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说到信根的正题上,有信心而且生了根。「谓此中所辨」,这是《大乘起信论》所辨明的。「见理成信」,先要明白大乘之理,由了解大乘之理成就的信心,才算是信根。信、解、行、证是学佛的四个次第,先发信心,而后求解,再修行,再证果。但这四法是互摄互融,你最初发了信心,那信心不成根,你求解是依文解义解理,理明白了以后,信心就增加,解理以后生的信心就深了。「见理成信」,不是依文解义解的理,是亲证开悟,悟到理,见到真如实相之理,成了信心。这信心一生出来就生了根,永远不会动摇。
「四、非信非根,谓邪见人及其余法。」
不是信也不是根,这一种就是邪见的人,他不起信心,怎么会生根?「及其余法」,佛教其他大乘法多得很,不是讲信,不是讲根,但它还是佛法,是指信根以外的佛法。
乙二、正陈所说(分三)
丙初、标数
说有五分。
「乙二、正陈所说」,正面陈明所说的《大乘起信论》,分三科。「丙初、标数」,先把数目标出来。「说有五分」。
丙二、列名
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自问自答,假立宾主,彼此问答,发明真理。「云何为五?」假设有人问:哪五分?下面就答复他:「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第一、因缘分,一切法从因缘生,先说明造《大乘起信论》的因缘。第二、立义分,建立大纲的义理。第三、解释分,大纲的义理众生不了解,必须广为解释,《大乘起信论》的解释分最多,就是要解释立义分的纲要之理。第四、修行信心分,广为解释其理,解释明白了,还得修行信心,信心不成就,怎么能入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不成就,怎么能入十地?十地不圆满,怎么能成佛呢?所以要先修行信心。第五、劝修利益分,众生的根机不等,上根众生,一听就发心修行,中根众生带点勉强,也修行了。下根众生,解释道理他听明白,怎样修行他也听了,但他还是不愿意修,要劝他不修有大损失,修行得大利益。
《会阅笔记》
《起信论》五分之次第
一、因缘分者,菩萨造论,非率尔操笔,故必有其因缘也。「分」者,章别余段也。
二、立义分者,因缘既兴,次当略标纲要,令众生起信也。
三、解释分者,宗要既略,次宜广释,令其生解也。
四、修行信心分者,释既生解,次宜依解起行,有解无行,是所不应也。
五、劝修利益分者,虽示行仪,钝根懈慢,故宜举益劝修也。
再讲《起信论》的次第,为什么有这五分?
「一、因缘分者,菩萨造论,非率尔操笔」,「率尔操笔」,就是很轻率随便拿起笔来就写一篇文章,这文章绝对没有价值,所以菩萨造论,并非率尔操笔。「故必有其因缘也」,一定有他造论的因缘,就是为何事来造《大乘起信论》?五分的分怎么讲呢?「『分』者,章别余段也。」一分,就是一章。为什么要立章呢?「别」于「余段」,余段就是余章,这一分,就是这一章,也就是这一段,别于其他章、其他段。
「二、立义分者,因缘既兴」,因缘既然兴起来要造论,「次当略标纲要」,次于因缘分,应该简略标明论文的大纲、要义。「令众生起信也」,上根利智的众生,看见立义分,就能生起信心。
「三、解释分者」,必须要有解释分,这是什么道理?「宗要既略」,立义分的纲要既然简略,「次宜广释」,次于立义分,应当广为解释。「令其生解也」,令众生能生起了解,把立义分的纲要了解。
「四、修行信心分者,释既生解」,解释分既然能生起众生的了解,「次宜依解起行」,次于解释分,应该依着所了解的道理来起修行。「有解无行,是所不应也。」有了解没有修行,是不应当的。所以一定要有修行信心分,解行要并重,等于足目相资。目就是眼睛,人有眼睛就能认明哪是邪路,哪是偏路,哪是正路。凡夫的路是邪路,二乘的路是偏路,大乘佛菩萨的路才是正路。你了解,等于眼睛认明正路,你得用你的足,行这条正路,这样叫依解起行、行解并重、足目相资。有解无行,如同有目无足,解的都是空解,冤枉费力,因为没有修行,走不到正道上。反之,有行无解,如同有足无目,不认识正道,前面有个大坑,会堕落下去;前面是个大沟,会跌落下去,佛教为什么会衰落?修行的人很多,了解道理的人很少,盲修瞎练,结果修到外道去,堕坑落堑还不知道,他胡说八道害众生,瞎众生的慧目,讲出来全是外道的道理,不是佛的道理。所以我常说:佛法可以讲多,可以讲少,不可以讲错。这些盲修瞎练的修行人,还要劝导众生修行,讲错了自害害人,所以有足无目,会堕坑落堑更危险!
「五、劝修利益分者,虽示行仪」,虽然开始显示修行的仪轨,下面把六度法门,改成五种行门,就是修止观,有这五种止观叫你修。「钝根懈慢」,下根众生,根机很迟钝,懈怠我慢,成了他的习性。第一、懈怠成性,你叫他修行,他怕累倒。第二、贡高我慢,好像他不必修,就可以成佛,我慢烦恼,把他障住了。「故宜举益劝修也」,所以应当标举出来修行的利益,劝导钝根众生修行。
丙三、依章辨相(分五) 丁初、因缘分(分二)
戊初、标
初说因缘分。
「丙三、依章辨相」,章就是分,依着这一分来辨明它的法相,分五科。「丁初、因缘分」,再分二科,「戊初、标」,把它标举出来。「初说因缘分」,最初先说因缘分。
戊二、释(分四)
己初、问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戊二、释」,解释什么叫做因缘分?分四科。「己初、问」,假设宾主,往复问答,本来没有人问,假立一个宾客,「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有何等因缘,你要造这一部《大乘起信论》呢?
己二、答(分三)
庚初、举数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
「己二、答」,再分三小科,「庚初、举数」,举就是标,标出数目。「答曰:是因缘有八种」,我造《大乘起信论》,有八种因缘。
庚二、辨相(分二) 辛初、总
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