相故,名随分觉。」解释这段正文。「『如法身菩萨等』者,谓十地菩萨」,把等觉合到十地里面,不开等觉。「皆亲证真如」,初地菩萨豁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法身就是真如,都是亲证的。三贤位尚未亲证真如,叫做相似觉,等于隔云望月。初地菩萨虽然只证得一分真如,他是亲证,分分觉、分分证,都是亲证的。「故名『法身菩萨等』也」,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都是亲证法身,都是分分证。

  

  「『觉于念住』者,已能『觉于』心『念』中之『住』相也。」他觉到心念之中有法执,坚住的住相觉到了。「『念无住相』者,以真智觉照之,『住相』本空也。」没有用真智慧觉照住相,它起法执,你一觉照住,住相本空,没有了。「『以离分别麤念相故』者,不同地前人执着外境」,初地以前三贤位的菩萨还执着外境,登地以上菩萨不同,外境空了。「今约心说」,现在不就外境,完全就内心心念来说。「但云『分别』也」,就是心里还有分别的念。「『麤念相』者,以不同于后位之『生相』细念也。」空了外境不同于三贤位,但就心相说,他又不同于后面「生相」的细心念,所以叫做粗念相。「『名随分觉』者,以觉道尚未圆满,初地至十地,但『随分』而『觉』也。」随分而觉,初地觉一分,二地觉一分,随他的地位而觉。

  

  《会阅笔记》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如菩萨地尽」者,谓十地觉穷,故云「尽」也。「满足方便」者,所修佛果之「方便」道,已圆「满」具「足」也。「一念相应」者,即始觉智与本觉理一念相应也。「觉心初起」者,觉知「心」中初起之「生相无明」也。「心无初相」者,既始觉与本觉相应,「心」中即「无」「初」起之生「相」矣。犹如迷方,谓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更无西相也。

  

  「以远离微细念故」者,「生相」乃妄念中之最微细者,已尽远离之矣。「得见心性」者,圆满得见真心之本性也。「心即常住」者,无明风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矣。「名究竟觉」者,觉至究竟,故「名究竟觉」也,至此已圆成佛果矣。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下面解释这段正文。「『如菩萨地尽』者,谓十地觉穷,故云『尽』也。」「穷」者尽也。十地之觉穷尽,叫菩萨地尽,不开等觉,等觉合到十地。「『满足方便』者,所修佛果之『方便』道,已『圆』满『具』足也。」下手修行的道,都是为证佛果的方便,所以没有成佛以前,所修的道都叫方便道,这个时候圆满具足了,叫满足方便。

  

  「『一念相应』者,即始觉智与本觉理一念相应也。」始觉是由本觉起的,本觉是理体,始觉是智慧,叫做始觉智与本觉理,能观的是始觉智,所观的是本觉理,智慧与理体一念相应了。「『觉心初起』者,觉知『心』中初起之『生相无明』也。」无明分四个位:生、住、异、灭,这是最后一个生相无明。「『心无初相』者,既始觉与本觉相应,『心』中即『无』『初』起之生『相』矣。」有生相在,始觉智与本觉理不能一念相应,既然是一念相应,中间没有障碍,生相已经远离了。「犹如迷方,谓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更无西相也。」这个譬喻最好!好像迷了方向的人,把东方当成西方,等你一觉悟,西方就是东方,那个迷的西方根本没有。「『以远离微细念故』者,『生相』乃妄念中之最微细者」,妄念分成生、住、异、灭,最初一个生相,是妄念中最微细的。「已尽远离之矣」,最后一个生相、最微细的妄念统统远离了。「『得见心性』者,圆满得见真心之本性也。」这就觉到心源,也就是心性。「『心即常住』者,无明风止」,生相无明一断,最微细的无明风也停止了。「性海浪歇」,本性等于一个性海,被无风明吹动,就起波浪;无明风完全停止,性海之中的波浪就停止了。这是渐次地说,一步一步来停止。你要是顿超的根机,《楞严经》上有一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不要分生、住、异、灭四个相,合起来就是一个狂心,也就是一个妄心,你把它顿时停止,菩提心就现前。这里是一步一步的来解释,这个时候最微细的生相无明风停止了,性海微细的波浪也停止了。「湛然常住矣」,湛然是不动的意思,就常住不动了。「『名究竟觉』者,觉至究竟,故『名究竟觉』也。」觉到最究竟的地方,叫究竟觉。「至此已圆成佛果矣」,到这里佛果已经圆满达成了。

  

  酉二、引经释成,心源无念(分四)

  

  戌初、引经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