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二、释上生灭因缘」,「上」是上文,指着立义分。立义分有一句:「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解释分,完全是解释立义分。立义分,解释心生灭门,「是心生灭因缘相」,这一句的解释分,分三大科,「卯初、释上心生灭」,解释心怎么生灭?由根本无明生出来枝末无明,于是三细六粗,都属于心的生灭。已经解释完了,下面解释「卯二、释上生灭因缘」,怎么会生起生灭心呢?有因、有缘,解释生灭的因缘。「卯三、释上生灭相」,解释生灭因缘的相。
心为什么会生灭?因缘有二重:第一重,阿黎耶识不守自性,就是真如不守自性,真如有不变、随缘二种义,随着染法生染法,随着净法生净法。依着真如缘随之义,也就是阿黎耶识不守自性,是生灭因。根本无明熏动心体,是生灭缘,生出来三细的因缘。第二重,根本无明是生灭因,妄境界是生灭缘,生起六粗的因缘。下面生灭因缘的义理,「辰初、明生灭因缘义」,说明生灭因缘的义理,分二科。「巳初、总标」。
「复次生灭因缘者」,重复次第讲到生灭因缘,「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众生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会阅》上解释,依着诸识生灭,相集而生,叫做众生。「依」,《大乘起信论》在生灭门中,用「依」字。依着这个,才生起来那个。依着心、意、意识转生。先讲普通的解释,再讲《大乘起信论》的解释。普通的解释,就是法相宗,也是讲心、意、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识,意识就是第六识。第六识是依着第七识生起来,叫做意识,白话叫做意的识。心、意、意识包括八个妄想心,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都包括到意识里面,法相宗这样解释,法性宗也依着这个解释。禅宗不咬文嚼字,不用这些法相。禅宗叫你参话头,开示你要离开心意识参,离开你第八识的心、第七识的意、前六识的意识,就是这八个心王统统离开,你再参话头。我们凡夫离开八个识,还有什么参话头的心呢?就是不好懂才叫你参,你离开心意识,结果你能参明白,明心见性,你就知道离开心意识,另外有一个心。
《大乘起信论》不是讲法相宗,讲的心、意、意识,不是指着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造的,他不是杜撰,不是臆说。杜撰,是凭空想出来,臆说,是依着妄想心说出来。有大乘经作根据,《楞伽经》讲得最清楚,就是心、意、意识,所以不一定扣到法相宗里面讲,这个道理要明白。
巳二、别释(分二)
午初、问
此义云何?
「巳二、别释」,分二科,「午初、问」,「此义云何?」众生怎么有生灭的因缘?就是依着心、意、意识转,这怎么解释呢?这个不是问难的问,是完全不懂,请开示的问。
午二、别显示(分三)
未初、释所依的心
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
「午二、别显示」,分别显示,分三科。「未初、释所依心」,依心、意、意识,先解释所依的心。「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它所依的心,就是阿黎耶识这个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是真如变的名字,因为真如在缠,叫如来藏,在众生份上,缠就是烦恼,在众生烦恼之中,给它取个名字,不能叫真如,就叫如来藏。如来藏,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再给它变个名字,叫阿黎耶识,就是变了一个根本的妄想心。依着阿黎耶识才说有个无明,因为阿黎耶识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有个生灭法在里面,那个生灭法就是无明,所以依着阿黎耶识这个道理,可以说有个无明。无明熏动阿黎耶识,就生起来生灭。
未二、释意转(分三)
申初、略明
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未二、释意转」,转者,生起之义,解释意转,有五种名字,分三科。「申初、略明」,简略说明。《大乘起信论》上讲意,有五种意、五种名、五种义理。「不觉而起」,这就是无明业相。先说三个细相、三个细妄想心,「能见」,再动,就起能见相。「能现」,就是境界相,一动,再动,三动,能现境界。现出来境界怎样呢?「能取境界」,这就是智相。「起念相续」,妄念生出来,念念生灭相续不断,这就是相续相。这是五种意先说出来,名字下面再说。
申二、广辨(分二)
酉初、标
此意复有五种名。
「申二、广辨」,广为辨明意转,分二科。「酉初、标」,「此意复有五种名。」《大乘起信论》上讲的意,一共有五种名。
酉二、释(分五)戌初、业识(分二)
云何为五?亥初、标一者名为业识。亥二、释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酉二、释」,解释五种意,分五科。「戌初、业识」,再分二科,「云何为五?」哪五种名呢?「亥初、标」,把它标举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