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初、辨具缘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尾二、明熏益(分二)箕初、明自分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盘,修习善根。箕二、明胜进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盘道。
「心二、明性用相应之得」,「性」就是自性、内性,「用」是外缘,辨明内性外缘相应有所得,分二科。
「尾初、辨具缘」,辨明因缘具足了。「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等」,等于前面说的善知识,这是外缘,诸佛菩萨连善知识统统有慈悲心,统统发过大愿要护持众生,叫慈悲愿护之力。
「尾二、明熏益」,明受熏习的利益,分二科。「箕初、明自分」,自己能得利益。「能起厌苦之心」,能生起厌离生死苦的心。释迦牟尼佛度五比丘说四谛法门:第一、知苦,第二、断集。知道苦他才厌苦,众生不闻佛法,叫愚痴颠倒。怎么愚痴?不知道苦,也不知道乐。你看《地藏经》的经文翻译得很浅显,文义很深,释迦佛在忉利天宫开忉利法会,就是教众生知苦乐法,众生不知道,不知道就叫愚痴。他还颠倒,以苦为乐,他天天在那儿受苦,还以苦为乐,所以才叫众生是可怜愍者。内熏外熏,因缘具足,遇见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讲佛法给他听,他知道苦了,才起厌苦之心,「信有涅盘」,相信有涅盘之乐,起了信心。「修习善根」,发心修行,先要成就他的善根,就是信根。
「箕二、明胜进」,明诸佛菩萨给他胜进。「以修善根成熟故」,善根修习成熟了。「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前面是初发信心,修行就是修行信心,信心叫做善根,善根成熟,叫做胜进的功夫。善根成熟,十个信心修圆满,进入三贤位,三贤位也修圆满,这个时候遇到真正的诸佛菩萨。「示教」,是在佛那一方面;「利喜」,是在众生这一方面。「示」是开示义理,叫他了解佛的义理。「教」是教导修行,叫他解行并重,一方面了解义理,一方面依法修行,这是佛那一方面护愿之力。「利」是利益,众生在佛法上得到真实的利益。「喜」是法喜,因为他在佛法上得到真实的利益,就大生法喜。这是三贤满位要登地的菩萨,真正的诸佛菩萨来给他讲开示,教导他了解义理,教导他修行,他得了真实的利益,得到法喜。
有人可能怀疑:看大乘经论,好像满世界都是佛、都是菩萨,我们怎么没有看见一个呢?难道都是骗我们的?你要晓得,诸佛菩萨从本以来就发过大愿,他要把众生度尽,他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时间不现身,那么我们怎么没有看见呢?是我们的烦恼障、所知障障住了,才看不见。我们是凡夫,看见的也是凡夫,可能我们看到的凡夫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示现化身。你发心修行,等你的信心成熟,入三贤位圆满,这个时候,你遇到的善知识,不是佛就是菩萨。所以不怪诸佛菩萨不来接引我们,只怪我们自生障碍,给障碍住了。所以听到佛法,你要好好修行,修到善根成熟,就是十信三贤圆满,诸佛菩萨自然会现相,自然会给你「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盘道。」示教利喜,还在三贤位,你还没有证得涅盘,可是你善根成熟,到了三贤位,真正遇见佛菩萨给你讲开示,叫你修行,你自然能趣向于涅盘道。
戌二、用大(分二)
亥初、指事总标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
前面讲真如自体相的熏习,自体相,就是体跟相合成一体,叫即体之相,也就是体相熏习。现在讲「戌二、用大」,体、相、用三大,体大、相大合成一科,再讲用大,分二科。「亥初、指事总标」,指着事相,先总标出来。「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讲外缘,就是讲事相,所以指着事相来总标。
亥二、约缘别显(分三)
角初、标
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
「亥二、约缘别显」,就外缘分别显明,分三科。「角初、标」,「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众生的外缘无量差别,有无量义,简略的说,有二种外缘。
角二、列
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角二、列」,列举出来,「云何为二?」哪二种外缘?「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角三、释(分二)亢初、差别缘(分二)氐初、总(分二)
房初、明感用因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房二、正明用相(分二)心初、正明差别之用(分二)尾初、开总成别(分五)箕初、慈爱以摄生或为眷属父母诸亲,箕二、居卑以引物或为给使。箕三、同类以劝发或为知友,箕四、怖之以入道或为怨家,箕五、直以四法摄令修益或起四摄,尾二、摄别成总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心二、辨用之益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角三、释」,解释什么叫做差别缘,什么叫做平等缘,分二科。「亢初、差别缘」,先解释差别缘,再分二科。「氐初、总」,先总说差别缘,再分二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