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大段前面论文,是遣除一切相。一切法的差别之相,唯依妄念而有,离了妄念,没有一切法的差别之相。把一切相遣除,而真如没有相,连真如相也要遣除。下面就解释真如之体不可遣,因为一切法皆真,不必再建立。因为一切法皆如,《楞严经》:「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这里把它反过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差别之相要离,真如相也要离。不是离开一切法,另外有个真如实相,真如实相就在一切法上。你把这个道理了解清楚,依着语言解释,依着文字解释,但是不是语言相,不是文字相。你心里想来想去,也不是心缘相。语言相、名字相、心缘相,都把它除掉,你自然有会悟处,一切法皆真,一切法皆如。真如在哪儿?真如在一切法上。《金刚经心印疏》:「所谓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看见青青的翠竹,那就是真如本体;你看见很茂盛的黄花,那就是般若的本体。真如、实相、般若,名字不同,一个本体。在哪里?就在一切法上。古时候有一位临济宗祖师,在山上住茅蓬,自己开垦,种菜、种地瓜,山上的地都是石头,他用锄头锄地,有一块大石头滚下去,碰到山坡上的竹子「叭」一声,这位祖师当下就明心见性,「明心」,明了真心,「见性」,见到本性,本性就是佛性。佛性在哪里?就在竹子上,所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还有一位伪仰宗祖师,要去山上,没有桥梁过水,水不深,他要涉水而过,把衣服撩起来,从水里走过去。当时天上有太阳,自己的影子映在水里,他看见水里的影子在晃动,突然间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的真心、本性就在水的影子上。由此你就领悟到:一切法皆真,一切法皆如。怎样能悟到真心、本性呢?把虚妄之相看空,把它空掉,一切法都是真如的本体。你如果不能把一切虚妄之相观空、看破,你天天研究佛法,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呢?你研究的佛法,离不开那三个相,你说出来是言说相;看的经、论,是名字相;心里分别出来,是心缘相。讲来讲去、说来说去,都是虚妄之相,你怎么能悟到真如呢?把一切相都空了,不是空真如的本体,相是虚妄的,体是真实的。真实之体在哪里?就在一切法上。《楞严经》:「即一切法」,与一切法相即,但是你要「离一切相」,你不离一切相,一切法变成差别相,越分别越厉害,你怎么能悟到本性呢?
卯二、结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卯二、结」,把这段正文总结起来。「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不可说」,包括言说相、名字相。「不可念」,包括心缘相。一切法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念出来的,才叫做「真如」。
《会阅笔记》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一切法之本性,即是真如。真如之体,离言绝虑也。口欲言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故不可说,不可念也。
「一切法之本性,即是真如。」不是一切法的差别诸相,差别诸相是依着妄念生的,是虚妄不实的,一切法的本性,就是真如。「真如之体,离言绝虑也。」「虑」是缘虑。真如之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古人说:「口欲言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故不可说,不可念也。」口里想说真如,怎么讲、怎么说都不对,言词丧亡。心里想真如是什么样子?想不到,能用功用到这两句话上,你快开悟了。「口欲言而词丧」,说的不是真如。「心欲缘而虑亡」,心里想的不是真如。言词不能说,心虑不能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如不就显现了吗?用功用到这里就可以了。「口欲言而词丧亡,心欲缘而虑亡。」是研究教典的人,用文字形容出来的。宗门下的人,不咬文嚼字,另外有两句解释:「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一开口,这样是真如,那样不是真如,全都讲错,你说「有」不对,说「无」也不对。「动念即乖」,「乖」就是错。你心里动了念,想这样是真如,那样不是真如,全都讲错。「口欲言而词丧」,为什么不能说?「开口即错」。「心欲缘而虑亡」,为什么不能缘虑?「动念即乖」。
丑二、问答释疑(分二)寅初、疑真绝修问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丑二、问答释疑」,一问一答,解释所有的疑惑,分二科。「寅初、疑真绝修问」,那么真如我们没有办法修了,既不能说,也不能念,我们怎么修呢?提出疑惑。「问曰:若如是义者」,假若像你前面讲的,既不可言语来说,也不可心缘来念,才叫作真如。「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随顺」、「得入」这两种名词,是两步功夫,「随顺」叫方便观,「得入」叫正观。我们要观想真如,作真如观想,要能「得入」,得入的「入」字,第一是悟入,第二是证入,这是修正当的真如观。前面先修随顺,「随顺」是与真如不相违逆,与真如相随顺,这是方便观。众生怎样下手呢?怎样随顺真如呢?怎样得入真如呢?众生起了这样的疑惑。
寅二、举真劝修答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