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三、法施」,「若有众生来求法者」,学了佛法布施给众生,出家人财力皆尽布施,也没有几个钱,因为释迦佛给出家人定的规矩,不许耕田种地,也不许做生意买卖,哪来的钱呢?信徒布施寥寥无几,全部拿出来也没几个钱。你学法布施,永远布施不完,布施不尽,你只要学佛法,天天讲说,越说越多,越说越流利,越说众生越爱听,你看妙不妙,布施不完。可是你得学,学多少说多少,「随己能解」,随自己能了解的,说给人家听,不了解的你不要乱说,乱说佛法有罪过,乱答他问也有罪过,人家把你当成圣人来请问佛法,你不懂佛法胡说一通,结果害了众生。「方便为说」,你说的他不听,那是你不会说,你要想个方便方法叫他爱听,使他接受,就是应机说法,要应他的机,说给他听。
「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当法师有三个难关,你得透过去,你透不过去,你的佛法行不开,而且行不长。一、求名,你要请我当法师,得给我一个大名,先给信徒尽量发通知,通知上把我的名字用大字排出来,请道源老法师讲经说法,你们都来听。再者登报,报纸上登大一点,你不要怕花钱,这是宣传佛法,功德无量,实际上是你自己要求名,不应该这样。名是实之宾,真实的佛法是主,名是主的宾客,不求名自然有名。释迦佛名闻十方,不是求来的,是他利益十方众生,自然有大名。你学会讲经说法,有真实的功夫,自然而然就会有名。你不要名,不可能,人家都知道你鼎鼎大名,你发求名的心就错误。二、求利,你请我讲经说法得给我供养,你的红包要大一点,我讲经说法你不供养,那不尊重法,名义上是尊重法,实际上是贪红包,这就是求利。讲了一座经,红包不满意,再来请我就不去,认为他不尊重佛法,实际是红包太少了,有求利的心则不行。三、求恭敬,你对我要磕头礼拜,我不是要你尊重,你要尊重法,处处把法抬到前面,实际是自己求恭敬。这是当法师的三个难关,这三个难关你透不过去,你学弘法,弘不开且弘不长,处处生障碍。求名得不到名,求利得不到利,求恭敬也求不到,最后你退心了。现在弘扬佛法,要与众生作不请之友,只要能讲,你不请我也要去,我们初当法师时,老法师有一句开示:「你要当法师,得做倒贴钱的生意。」这是土话,我记得很清楚,意思是:你要当法师不要贪利,还要布施给他们,做倒贴钱的生意,这样你生意才做得开。所以我在北平讲经,人家供养我钱,我舍不得用,等讲经圆满,来听经的人,每个人我供养他一个红包。他们问:你当法师,怎么供养我们呢?我说:这是法师跟你们结法缘,你们买点心、糖果、饼干吃,就开大智慧。我开导叫他们欢喜接受,我自己要培福,就要透过这三关。现在弘法,要发菩萨心才能弘得开,要做倒贴钱的生意才行。「唯念自利利他」,只要自己有利,利益他人,就去行布施,为什么呢?「回向菩提故」,我布施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我要回向大菩提。这是第一、布施门,教我们修行,诸位同学要脚踏实地修啊!
子二、戒门(分三)
云何修行戒门?丑初、摄律仪戒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丑二、摄善法戒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丑三、摄众生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子二、戒门」,分三科。「云何修行戒门?「丑初、摄律仪戒」,大乘戒法三聚净戒,聚者类也,就是三大类。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这都是摄律仪戒,不犯戒律,不犯威仪。律是戒律,所有的戒条都是戒律。戒条以外还有行住坐卧的规矩,那就是威仪。不犯戒律威仪,因为要清净我们的三业,怎样清净三业?先把恶业戒掉,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淫欲是对出家弟子讲的,在家人是不邪淫。口业:一、不要犯两舌,斗构两头,离间恩义,翻来翻去尽是非。二、不要恶口,不要出口骂人、伤人。三、不妄言,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四、绮语,不说不正当的话,一天到晚随便乱说,言不及义,说了一天的话,没有说到道理上。
意业:「远离贪嫉」,贪是贪瞋痴的贪,嫉妒属于贪的一部分,哪一个同学考了第一名,处处给他麻烦,为什么?不耐他荣。「欺诈」,欺瞒诈骗,都是属于贪。「谄曲」,看见有财有势的人巴结、谄媚,忘记出家人的身分,也属于贪。见了有钱的信徒,把他当祖宗捧,你对家里的父母有那么孝顺吗?没有,为什么?他是个大施主有钱。看见信徒有金戒指、金项链,就要特别招待,都是谄曲。慈舟大师在兴福寺办佛学院时,有一位打水陆的施主要来,先来报讯,到兴福寺经过山路,要坐竹轿子,一位老太太坐竹轿子到了山门口,她不下轿,因为到大殿还有一段远路,轿夫把她抬到大殿门口,比丘扶她下来,一只手扶着她,另一只手为她摇扇子,慈舟大师看见了说:「唉!真丢出家人的身份,你这叫比丘吗?你妈妈来,有这样款待她吗?」这是谄曲的毛病,出在贪欲。你要是有这毛病要改,但是你不要做过了,信徒来了不招待,你不要招待过分就对了。「瞋恚」,就是瞋烦恼,由瞋恨而发恚怒,欢喜发脾气,你有这个毛病要赶快改。「邪见」,就是愚痴,不起正见,明明大乘佛法,他非要解释到外道去。
大乘法讲得最高最妙,也得清净三业,你不清净三业,怎么成佛呢?你说得再妙,说到真空妙有,说到二而不二,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说得天花乱坠,你三业不净,能挡住阎罗王派来的小鬼吗?他不听你的真空妙有,所以你得清净你的三业。讲到戒,你得脚踏实地修行,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大乘菩萨的地位有三贤十地,完全清净才成佛。刚发信心,你得把三业清净,不然四种信心怎么成就呢?
「丑二、摄善法戒」,「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马鸣菩萨为初发信心的出家人应机说法,你是居士,不能远离愦闹,离开社会,你家庭的生活怎么解决?你要是出了家,没有家庭的系累,当下就得解脱。所以,你要折伏烦恼,你要摄善法。修善法,是为求大菩提,你不要修到人乘天乘那里去。我们中国佛教虽然名为大乘,实际谁也不做摄善法戒的事,不做社会上的慈善事业,现在政府竭力提倡佛教寺庙做社会慈善事业,我们不做就犯大乘戒。要是为名为利去做,不回向大菩提,就做错了,做到人乘那里去,大乘还够不上。所以你为折伏烦恼,「亦应远离愦闹」,也应该远离闹市。「常处寂静」,「寂静」梵语叫阿兰若,你刚发信心,刚出家,应该远离闹市,到山林之中去修行。「修习少欲知足」,你初发信心烦恼都在,贪求五欲是我们多生多劫的习气,见到五欲境界现前,你自然而然动心。大陆上有一句话:「老修行功夫好,但是就怕冬菇。」这是什么道理呢?他这也修行,那也修行,今天吃斋冬菇一来,他忘记修行了,这就是对治少欲的功夫不够,欲境一现前就被它转。离开都市的愦闹,五欲境界不现前,「少欲知足」,看文字是一个名词,你看《佛遗教经》,其实是两门功夫,第一、少欲,第二、知足。少欲者,不起多的欲,欲境不现前。知足的功夫更加深,欲境现前了,我也不贪,我知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