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云端佛学(24)

  讲到这里就明白,变易生死苦,指三界以外的苦,就是三乘圣人的苦。我们依文解义,感觉不到变易生死之苦,这是我们众生心粗。我们欲界的众生,分段生死苦,尤其是欲界的「苦苦」,在苦还不知道苦呢!心粗,境也粗,他感觉不到。变易生死苦,是三界以外的苦,境界很细,菩萨或回小向大的二乘圣人,心细才感觉得到,我们的心粗感觉不到。譬如你把眼睛闭上,我拿一根微细的毛放在你的手掌上,你感觉不出来,怎么没有感觉呢?因为手掌的感觉很粗,毛很细,不容易感觉到。你把眼睛睁开,把毛放在你眼睛里,马上你就受不了,为什么?眼睛的感觉细。成了佛,叫「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五住就是五住烦恼,枝末无明,见惑、思惑,一共分成四住||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再加根本无明||无明住地,叫五住,统统断尽。「亡」就是无、空,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空了,叫「二死永亡」。「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成佛才能得自在,这个时候才离开一切苦。佛出世说法,就为令众生离一切苦,这是因缘总相,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也是为令众生离一切苦。

  

  「『得究竟乐』者,一、菩提觉法乐,谓断除烦恼,觉了诸法,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之法乐也。二、涅槃寂静乐,谓破尽无明,了脱生死,而得究竟寂灭之法乐也。」

  

  还要令众生得究竟乐,就是成佛得二种法乐:一种叫菩提觉法乐,二种叫涅槃寂静乐。成了佛,证得佛果,分开来有二个果:一个叫做菩提果,就是智果;一个叫做涅槃果,就是理果,所证的理体。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做「觉」,他能觉了一切法,一切法无不知、无不了,得这一种法乐,叫菩提觉法乐,是断除一切烦恼,才证得这一个大菩提果。菩提果怎么得呢?断了烦恼得的。涅槃果怎么得呢?了脱生死得的。生死是烦恼结的果,生死叫你不得不休息,你想寂静一下,都不能寂静,证得涅槃,叫寂静乐,了脱生死,不生不灭,这时候得了究竟寂灭之乐。

  

  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是什么意思?譬如我们研究佛法,佛法研究不通,心里很烦恼,研究着研究着,突然间明白,烦恼没有了,这时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懂了一个法相、一个义理,就得一种法乐,就是菩提觉法乐。何况一切法无不了知,那个乐还可以用言词形容吗?「涅槃寂静乐」,譬如我们在城市生活,昏烦扰乱,到了深山大寺院,汽车、火车的声音听不见了,人吵杂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很寂静、很清幽,感觉很快乐,那是什么快乐?就是寂静之乐,何况证得圆满寂静的大涅槃呢?这叫做究竟乐。

  

  再把它总结起来,「令众生离一切苦,是菩萨之大悲也;令众生得究竟乐,是菩萨之大慈也。至觉之心,于焉备矣。」「至觉」就是佛,「至觉之心」就是佛的心。「于焉备矣」,在这里已经具备了。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学佛,先学佛发大慈悲心。大悲心,令众生离一切苦;大慈心,令众生得一切乐,也就是究竟乐。

  

  论文「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讲完了。接着讲,「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我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不是为求世间的名、世间的利、世间的恭敬。从这一句我有点领悟,这叫做当法师的三重难关,你们都发心学当法师,要注意这一句论文,不要求名、不要求利、不要求恭敬,你这位法师自然清高。我当了几十年法师,没有大错,就是沾这一句的光,沾马鸣菩萨的光,不敢求名、不敢求利、不敢求恭敬。你要一动这念头,就走到世间法上,你天天讲经说法,叫不净说法,你的心里不清净,说的清净法变成了染污法。

  

  我举个粗浅的例子:有个老和尚道行很好,放焰口很有感应,所以很多信徒都请他去放焰口。有一天,有一个老人断气了,家人赶快请老和尚来放焰口,等到焰口放完,断气的老人又活过来了,家人就问他:「你刚才到哪儿?」他说:「我没到哪儿,我看见我们这儿请人吃饭,请了好多人,我肚子很饿,也跟着去吃。」再问:「你吃了什么呢?」他回答:「尽吃些小包子和小馒头。」又问:「味道如何?」他回答:「起先味道很好,后来不晓得怎么里面都加些羊毛?」第二天,有人去问老和尚:「老和尚放焰口的功德很大,我们家人又活过来啦!」又说:「家人说我们家里请很多人吃饭,那一定是放焰口造出来的,老人说他也跟着吃,起初很好吃,后来馒头里面都加些羊毛,这是什么道理呢?」老和尚想:那天放焰口都虔诚作观想,没有犯仪轨,怎么会馒头里加羊毛呢?突然间,老和尚想起来了!那天放焰口正在施食时,外面下雨,他突然想起来,他的羊毛毡在外面晒太阳,没有收,心里就动了这一个念头,观想走了,焰口撒出去的馒头里面都加了羊毛。由这粗浅的故事,你就晓得,你心里要是贪名、贪利、贪恭敬,你说的佛法都变成染污法,叫不净说法。你不贪名、不贪利、不贪恭敬,通过了这三关,自然清高,这样你当法师才不会走错路。

  

  现在最染污人的就是利关,贪利。你请我讲经可以,得供养我红包,要是我讲一座经,红包供养太少,我心里很不愉快!第二次你再请我讲经,我可能不答应。这样想你讲经是做买卖,是求利,就是利关没有透。或者讲经以后要授归依,归依的徒弟很多,送的红包也多,你很欢喜。讲经完,归依的人没几个,收的红包很少,心里不愉快,这还是属于利关。

  

  再者就是求恭敬,你对我要招待得好,你对我要表示恭敬。你要恭敬佛法,你请我来是跟你讲经说法,你不恭敬我,就是不重法,你轻法慢教,那不是大罪吗?跟人家秤斤较两要恭敬,这是恭敬关没有透。你要晓得,请法师讲经,没有不招待法师的,不能招待得好,或者是他的环境不许可给你准备好房间、好床铺,不许可每天给你弄好菜、好点心。或者请法的人粗心,他招待人没有经验,他请你还是很恭敬,但是可能慢待你,我们要原谅他,他这个人心粗,不是不恭敬,不要叫人家害怕法师的架子大、难款待。要他好好款待,就是求他恭敬。讲经的所在,无论怎样不如意,要忍耐,到人家寺院,处处不是很方便,要原谅人家,这样就把恭敬关打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