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二、辨相」,辨上面「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这个相。「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所谓」是指释之词,指着上文加以解释。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心,与生灭心和合在一起。不是另外有一个生灭心来与不生不灭心和合,是不生不灭的心,一动,就叫做生灭心,它动是全体动,不是一部份动。「非一」,「不生不灭」与「生灭」是二个义理,不是一个,所以有个真如门,有个生灭门。「非异」,它一动,不生不灭全体动成生灭,并不是有二个心。
《会阅笔记》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不生不灭」者,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动作生灭,不相舍离,故云「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合也。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也。
「非一非异」者,真心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也。虽动作生灭,而真性不变,故「非一」也。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解释这一段正文。「『不生不灭』者,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前面叫不生不灭的心,这里叫「自性清净心」。「自」,就是本。「性」,就是体。「自性」就是本体,这个本体是本来清净的。「动作生灭」,不生不灭的心与生灭心,动作生灭,不是有二个心。「不相舍离,故云『和合』。」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的心,动成生灭心,不相舍离,所以叫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合也。」不是另外有一个生灭心,来与不生不灭的心和合。下面还是用动水静水作比喻,「如大海水」,大海水本来是静水,等于自性清净心。「因风波动」,风一吹,吹起了波浪,动起来,这叫做因无明风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也。」波的相,是水的相和风的相,不相舍离。所以,众生的生灭心,是如来藏不生不灭的相,还有无明相,混合在一起。
「『非一非异』者,真心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也。」真心要动全体动,不生不灭的心,变成生灭心,还是那一个心体,没有差别。「虽动作生灭,而真性不变,故『非一』也。」不生不灭的心,虽然动成生灭心,可是真性并没有因动而起变化,真性还是不变。譬如水以湿为性,静水虽然变成动水,而湿性不变。真性还是真性,生灭还是生灭,不能说是一个。所以法体是一个,按义理不是一个。这些道理要静下来听,注解要细心看,不然绕来绕去把人绕糊涂。「非异」,按体没有二个体。「非一」,但是义理不是一个,生灭,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可是真性不变,所以不是一个。
卯三、立名
名为阿黎耶识。
「卯三、立名」,「名为阿黎耶识。」阿黎耶识,也叫阿赖耶识。
《会阅笔记》
名为阿黎耶识
亦名阿赖耶识,此云藏识,即第八识也。藏有三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也。「能藏」者,能藏诸法于自体内也。谓根身世界等法,皆藏在识体之中也。「所藏」者,谓此识体藏在诸法中也。「我爱执藏」者,以一切众生,皆起爱我之见,执此第八识以为我也。
「亦名阿赖耶识」,现在讲唯识法相,都翻译成阿赖耶识,这是梵语的翻译。「此云藏识,即第八识也。」法相宗讲第八识,要注意,《大乘起信论》没有第八识这个名词,因为《大乘起信论》没有讲第七识,前面六个识,也跟法相宗讲的不同,所以法相宗反对《大乘起信论》,说它不合唯识。我们是就法相的常识,指明它就是第八识,因为下面解释三种细相,跟法相宗解释第八识一样。「藏有三义」,藏有三种义理,「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也。」这三种义理,合起来叫藏识。
第一义,「『能藏』者」,藏者含藏之意,比如我们装七宝的柜子,叫宝藏。怎么叫宝藏?能含藏七宝。「能藏诸法于自体内也」,阿黎耶识能含藏诸法在自体之内,什么诸法呢?「谓根身世界等法,皆藏在识体之中也。」「根身世界」,内而根身,外而世界,指色法。「等法」,是色、声、香、味、触一切诸法,统统含藏在第八识的本体里面。第八识在哪里呢?按我们众生说,我有我的第八识,你们各人有各人的第八识。我,就是我的身体,我的心,身心和合起来叫我。第八识,就在我的身体里面,就在我的心里面。这是众生把它执着出来的,其实第八识是依着真如全体动出来的阿黎耶识。真如呢?真如徧一切法,无处不徧,它一动全体动。阿黎耶识,徧于一切法,按阿黎耶识的实体说,它能藏诸法,等于一个装七宝的柜子,一切七宝都含藏在柜子里面,这第八识叫能藏,注意这个分别。怎么一会儿说我们各人有一个第八识,在身体里面,在心里面?一会儿又说徧一切诸法?这个解释你要记清楚,第八识本来徧一切法,因为我们众生执着,把第八识当成我,把它局小了,局到我们各人的身心里面,实际它是徧一切诸法,它能藏诸法,叫「能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