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涅盘经》提倡头陀行,《大智度论》也提倡头陀行,《梵网经》规定十年以内要行二次头陀行,规定应带的东西。比丘戒没有说这么清楚,可见大乘菩萨修头陀行,你不行不要紧,切不可以随便毁谤,讲到这儿,把十二头陀行讲完。
再看《大乘起信论》正文,摄善法戒,「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你不少欲知足,你行善法行不来,就是你要把自己的生活的欲望尽量减低,你才能利益众生行善法。「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戒律比丘的四根本、十三僧残;比丘尼的八根本、十七僧残,叫粗重罪。男众的九十波逸提,女众的一百七十八波逸提,还有众学,一百应当学,属于轻诃戒,你不能轻视如来所制戒律。「宁破戒,不破见。」譬如我刚才跟你们说我现在没有持午,我还是要赞叹持午的功德,你不叫我当戒师则已,叫我当,我决定提倡持午,不提倡怎能对得起受戒的新戒子?我每次讲《沙弥律仪》,为什么要讲二个礼拜,才讲到第九条过午不食?因为讲得早,你们听了过午不食,戒期里的功课很重,我怕你们身体受不了。明天要受沙弥戒,我就讲持午的功德,你就发心。你要受沙弥律十戒,你不持这一条,你戒不清净,所以一定要持午。今年在新竹翠壁岩传戒,没有讲戒,七十多个男戒子,有二十多个不吃晚饭,你不提倡持午,怎么对得起这二十多个人?其他的新戒子根本不知道持午,你不提倡怎么对得起这些新戒子?我勉励他发道心,他持午持了二个月才开,他总知道有这一条戒,总知道自己不对,他好反省生惭愧心。我听说有一位戒师父当得戒和尚,他传戒不念「第九、非食时戒,汝等能持否?」直接念第十条,别的羯摩和尚以为他漏掉了,问他:「得戒和尚你怎么记不清楚?」他说:「我根本不要传那一条,我就不能持午,我传他作什么?」你不能持午,你怎么去当得戒和尚?你是不是贪名贪利?这叫破见,引导新戒破戒,你传九条戒,你根本不懂戒。制戒不许别人制,释迦牟尼佛制的戒,居士戒五条,你可以持一条、二条、三条,可以持的持,方便受。出家戒没有方便,沙弥、沙弥尼戒十条,要受一起受,受九条,你不要受,当戒师父不传其中一条,怎么能当戒师父呢?这不是非法传戒吗?戒律上不许可你传九条。传戒,登比丘坛只传根本戒,比丘传四根本,比丘尼传八根本,底下一条不能少,比丘二百五十条戒,给他受二百四十九条,不行;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给他受三百四十七条,不行。这是戒律规定的,要不然你去学外道另外订戒,另外创宗教。你既然当释迦佛的弟子,为什么不守持释迦佛的戒律呢?不能守,生惭愧心,你不能破坏佛的戒律啊!犯一个小戒,要心生怖畏,小戒要堕地狱,堕地狱的时间多长?都有规定的数目,你应该生惭愧心,应当改过自新,还复清净,你不能随便轻视如来的戒律,好像你比如来的智慧还大。
「丑三、摄众生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比丘、比丘尼戒有很多条都是护讥嫌的戒。讥是讥谤,嫌是嫌疑,他怀疑你犯戒,他要讥谤你。这个事你不能做,并不是犯根本戒,但是不让居士造口业,不要引在家的白衣,令他生罪过,这就叫摄众生戒。我们去摄化众生、教化众生,叫他改过迁善,你为什么不护讥嫌,却引着众生造口业毁谤僧宝、毁谤三宝呢?讲到这里三聚戒讲完。
上面讲了「一者施门」、「二者戒门」,接着讲「三者忍门」。
子三、忍门(分二)
云何修行忍门?丑初、他不饶益忍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丑二、安受忍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子三、忍门」,「忍」是忍辱,「辱」是侮辱,你侮辱我,非报复你不行,这是世间的人。我们修行人则不能报复,我们要忍,你侮辱我,我忍,这叫忍辱。「云何修行忍门?」,「丑初、他不饶益忍」,「他」指一切人,一切人对我不饶益,要侮辱我、侵袭我、谋害我,就是逆境现前,我要忍。
「所谓应忍他人之恼」,有人来恼我,叫我生烦恼,叫我生气,我不恼他。《比丘戒本》最后有个偈颂:「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我出了家要度众生,怎么能恼众生呢?众生坏,他来恼我,我不能跟他一样见识。「心不怀报」,你用功要修四种信心,你要怀报就动瞋恨烦恼,那四种心怎么修呢?所以决定不怀报复。你们看《会阅笔记》,为什么不怀报?作种种观想,作还债想:我欠他的,前生我恼了他,他现在恼我。作父母观想:他是我前生的父母,我怎能报复他呢?作未来佛想:他未来要成佛,我怎能报复他?
「丑二、安受忍」,除了他人恼我,我不报复他,还要对一切法都能忍。「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安受苦,也叫法忍,法指一切法,这里只说八种,叫八种风,就是境界风,四种逆境,四种顺境,你能不能忍呢?
「利」是利养、利益,对你有好处的事情现前,不单指着钱财的利益,其他对你有利益的事都算上。「衰」和「利」相反的,指逆境现前,钱财受了损失,其他的一切受了损失。「毁、誉」二字相对,「毁」是毁谤,我有一点点小的错处,他说我有大的错处,比方我犯了轻戒,他说我犯了重戒,这叫毁谤。譬如我跟女人说话,只是犯波逸提,他说我犯了根本戒,这就叫毁。「誉」是本来有一点好处、功德,他赞叹过了头。譬如我道源讲经,讲得很清楚,你说道源老法师讲经讲得好,就过誉了,他就说道源老法师真是无碍辩才!这就赞叹过头了。
「称」是称扬,你有真实的功德,他没有说过头,他称扬得对,你动心不动心?你一动心,就被称扬的风转动了。「讥」是你有多少罪过,他说多少,并没有过份,你动不动烦恼呢?他说你的坏话,说得对,你不动烦恼。说得不对,你也不动烦恼,有过当改。「称、讥」,跟「毁、誉」,一个轻一个重,「称」是照着你的功德,没有过份赞誉你。「讥」是照着你的过失,没有过份毁谤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