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4 21:25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释教文集、英华集、法师开示、念经感到、因果报应等,一部得当当代人阅读的释教文集。
“佛言:观天地,念很是。观天下,念很是。观灵觉,即菩提。如是常识,得道疾矣。”
上章嗣魅真谛无相,用来对治偏空。这章引导各人怎样空假不二,从而进入中道观。
天地天下,都是众生之依报,岂论已往、此刻或将来,人类都是发展在这样的情形里,佛陀就操作这些实际的对象,教我们怎样去“观天地,念很是;观天下,念很是。”天地与天下,可觉悟二者之“很是”,“非”解不是,“常”解稳固,谓不是稳固,等于经常在变,用常人之角度,天地代表宇宙的统统,在上有天,下有地之中间,就是我们人类栖身勾当的处所,地球只是一个小天地,但它也有春夏秋冬,寒暑迁流,天然生态的统统变革。至于江山大地,也有其成、住、坏、空,生灭无常。你看连年这么多海陆空难,岂论水患、火警、地动、海啸等,皆在一刹那间,“桑田变沧海”,失去全部故乡房舍。在重建的进程里,我们把海填起来,屋子建起来,“沧海变桑田”,再次成绩其它一个器天下,但这个天下又能一连多久呢!人们可曾从全部不绝迁徙活动之情况,贯通到人生的定律?在这一分钟望见的,下一分钟已经转变了,已经不是一分钟前之景况,如孔子所说:“交臂非故”,以是不要把任何事物当作永久存在,是你永久可以拥有的对象。
再调查我们这个从五蕴缘聚之个别,一出娘胎,不是一步步迈向衰亡吗?我们的头脑动机,亦复如是,有生、住、异、灭,前念已往,又来一个动机,头脑时候在变迁,做不得主。这是甚么缘故起因?要害是未能找到一个正确的人生方针,没有去体察、去相识人生的意义,这样虽然是不分明怎样去操作好这一期生命。人生一辈子,当活至六十岁,只有六十个冬夏,是这么短暂。大白人生无常,应生慈悲心,岂论做人干事,真正去多体谅本身身旁的人,跟他们少一点争名夺利,叫本身少一点争强好胜,放下执着,跟着年事之递增,所观的天地劫难、人生百态多了,天然更轻易契入无常之原理。
佛陀继承开示说,“观灵觉,即菩提。”这个灵觉性就是一个菩提心。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又名道心、佛性、真如、本觉、如来藏等。这个觉性,大家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是我们心中之夜明珠,只是被包得太好了,未能显出它本身的光耀,这颗夜明珠,不是向外求,只要把重重包扎的布条解开后,天然便会感受它的存在。不要用凡间之相对法或贪瞋痴心,应该用佛法无求、无贪之见识,去掉心中的无明可怕,阔别贪图执着,我们清净无染之觉性,顿时回光访魅照,岂论顺逆地步,都通得过检验。譬喻原来是很执着的,由于执着而发生许多烦恼,就要观无常,所谓花无百日好,这样去学看空、识破一点,放下一些执着,就是把包扎布解开多一层,使烦恼跟着时刻流逝,让本身的伶俐又增加一点儿,这样去返观本身的灵明觉性,时候提示本身,心不跟着统统地步去转,便能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烦恼为菩提,转凡成圣,把凡夫有漏的八识转为佛的四智,就在此时,烦恼即菩提,云端佛学,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可得,只要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最后的结论,佛说:“如是常识,得道疾矣。”倘使我们以佛法来观,统统唯心造,这种原理去研究,这样来熟悉它,用非有非空之观念进入中道,便会很快得道了。
付托语:
人不愿接管无常,着实是很疾苦的,由于天下每天在变,统统人、事、物都在变。但若民气不接管幻化才是永恒,那就苦了。着实无常并不是那么可骇,由于有无常,我们才大白原本苦和乐都有个止境,等于凡间事可以盛极而衰,同样可以时来运转,不如接管他、处理赏罚他、放下他,把烦恼转为菩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