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初、问此义云何?酉二、答(分二)戌初、释烦恼碍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戌二、释智碍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上来释生灭因缘竟
「申二、重释」,重新解释。分二科。「酉初、问」,「此义云何?」烦恼碍粗,应该障碍着世间自然业智,怎么障碍真如根本智呢?智碍很细,应该障碍真如根本智,怎么障碍世间自然业智呢?问这个道理。
「酉、二答」,答复,再分二科。「戌初、释烦恼碍」,先解释烦恼碍。「以依染心」,这是枝末无明,因为依着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起了能见的心,再起能现境界的心。现的境界,不了解是自心现的,于是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真如根本智,是无分别智。真如之性平等,无分别智也是平等的,被烦恼碍障碍到,根本智生不出来,真如不能证得,所以违平等性。本来真如是平等无差别的,因为染心,起能见能现,要妄取境界,违背了平等性,所以不能证得真如根本智。
「戌二、释智碍」,「智碍」,也就是所知障,怎么能障碍后得智?解释这个道理。「以一切法常静」,因为世间一切法常静不动,世间法有生、住、异、灭,怎么常静不动?这是按世间法的本体讲,它都是依着真如起的,真如静而不动,一切法都常静不动。所以《法华经》说:「诸法住法为世间相常住,法法皆真,法法皆如。」「无有起相」,没有起动之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但是根本无明不知道,在那儿起知见打妄想,就动出来业相,再动出来能见相,再动出来境界相,与静而不动的法相违背。法法皆真,法法皆如,现在不真不如了,它能障碍后得智起不来。「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后得智有自然的业用,随着世间的一切境界,任运自然,不假分别,统统了知。后得智被障碍住了,就不能了知。智慧有二种:一种根本智,一种后得智。根本智,叫做无分别智。后得智,叫有分别智,它有分别是从无分别起的,分别即无分别,它是自然而知。
「上来释生灭因缘竟」,讲到这里,把生灭因缘这一科讲完。
卯三、释上生灭相(分三)
辰初、标数起问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
「卯初、释上心生灭」,「卯二、释上生灭因缘」,这二大科讲完了。下面讲「卯三、释上生灭相」,我一再解释「释上生灭相」的「上」字,指立义分「是心生灭因缘相」那一句,第一科解释「心生灭」,第二科解释「生灭因缘」,还有「相」字没有解释,这里再解释生灭相,分三小科。「辰初、标数起问」,标数就起问。「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重复次第分别解释生灭相有二种,这是标数。「云何为二?」哪二种呢?这是起问。
辰二、列名略显
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辰二、列名略显」,把名字列举出来,简略的显明一下。生灭心一共有二种相,一种粗相,二种细相。「一者麤,与心相应故。」就是与心相应的粗妄心,就是前面说的六染中的三种相应染(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里面有妄心,外面有妄境,妄心与妄境相应,心外有境就粗了。「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就是三种不相应染,就是三种细染心,只有一个妄心,还没有执着心外有境界的时候,所以细。
辰三、广释其相(分二)
巳初、约人对显
又麤中之麤,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辰三、广释其相」,广为解释生灭相,有粗的相应心,与细的不相应心,分二科。「巳初、约人对显」,就人地位、浅深不同,对显出来生灭之相,有粗有细。
「又麤中之麤,凡夫境界。」就是执相应染,内心与外境相应的第一个染心,执相应染最粗,叫粗中之粗。「凡夫境界」是凡夫境界。这凡夫不是没有闻到佛法的凡夫,不是十信位的凡夫,是三贤位的凡夫,叫内凡,教内的凡夫。十信位也是凡夫,是教外凡夫,叫外凡。这是指着内凡,三贤位的菩萨能把执相应染断掉,他的境界是知断的境界。
「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就是六个染心中间四个染心,「粗中之细」,就是「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二个比起执相应染,是粗中之细。「细中之粗」,就是「现所见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也就是能见相、境界相。这二种细的不相应染心,只有内心没有外境,叫细中之粗,这是菩萨的境界,就是菩萨由初地一直到十地。「细中之细」,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也就是「无明业相」,也就是「业识」。「是佛境界」,这是佛的境界,也就是生相无明,佛要对治它,把它断掉。这就是解释妄心有二种,有粗有细。
巳二、辨相所依(分二)午初、顺辨生缘(分二)
未初、明通缘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未二、显别因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
「巳二、辨相所依」,粗的染心、细的染心,粗相、细相依着什么呢?分二科。「午初、顺辨生缘」,顺着辨明生灭相生起之缘,再分二科。
「未初、明通缘」,「通缘」,就是普通生起之缘。「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这二种生灭相,就是粗的生灭、细的生灭,都属于枝末无明,统统依着根本无明有的。「未二、显别因」,显它的别因,依着无明为缘,也依着无明为因。怎么解释?前面二种生灭因缘,阿黎耶识是因,根本无明算缘。等到要生起来三个细心,根本无明算因,无明为因生三细。这样因也可以,缘也可以,要看在什么地方解释。「所谓依因依缘」,这二种生灭,依因依缘才能生起来。一切法从因缘生,没有因缘为它所依,生不起来法。「依因者,不觉义故」,在生灭门中有觉义、不觉义,这就是不觉义。「不觉义」,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有三个名字,又叫不觉,又叫愚痴,怎么愚痴?因为不觉。怎么不觉?因为无明。无明、不觉、愚痴都是染法的根本。「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因为他自己心里现出来的境界,再去分别,分别到心外去,「境界为缘生六粗」。
午二、逆显灭义(分二)未初、正辨(分二)
申初、明通灭若因灭,则缘灭。申二、别显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午初、顺辨生缘」,是顺显,顺着说它的生缘,由根本无明生起来三个细的染心、六个粗的染心。「午二、逆显灭义」,返妄归真,反过来显示灭的义理,分二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