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生灭心:这是跟我、法二执响应的生灭门,它是统统的来源。若要离苦得乐,讲到毕竟处,就不完全只是断恶修善;更重要的,要使心念「弃生灭,守真常」,没落有所得的攀登心,安住于无所得的清净天性,这才是真实毕竟的离苦得乐。
前几天台中有位居士打电话给我,我听他谈话的口吻,认为他是一位很勤奋的修行者,他说开始修习佛法后,常常自我反省。身为一位居士,他所打仗的情形错综伟大,以是偶然认为本身照旧常常有贪欲烦恼、瞋恚烦恼、忌妒心、高傲心。他说早年还未学佛时,不知道会起这些烦恼,本身活在无明大梦中,此刻眼睛打开了,启动观照力往后,觉察心田有这么多的烦恼,他感想很是沮丧,偶然很是厌烦本身,他问我该怎么办?他能调查到有相的善恶因果,这已经很可贵,但他还可以晋升观照力。固然本身厌烦贪欲烦恼、瞋恚烦恼,但这些烦恼并不代表本身,厌烦烦恼并不暗示要厌恶本身,什么才是本身呢?每一众生的原来脸孔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才是本身的天性,而全部的烦恼跟罪业,都是其后熏习而有,这都是外来的对象,它不能代表本身,以是我们应该厌烦烦恼,而且要必定本身。什么才是本身呢?简朴的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才代表本身。以是菩萨从调查整个真如与生灭的人缘,觉悟本身的原来脸孔是「真如」,其他生灭变革流转的烦恼障、颐魅障、报障,都是一时的颠倒熏习而有,以是也可以假借佛法的熏习,把它没落。以上是在学佛进程中重要的觉悟-始觉。
第三、毕竟觉:当所种植的始觉伶俐与本觉伶俐,合和为一,始本不二,始本一如,这是毕竟觉。觉悟是指心田的观照,这在佛法中很是重要。佛法的修学有内的观照及外在的动作两种,观照有法的角度来说,若是心田观照真理的伶俐消散,纵然断恶修善,也只能成绩人天有漏的福报,不能成绩脱节的。古德说:「剎那失照,如同死尸。」一位修行人,无论拜佛或持戒,譬如修持戒,假如没有跟四念处的观摄影应,心田只在戒相上造作,就不能发生脱节好事,以是「剎那失照,如同死尸。」在禅宗的传承,天天在静坐反省本身时说:「主人翁,你要醒一醒啊!」也就是说,常常要提示本身,不要被面前地步所转,心不随境转,要求本身跟地步打仗时,启动观照伶俐,安住于真理,不要着于外在的地步,如是徐徐能趋向佛道。
以下表明经题《佛遗教经》的「遗教」。佛陀在本经宣说「遗教」,「遗」的「顾命」,也就是凡间人所谓的「遗嘱」。「顾命」的顾是回顾,佛陀生平中宣说了许多戒定慧窍门,在临命终时把他做了重点式的回首,称为「顾命」。「遗嘱」是佛陀在临命终时,对付还未修成阿罗汉的学生们,把戒定慧的重点做最后的申饬。以是身为空学生,依之而修行才是真正的行动,若是违反佛陀的遗教,则是大逆不孝。身为空学生,我们孝敬佛陀首要是依法而行,所谓「孝敬」,百孝不如一顺,真正的孝是驯服佛法修学,这才是真实孝敬佛陀。最后经题之「经」,古德的表明有二:
(一)法:法是轨则,佛陀说法时,常常宣说:杂染法有杂染法生起的法则,清净法有清净法生起的法则。
(二)常:佛陀所宣说的染净法则,不随时空而改变,云端佛学,已往如是,此刻如是,将来亦复如是。
这部经是佛陀的遗教,佛活着时,学生们依止佛陀而修行,以佛为师常常亲密佛陀,请佛陀开示,佛为师。一位心田颠倒的众生,佛陀以他的伶俐,调查众生的根本,知道众生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为众生废除各种障碍,以是佛活着时,学生们如有题目,请佛陀开示即能办理。但此刻佛陀即将灭度,这时学生们有两种神色,如果四果以上的阿罗汉贤人,他心田已有清净光亮的戒定慧,他安住在无漏的戒定慧中,对佛陀的灭度只是感想很遗憾,假如佛陀能住世久一点,则会更好。以是四果以上贤人对佛陀灭度的哀痛,较量稍微,他只是感想遗憾,因他心田中已经有一个「家」,他有戒定慧的瑰宝来摄受他的心。但四果以下的贤人及凡夫就差异,他们大事未办,并且心田的「家」尚未生起,有的还未完成,这时佛陀即将灭度,他们顿失依护,以是心田很是惊怖,尤其存亡凡夫更感恐慌。佛陀在分开众生之前慰藉学生们说:「我活着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法为师。」固然佛陀已灭度,但学生们能遵循佛陀教法,「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住而不灭也。」也就是说,佛陀虽已灭度,但假如对佛陀一般糊口中的开示,能精学习学,就像佛陀活着时一样,各人也可以获得离苦得乐的好事。所往后头的畅通分中说:「佛活着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法为师。」以佛陀的戒定慧窍门修学,也就代表佛陀法身常住而不灭。
二、《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