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云端佛学(44)

  言「非有相」者,明真心远离虚妄之有也。惑者云:既其「非有」,即应是「无」。释云:我遣汝「妄有」,故说「非有」。非说是「无」,如何执「无」?故云「非无」也。惑者闻上「非有」,又闻「非无」,别谓「双非」是真如法。释云:我遣汝谓「有」,而说「非有」,非谓法体是「非有」。遣汝谓「无」,而说「非无」,非谓法体是「非无」。如何复执「非有非无」?故云:非「非有」非「非无」也。惑者又云:我上立「有」立「无」,汝并双非。「双非」若存,即「有无」随亡。今「双非」既非,我「有无」还立。释云:我遣汝「双非」,故说「非非」。非许「双是」,如何复执?故云:「非有无俱」也。

  

  「非一相,非异相」等四句,准前可知。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再解释正文这二种四句。「执取虽多,总摄不过此二种四句。」众生执取的法虽然多,总摄起来不出这二种四句。「故《广百论》云」,所以《广百论》上有一个偈颂:「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而配属,智者达非真。」这个偈颂,你去配这四句:「有」。「非有」,就是无。「俱非」,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有无俱」。「一、非一、双泯。」「一」,不对,「异」,不对。「非一、非异」、「一异俱」也不对。你是有智慧的人,你自己去配这四句,都不是真法,统统是些妄法。「即破此二种四句也」,《广百论》上这个偈颂就是破这二种四句。

  

  下面再消文,「言『非有相』者,明真心远离虚妄之有也。」你说有,是你妄心分别出来的相,它是虚妄之有。「惑者云:既其『非有』,即应是『无』。」迷惑的人用对待的道理来解释,随处起执,他说:既然不是有,就应该是无。「释云:我遣汝『妄有』,故说『非有』。」我是遣除你的妄有,所以说非有。「非说是『无』」,我没有说是无。「如何执『无』?」你怎么执着是无呢?「故云『非无』也。」所以说非无。「惑者闻上『非有』,又闻『非无』,别谓『双非』是真如法。」迷惑的人听到上面说非有,又听到非无,认为非有非无合起来,这个双非是真如法。「释云:我遣汝谓『有』,而说『非有』,非谓法体是『非有』,遣汝谓『无』,而说『非无』,非谓法体是『非无』,如何复执『非有非无』?」你怎么又执着真如之体是非有非无呢?「故云,非『非有』非『非无』也。」所以说不是你说的非有,也不是你说的非无。「惑者又云」,迷惑的人,随处起执,三句都遣除,他执着第四句,「我上立『有』立『无』,汝并双非」,我上面建立有、建立无,你说非有非无,「『双非』若存,即『有无』随亡。」双非假若存在,有无就随着消灭没有了。「今『双非』既非」,现在你把「双非」给非掉,「我『有无』还立」,我「有无」还要建立起来,所以叫有无俱相。「释云:我遣汝『双非』,故说『非非』。」我遣除你「非有非无」的「双非」,所以说「非非有非非无」。「非许『双是』」,并不是说有无并俱,「如何复执?」你怎么又执着有无俱相呢?「故云:『非有无俱』也」,所以说:不是有无并俱。

  

  「『非一相,非异相』等四句,准前可知。」「非一相,非异相」等四句,依着前面有无这四句解释,可以知道。「如实空」这一段《会阅笔记》讲完,再讲正文上的「如实不空」。

  

  寅二、释不空(分四)

  

  卯初、牒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卯二、释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卯三、结则名不空。卯四、释疑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释真如门竟

  

  「寅二、释不空」,前面说真如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二者如实不空,已经把如实空解释好了,再解释如实不空。「卯初、牒」,「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所说的不空,已经显明真如之法的自体之中,空无妄染。「卯二、释」,「即是真心,常恒不变」,你把妄染之法空净了,你就悟到、证到真如之体是常恒不变,并没有跟着虚妄之法转变过,所以《大乘起信论》的序文上说:「四相之所不迁,三际莫之能易。」真如之体常恒不变,不是二乘人证得的偏空。「净法满足」,大乘真如称性的功德统统具足。「卯三、结」,「则名不空」,这一句话总结不空,真如为什么叫做如实不空?因为它有自体,常恒不变,它有称性的功德,净法满足,所以叫做不空。

  

  「卯四、释疑」,众生随处起执,前面讲过如实空的道理,外面虚妄的境界空了,里面的心念也空掉,才显出来如实不空的自体,才显出来净法满足的功德。可是他又执着有个相可取,所以这里就解释,「亦无有相可取」,也没有相可取,既然有自体、有功德,怎么没相呢?「以离念境界」,因为这是离开心念的境界,心念就是妄念,离开妄念的境界,就没有心念了。怎么知道呢?下面再解释这个疑惑,「唯证相应故」,你证得就知道了,不是说说就没有了,没有了还是落到空。它是如实不空,不许你动心念,你要证得,证得你就知道了。讲到这里,「如实不空」的道理讲完。

  

  「释真如门竟」,《大乘起信论》解释分中二大科,一科是心真如门,一科是心生灭门,解释到这里,第一大科心真如门讲完了。

  

  《会阅笔记》

  

  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