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正文,「未二、始觉」,前面讲「一者觉义」,觉义,有本觉、始觉。先讲本觉,现在讲始觉。讲本觉很简单,讲始觉就很啰唆,开始觉了以后,分四个位,这段文就长了,等于前面讲真如门很简单,讲生灭门就啰唆一样的道理。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始觉这个名词从哪儿来的?前面解释本觉,因为对着始觉才叫本觉,但是始觉的名字,不是对着本觉说的。依着本觉,有个不觉;依着不觉,才有始觉。始觉者,开始觉悟,你要是没有不觉,怎么能开始觉悟呢?众生本来不觉,今天开始觉了,才取名叫始觉。「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着本觉而有不觉,这个道理最难懂!怎么说不觉依着本觉有的呢?还是依着前面的解释,动水是依着静水,才有动水;没有静水,不会有动水。依着不生不灭的心,才有生灭心,生灭心就是不觉,这样你就了解。最不容易懂的,就是我们众生有本觉,为什么不觉呢?下面会讲无明,无明分四个相,就是因为有无明才不觉。
《会阅笔记》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依本觉故而有不觉」者,谓即此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妄念即「不觉」也。如依不睡人而有睡人也。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众生迷而不觉,今因内外净缘,方始觉悟,故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也。如依睡人方有觉人也。
然此中尚有深意焉:以依本觉故成不觉,依不觉故成始觉。而始觉元同本觉,同本觉故,则无不觉。无不觉故,则无始觉。无始觉故,则无本觉。无本觉故,则平等平等,离言绝虑矣!是故佛果圆融(圆摄染净,融归一体),萧然无寄(清虚无累,故曰萧然;一不住着,故曰无寄),尚无始本之殊,何有三身之异?但随物心现,故说报化之用耳。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解释这段正文,前面真如门,离言真如不许你说,这里为令众生了解不得不说。「『依本觉故而有不觉』者,谓即此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妄念即『不觉』也。」真如有二种义,一种不变义,二种随缘义,它不变才能随缘,随缘它才不变,才叫真如。真如随缘,随无明的缘生起妄念,这叫最初一念妄动,也叫一念不觉,这样就变成妄念,妄念就是不觉。下面再用比喻加以解释,「如依不睡人而有睡人也」,譬如这个人睡觉了,是依着不睡觉的人,才有这睡觉的人。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众生迷而不觉,今因内外净缘」,「内外净缘」,前面解释过了,里面的净因,就是真如熏习之力;外面的净缘,就是师教之缘。这个时候因为内外的净因缘,缘包括因。「方始觉悟,故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也。」没有不觉,怎么能立始觉的名字呢?因为众生迷而不觉,今天遇着师教之缘,忽然间觉悟了,叫做始觉。「如依睡人方有觉人也」,这个人睡醒了,叫觉人。怎么叫觉人呢?因为他刚才在睡,依着睡的人,才取名叫「觉人」。
「然此中尚有深意焉」,我们依着文,一、消文,二、释义,三、显理。这是显理的文,我们要领悟其中的道理。「以依本觉故成不觉」,因为依着本觉,所以成了不觉。「依不觉故成始觉」,依着不觉所以成了始觉。这三个名字,怎么连环生起呢?「而始觉元同本觉」,而始觉原本同于本觉,始觉智依着本觉理立起,始本不二。「同本觉故,则无不觉。」这里把不觉消灭了,始觉与本觉同一个觉,中间的不觉没有了。要觉悟不觉没有本体自性,可以把它除灭。「无不觉故,则无始觉。」没有不觉,就无始觉,因为有个不觉,才取名叫始觉。以前不觉,今天开始觉;不觉没有了,始觉的名字也立不上。「无始觉故,则无本觉。」本觉是对着始觉说的,因为有始觉的名字,才给它取名叫本觉。现在始觉没有了、空掉了,本觉也空了。这时候,不觉空了,始觉空了,本觉也空了。「无本觉故,则平等平等,离言绝虑矣!」这个时候叫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虑」是心中的思虑,不要说了,不要讲了,心里也不要思虑了,平等平等,天下太平,成了法界一相,融归一体。「是故佛果圆融」,到了证得佛果的时候,叫做圆融。「圆摄染净,融归一体。」在生灭门中,染法净法是对待的,这时候圆满摄持染净二法,把它融归到一个本体上,叫做圆融。「萧然无寄」,先解释「萧然」,「清虚无累,故曰萧然。」这时候证得佛果理体,是圆融之体,没有一点烦恼的系累,所以叫萧然。「一不住着,故曰无寄。」到了成佛的时候,烦恼障、所知障,统统断尽,毫无执着,所以叫无寄。
「尚无始本之殊,何有三身之异?」本觉、始觉这两个差别的名字尚且建立不起来,哪有佛三身的差别呢?「但随物心现,故说报化之用耳。」「物」是指众生,佛有三个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没有相,报身、化身有相,随着众生的心现出来相。凡夫二乘,看见的是化身佛的相;地上菩萨,看见的是报身佛的相。报身佛、化身佛的相,随着众生的心现出来,实际就是法身,但是法身无相,那么报、化身的相也是空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