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云端佛学(32)

  再讲「心法」二字,「大乘之法,即是众生之心,此出其体也。」大乘之法为众生心,这是举出来大乘法的法体,就是众生心。「名此心为法者,有其三义」,众生心叫做大乘法,也叫做「心法」,有三种义理:

  

  「一、有自体故」,它能任持自性,「谓本有自体,真实不变」,众生心是依着真心随缘生起,众生心的体,是真实不变的。「从『无始』来」,从无始以来,「任持不失也」,真心能保任维持它的自性不失,真心永远不变。「此即『任持自性』之义也。」这就是「任持自性」的意思。

  

  「二、能对智故, 以此一心,是法界『理』,能轨于『智』,令成『无漏』『无分别』也。」众生的心,就指着真心。真心是个法界理体,这一真法界的理体,有轨范之义。它能轨范我们生起始觉智慧,能成就无漏、无分别的智慧。因为法界的理体,是无漏、无分别的,它能轨范你的智慧,成就无漏、无分别,《会阅》上,续法大师加个注解。

  

  「三、能显义故」,众生的心,能显明义理。「谓能显于『三大』之意」,体大、相大、用大,都在众生心上显出来,它有显明义理的功能。「未有一义不从此心显也」,没有哪一个义理,不是从众生心显出来的,所以众生心,叫做大乘法的法体。「义理既彰」,三大的义理既然彰显,「物则生解」,「物」就是人,广指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能生起了解。「是后二义即『轨生物解』之义也」,「对智」跟「显义」这二种义合起来,就是「轨生物解」的义理。这里说是三种义,还是二种解释:「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叫法。

  

  「具此三义,故名此心为大乘之法体也。」具足这三种义,就是能任持它的自体不失,能轨范智慧成无漏、无分别,能令众生生解,所以这个心就称为大乘法的法体。「一论所宗,染净根本,皆在此矣。」「一论」,就是一部《大乘起信论》。「所宗」,宗者本也、要也,最根本的道理、最重要的道理。一切染净诸法的根本,都在众生心里,所以你研究《大乘起信论》,先要研究众生的心。众生的心你不明白,大乘法的体,你不认识,越讲越远,永远不会悟入,不会证入,不会证果,所以要明白大乘的心法,就是众生的心。

  

  《会阅笔记》

  

  如来藏

  

  真如在缠,名「如来藏」;真如出缠,名曰「法身」,缠者烦恼也。「藏」有三义:

  

  一、所摄义,谓真如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为和合门者,则生一切之染法;为不和合门者,则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真如)之性,故云如来藏也。

  

  二、隐覆义,真如在烦恼中时,如来之性徳,为烦恼隐覆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也。

  

  三、能摄义,真如虽在烦恼中,而能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也。

  

  再讲「如来藏」,「真如在缠,名『如来藏』;真如出缠,名曰『法身』,缠者烦恼也。」就是

  

  真如在烦恼里面叫「如来藏」,出了烦恼叫做法身。「藏」字怎么讲?「『藏』有三义」:

  

  「一、所摄义,谓真如立于众生之位」,真如建立在众生位中,就是在凡夫位中。「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真如在凡夫位上,有二门意思,一个和合之义,一个不和合之义。「为和合门者,则生一切之染法;为不合和门者,则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真如)之性,故云如来藏也。」它能含摄一切染净诸法,所以叫做如来藏。

  

  「二、隐覆义」,就是有这个法,但是看不见,隐覆起来。「真如在烦恼中时,如来之性德,为烦恼隐覆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也。」「藏」是隐覆的意思,「隐」是隐藏,「覆」是盖覆。在众生份上讲如来之性,如来之性就是真如之性,它为烦恼所隐藏盖覆,所以叫做如来藏,有没有如来呢?有,但是看不见,被烦恼盖住了。

  

  「三、能摄义,真如虽在烦恼中,而能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也。」前面第一个是「所摄」,所摄一切染净诸法。这是「能摄」,真如虽然在众生烦恼之中,隐覆不现,但是它能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就是你成了佛,证了佛果那一切功德,在众生位中,如来藏之中,统统具有如来果地的功德,虽然是修成的,它是性具的。性具的还要修什么呢?不修烦恼不断,性功德显发不出来。性功德,是称性的功德,不是修成的。那么为什么要修呢?修就是断烦恼,断了烦恼,如来果地的功德统统显发出来。不是修成的,是显发出来的,所以叫能摄。

  

  《会阅笔记》

  

  责总立难

  

  「何以故」者,诘责一心之总相而立问难。何得名为大乘耶?责义有二:

  

  一、心通染净,大乘唯净,如何此心能显大乘之义?

  

  二、心法是一,大乘义广,如何一心能示广义?

  

  再讲壬初科文「责总立难」,责总而立这个问难。「『何以故』者」,众生心只有一个,怎么能含摄一切法?「诘责一心之总相而立问难」,询问责备一心的总相,而建立起来问难的道理。「何得名为大乘耶?」这一个心,只是个总相,大乘法有各种别相,怎么能含摄呢?「责义有二」,问难的义理有二个:

  

  「一、心通染净,大乘唯净」,众生的心通染法、净法,大乘的义理,如果只说净的义理。「如何此心能显大乘之义?」这个心怎么能显出大乘的义理?

  

  「二、心法是一」,众生的心法只有一个。「大乘义广」,大乘的义理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如何一心能示广义?」一个心法,怎么能显示大乘广多的义理呢?

  

  《会阅笔记》

  

  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真如」者,总举真如门也。「相」者义相也。「即示摩诃衍体」者,以真如是不起门,与彼所显「体大」无有异相,故云「即示」也。

  

  「是心真如相」,这个「相」,不是形相之相,是义理之相。「即示摩诃衍体故」,就是真如之

  

  义相,就是摩诃衍之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