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云端佛学(20)

  「房初、明感用因」,正明众生能感外缘的因。「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学佛法修行的这个人,依于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是他的外缘。诸佛菩萨没有差别,他怎么成了差别缘呢?因为众生本性是差别的。「初发意」,意就是心。从他初发心开始求佛道的时候起,乃至于到他成佛的时候。「于中」,在这中间,「若见若念」,或者见佛菩萨的相好,或者念佛菩萨的功德,各有不同。

  

  「房二、正明用相」,正明缘的外用之相,分二科。「心初、正明差别之用」,正明差别的外缘之用,再分二科。「尾初、开总成别」,把前面总说开成差别,「于中若见若念」,都是什么差别,开成五小科。「箕初、慈爱以摄生」,众生见的相各有不同,各有差别。诸佛菩萨是平等的,应该是平等缘,但是诸佛菩萨现身不同,就是诸佛菩萨也有差别缘。再进一步研究,差别不在诸佛菩萨,还是在众生这一边,因为众生以差别为性,现平等相,众生不能得利益,一定要现差别相,这就是应机现相,也就是应机说法。「或为眷属父母诸亲」,你要是现佛菩萨相去度这个众生,不容易度,一定要转到他家里去,给他当眷属,甚至于作他的父亲、母亲,或者是给他作亲戚,这样才能度他。《会阅》拿释迦牟尼佛作例证,释迦牟尼佛怎么能度罗睺罗出家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他的父亲,要不是他父亲成了佛,你度九岁小孩子出家,他肯出家吗?这就是父母之力外缘之用。释迦牟尼佛度他母亲出家,度他太太出家,还度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艳难陀出家,都是眷属之力。要不是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了佛,是摩诃波阇婆提夫人的儿子,老太后怎么肯出家?要不是丈夫出家成了佛,耶输陀罗怎么肯出家?艳难陀,要不是他哥哥出家,他怎么肯出家?这都是眷属的力量。还有「诸亲」,四王八子,除了他弟弟,还有六个兄弟都出了家,这都是诸亲的力量。

  

  「箕二、居卑以引物」,「物」指众生,甘心居于卑下之位,来引导众生。「或为给使」,「给使」就是仆役,给他作佣人,给他当使唤的人,结果你把他感化信了佛,这就是给使之力。

  

  「箕三、同类以劝发」,同类朋友劝他发心。「或为知友」,像目犍连跟舍利弗是最好的朋友,舍利弗见了佛先出家,再回去劝目犍连出家,目犍连听他的话也跟着出家。

  

  「箕四、怖之以入道」,「或为怨家」,跟你结冤仇,像提婆达多害释迦佛一样,结果他是逆境的善知识,是助佛修道。

  

  「箕五、直以四法摄令修益」,「或起四摄」,大乘法门怎么修行,怎么利益众生呢?用六度四摄,六度是法门,四摄是方便。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第一、用布施来摄受众生,你想接引众生,叫众生先跟你亲近,你想令众生亲近,最好拿财来布施,就把他引进来。第二、爱语,讲佛法要讲他爱听的话,这叫应机说法。大乘佛法,你说得再好,不应他的机,他听不懂,怎么能得利益呢?第三、利行,你跟众生同时做事,让众生得利益,你吃亏,让众生占一点便宜,他就感念你了不得,你就摄受了他。第四、同事,你跟众生同事做事。他作恶,你也跟他作恶,但是你能断他的恶。他修善,你跟着他修善,能增进其善。我们见了众生作善,跟他同事,这样子接近他。他要作恶我跟他作恶,不是跟他一样罪过吗?「欲断其恶」,你要度恶人,你不跟他同事作恶,度不了他,所以要同事摄。

  

  「尾二、摄别成总」,把前面五科的差别,这里合成总说。「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你所做利益众生的无量行门,都是给众生作外缘熏习,我们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就是总说差别缘,你不应他的机现身,他根本不要见你;你不应他的机说法,他根本不听你的,一定要应众生之机。众生以差别为性,诸佛菩萨本来平等缘,变成差别缘。

  

  「心二、辨用之益」,辨明外用熏习的利益。「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刚才讲诸佛菩萨随机现身,应机说法,都是差别身、差别法、差别缘。但是差别在众生,诸佛菩萨是平等的,诸佛菩萨都有以大悲来熏习众生。这就是外用的熏习、外缘的熏习,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他本来没有善根,我们给他种善根,再使他增长善根,于是他若见其相,若闻其法,都能得到利益。这才显见真如外用之缘,诸佛菩萨的大悲心,就是真如起的妙用。

  

  氐二、别开(分二)

  

  房初、就根熟不熟,开远近二缘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房二、就前远近,复各开为二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氐二、别开」,分二科。「房初、就根熟不熟,开远近二缘。」就众生的善根有成熟、不成熟,开出远缘、近缘二种。

  

  「此缘有二种」,诸佛菩萨外用之缘,也就是真如外熏之缘,有二种。「云何为二?」哪二种呢?「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一种是近缘,他的善根成熟,很快就得度。要是三贤位满,他登地就得度。要是十信满心,他入了住位就得度,都是很快得度。「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二种是远缘,他的善根不成熟,久远得度。十信位叫外凡位,不讲劫数,因为进进退退,那就久远得度。入到住位,但进不退,还要三大阿僧只劫,也是久远。

  

  「房二、就前远近,复各开为二」,就前文说的远近二缘,又各开为二,近缘开二种,远缘也开二种。

  

  「是近远二缘」,近的缘、远的缘。「分别复有二种」,或者你很快得利益,或者你久远才能得利益,这里面各有二种。「云何为二?」哪二种呢?「一者增长行缘」,就是遇见善知识给你说法,前面说过,或者是你的家亲眷属,或者是你的朋友,跟你说佛法,你能接受他所说的法门,你能发道心修行,那就是你的善知识。因为这位善知识常常作外熏,可以增长你的行门这种缘,叫增长行缘,这是指着十信、三贤位的菩萨。三贤位的菩萨还是方便修行,无明一分没破,法身一分没证,所修的皆是方便中的方便。「二者受道缘。」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分分破无明,分分证法身,亲受佛道之缘。

  

  亢二、平等缘(分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