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乃所信之境,『起信』乃能信之心。」有了「大乘」,何必还要「起信」呢?大乘是法喻合举,不说喻只说法,是心外的境界。大乘是你所信的境界,你心内没有能信之心,那大乘法与你不相干,所以你先要起能信之心。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把信仰大乘的心生起来。「起信」两个字,「起」是启发、生起,你启发、生起能信之心,就是把大乘的心启发出来。「心境合目」,能信的心,所信的大乘法的境,合起来成一个题目。「故云大乘起信也。」所以称为大乘起信。再推广来讲大的意思:
《会阅笔记》
又依《杂集论》: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
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于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
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
三、智大性:了知广大人法无我故。
四、精进大性:于三大阿僧祇劫,方便勤修,无量难行行故。
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
六、证得大性:得如来法身,无所畏,不共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
七、果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
「论」者议论也。谓假立宾主,往复问答,议论正理也。
「又依《杂集论》: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这个法怎么叫大乘法呢?大乘法与七种大性相合。
「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于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
大乘法境界大,什么是大乘法的境界?大乘法以一切大乘经为所缘的境界。菩萨发了心要学菩萨道,不是以一、二部大乘经为对象,「缘于百千等无量诸经」,一切大乘经他统统要去学,因为境界大,叫大乘。就是学菩萨道,要学一切大乘经。
「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
你要修菩萨行,行是大行,「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行菩萨道,是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的行门。行菩萨道的人要自利、利他,自利要修广大行门,利他也要修广大行门。因为与行大性相应,所以叫大乘。
「三、智大性:了知广大人法无我故。」
「人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学大乘法,不但要了达人无我,还要了达法无我,这些都是广大无边的道理。有大的智慧,才能了解人法无我,广大无边之理,与智大性相应,所以叫大乘。
「四、精进大性:于三大阿僧祇劫,方便勤修,无量难行行故。」
「阿僧祇」,翻成中国话叫无央数,「三大阿僧祇劫」,是三大无央数劫。「方便勤修,无量难行行故。」菩萨要行精进大,不怕时间长,要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他不怕,长时间勤修行,行难行行门,叫精进大。
「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
凡夫住于生死,二乘住于涅槃,住是执着,凡夫执着生死法,二乘执着涅槃法,都不了解方便善巧。大乘菩萨了脱生死与二乘一样,但是他不执着涅槃,超出二乘,所以叫大乘。他为什么不住呢?他要度众生,要是住于涅槃,他不度众生,所以了生死他不住涅槃,这样他才能来来往往在苦海度众生,这是他的方便善巧大。
「六、证得大性:得如来法身,无所畏,不共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
他证得的功德大,「得如来法身」,证得法身功德大,有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法身具足这五种功德。「无所畏」,查《佛学大辞典》,有菩萨的四种无所畏、佛的四种无所畏,这是指佛证得的四种无所畏。「不共法」,就是佛的十八种不共法,不共凡夫、不共二乘、不共三乘,只有佛有这十八种不共法,都是佛的功德。「无量无数大功德故」,无量数的大功德,他都证得,所以叫大乘。
「七、果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
他成的佛果可不是成二乘果,二乘果住于涅槃,和众生发生不了关系,众生沾不到他的光,得不到他的利益。菩萨不住于生死,超出生死,证得涅槃不住涅槃,他要来来往往度众生。「穷生死际」,凡是众生,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三乘圣人有变易生死,九法界生死边际他都能了达,了达到究竟处。「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对于凡夫示现成菩提,对于三乘圣人示现成菩提。「建立广大诸佛事故」,对于凡夫、二乘,甚至三乘都要建立佛事。
我们懂得七种大性,我们学大乘法,要发大乘心,求大乘智慧,证大乘功德。证得大乘的大果,就处处示现菩提,处处示现佛事。古人有两句话:「广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你处处建立道场,道场不是真实的,像水中的月亮,我要度众生,不得不建水月道场。我要做佛事,我也空,法也空,有什么佛事好做?等于大做梦中佛事,因为要唤醒梦中的众生,众生的梦没有醒,我不在梦中做佛事,到哪里去做呢?所以你要发大心,要成就大果,处处建立道场,处处大做佛事,不要听到一切法如幻如化,有如水中月,有如作梦,一切皆空,你就不要做了。你执着空,偏到空那一边,怎么能成佛呢?
「大乘起信」四字讲完,再用《杂集论》的七种大性相应相合,与七种大性相应才叫大乘。下面讲「论」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