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障俗称为三毒(贪、瞋、痴)或五毒(贪、瞋、痴、慢、疑或嫉)。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毒”,是因为它们的作用如同毒药——如果我们服用毒药,将中毒而死;只要我们的心识之流蕴藏着这些毒蕴,便永远也找不到快乐,别人也不喜欢与我们为伴。 知识障起源于二元对立的观念。以手为例,看着手时,我们心想:“这是一只手。”这种二元性的思考方式本身并没有害处,但是,它会障蔽我们对真相的觉知。道谛可矫正或对治这两种障碍,此矫治之方具有两种功德;清净,因为它不受任何力量或因素的染污;明性,因为它蕴涵信心及信任。 简而言之,道谛的功德——清净、明性及对治力——如同太阳,太阳是清净及光明的,因为它制造阳光,而阳光是黑暗的对治;同理,道谛是清净、光明的,也是烦恼的最佳对治。 问答: 学员:我想知道五毒之一的无明和知识障有何差异? 仁波切:就无知或误解的方面而言,它们完全一样;但是,它们之间仍然有些许差异。知识障不一定是轮回的因,只是缺乏看清真相的能力,知识障碍从未被定义为在轮回中继续流转的因。但是,无明有两个层面: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感到强烈的贪执或瞋怒,并认为贪执或瞋怒的对象是真实的。因此,从无始以来,无明就一直与瞋怒之类的烦恼及进一步的轮回共存。 学员:我们可不可能只经验到无明而不伴有任何五毒? 仁波切:无明有两种:混合的及未混合的。简单地说,“混合的无明”(又称为共无明、相应无明、俱行无明)和负面的情绪混合在一起。但是,无明的显现也可能不伴随任何负面的情绪——“未混合的无明”(又称为不共无明、不相应无明、独头无明——,是缺乏对真相的直接知识。 学员:我不明白为什么知识障本身不是轮回的因? 仁波切:二障之中的烦恼净除时,修行者达到阿罗汉(梵文arhat)的果位,也就是解脱了轮回。然而,阿罗汉的知识障尚未净除,某种程度的执着仍然存在,由于这个缘故,阿罗汉尚未达到完全的证悟。 学员:一切发生于何处?是身、心或哪里? 仁波切:虽然一切都是空性的,现象并非和兔子的角一样不存在,因为明性或显现的能力存在,一切都可能发生,时时都有事件展开。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开始执着、执取错误的观念,而这也正是无明的开端。 学员: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 仁波切:它来自法界(梵文dharmadhatu)——现象之界。由于空性与明性合一不二,事物发生的潜能因而存在;正因为这个缘故,无明及误解才会生起。 学员:非二元和明性有什么关系? 仁波切:在根本状态下,事物的本质是空性,其本性是明性,这两者并不是分离的特质。本质与本性是无二无别的,因此称为非二元。 第五讲 僧 僧为因位皈依 一般而言,“僧为因位皈依”的意思是:僧是我们在法道上的伴侣暨释迦牟尼佛法教的追随着。由于释迦牟尼佛于二千五百年前住世,现代的我们无法会见他并直接领受他的法教,无法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而,佛陀创建了延续至今未曾间断过的僧宝传统,因此,殊胜的佛法得以完整地保存到今天。我们可视僧宝为法道上的伴侣,因为他们精善于帮助我们修学圣珍的佛法。例如,当我们因为怠惰或其他因素而无法修持时,僧宝会鼓励我们继续在法道上求进步。这称为因位皈依的僧。 僧为果位皈依 《宝性论》以果位皈依叙述僧伽、前两章述及佛和法各具有两类六种,或总计八项的功德,而僧伽也是如此。 在藏文中,果位僧伽的根本功德称为“瑞(格)卓”(rij-drol),意为“智慧”及“解脱”。你也可以说“瑞(格)卓”和佛或菩提(bodhi)的意义几乎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