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云端佛学(38)

  「巳二、约胜缘明其发心」,遇见殊胜的外缘,引他发心。「诸佛菩萨教令发心」,经过一万劫,信心成就,十信圆满,入了住位,这时候不是遇见随类化身,也不是遇见佛像,有资格可以真正见到诸佛菩萨,给你讲开示,叫你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者你看见众生苦,发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由大悲心再引起菩提心,这是自己能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或者你看见佛教的正法要灭了,你因为护持佛法的因缘,能自己发心。这三种发心,都是最殊胜、最正确的发心。

  

  卯二、结成位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卯二、结成位」,信成就发心,得什么利益呢?「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这位菩萨信心成就就能发心。「入正定聚」,就是入到初住位,初住位叫发心住,跟十信位菩萨大不相同。「毕竟不退」,十信位菩萨进进退退,入了住位后,安住不动,但进不退。

  

  「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十信圆满,就是十信成就入了初住位,就住到如来种中。「种」者能生之义,你种了成佛的种子,将来一定能生佛果出来。十住位中除了发心住,还有生贵住、童真住、灌顶住,都是生于如来种中。贵人莫过于佛,生到佛的家里,叫生贵住。童真入道,成了佛家里的小孩子,叫童真住。能绍隆佛种,能接佛的位子,小孩子受了灌顶礼,将来决定能当国王,叫灌顶住。住于如来种中,决定将来可以生出佛来,这叫做「正因相应」,如是因而得如是果。他天天不修十善法,为非作歹,怎样能成佛呢?跟成佛的因不相应。一定要十信满心以后,入了住位,才是成佛的正因,将来一定能够证果。

  

  寅二、举劣显胜(分二)卯初、明劣相(分二)辰初、内因力微(分二)

  

  巳初、惑重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巳二、德薄(分三)午初、倒求人天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午二、异求小果或起二乘种子。午三、犹豫大乘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寅二、举劣显胜」,举出卑劣的发心,显出殊胜的发心,分二科。「卯初、明劣相」,明卑劣之相,再分二科。「辰初、内因力微」,内心善根之力很微弱,再分二科。

  

  「巳初、惑重」,第一科讲他的烦恼深厚。「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假若有闻到大乘法,发了信心的众生,但是他的善根微少,不能精进修行。为什么善根微少?因为久远以来烦恼深厚,这里不说无明惑,尘沙惑,就说三界以内见思二惑深厚,就是他的烦恼深厚。

  

  「巳二、德薄」,第二科讲他的福德浅薄,再分三小科。「午初、倒求人天」,佛教叫他成佛,他要颠倒求人天的果报。「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虽然他遇到佛像,也供养佛像,然而不发大乘心,不发成佛的心,他起人天种子,想来生来世转个人,来生来世要生天,这叫做内因力微,善根微少。想到众生的苦恼,要发大悲心,正法欲灭,要发护法的心,看到此文要起观照,现在的佛教徒不算少,在台湾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人信佛,有几个发大乘心呢?一到法会,寺院里都是人,信徒都要来拜拜,都要来供养。尤其是台湾的信徒,进寺庙都带着供养品,他培了福,培了人天福报。再进一步观察,他要求来生来世转人,来生来世生天,这是种人天的种子,这已经是倒求了,然而这种信徒还是少的,统统求现在要发财,家庭要平安,都只是来求现在,根本没有想到来生来世。所以应该起大悲心,去教化众生,他们怎么只顾眼前不讲来生?因为他们不懂,这样的信徒怎么肯发心出家呢?纵使出家也不会发菩提心,对佛教不能帮忙,这样正法要灭,他应该护法,应该弘法利生。

  

  「午二、异求小果」,「异求」,不同的求。与求大乘不同,求小乘果报。「或起二乘种子」,二乘人修行要自己了生死,众生他不管。观察在家信徒,到佛寺来拜佛祖献供养,求什么?最高明还是人天种子,没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再观察出家人,不是凡夫,就是二乘。凡夫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争名夺利,嫉妒障碍。二乘人发道心要自己了生死,离开寺院,跑到没有人的地方,搭一间小茅蓬修行,众生死活他不管。

  

  「午三、犹豫大乘」,「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这种人遇见善知识,讲大乘经论,他听见觉得很好,应该发心,但是犹豫不定,不能下定决心为度众生而成佛道,于是精进几天,又懈怠下来。他知道大乘法好,但是不能如法修行。

  

  辰二、外缘力劣(分二)

  

  巳初、明行时未满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巳二、遇缘不胜(分四)午初、观佛色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午二、供大众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午三、劣友劝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午四、学他发或学他发心。

  

  「辰二、外缘力劣」,外缘之力微劣,分二科。「巳初、明行时未满」,他修行的时间还没有圆满。「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这是最高明的佛弟子,他发了大乘心,见了佛就供养,但是还没有经过一万劫,十信还没有圆满。「巳二、遇缘不胜」,遇到的因缘不殊胜,再分四小科。「午初、观佛色」,看见佛的色相发心。「于中遇缘,亦有发心」,遇着外缘也能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看见寺院里装的佛像色相庄严,他发了心,这个发心难得,但是他因为着了色相而发心,并不是殊胜的发心。「午二、供大众」,「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遇见人家打斋供众,看见出家人应供的时候威仪庄严,忽然间发了心,还是着相发心。前面是着佛相,这是着僧相。「午三、劣友劝」,遇到不高明的道友劝他。「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者遇见二乘人教令他发心,给他讲的开示,都是叫他了生死,不叫他弘法利生,这是遇见卑劣的善友。「午四、学他发」,「或学他发心」,随人起倒,像拜佛,人家拜下去,他也拜下去;人家站起来,他也站起来,根本没有发拜佛的心。就是人家发心,他也发心;人家出家,他也出家,没有发真正的菩提心,就是随着他人发心,以上四种外缘都不高明。

  

  卯二、结成退失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