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总标是引用莲池大师的开示,以下根据天亲菩萨的《佛遗教经论》,说明本经的大意。天亲菩萨在造论之前也造了一些偈颂,以下是其后半段的偈颂:「为彼诸菩萨,令知方便道。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灭除凡圣过,成就自他利。」佛陀为什么宣说这部经呢?天亲菩萨说,佛是为大乘菩萨而说。本经的当体虽然是声闻法,它所对治的是三界的见思烦恼,但身为大乘菩萨要共声闻修学本经,因大乘的凡夫位菩萨,他心中也有这种见思的过失。本经使我们在对治见思烦恼时,能正确的了知方便道,这方便道是指戒定慧法门,也就是说,若要契入涅槃,须假借戒定慧作为方便。虽然戒定慧本身不是涅槃,它是一种有为的造作,仍是生灭之法,但假借戒定慧的生灭法,能使我们趋向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戒定慧是趋向涅槃的方便。我们若能如实了知戒定慧的方便道,则有两种的功德:
(一)灭除凡圣过: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凡夫跟圣人在修习戒定慧时,凡夫有增益的过失,他会产生有相的执取,因这我相的执取,使戒定慧的功德无法完全开显出来。所以凡夫在持戒修止观时,他在心中产生我相的执取,这我相本来是不存在的,是因凡夫执取而有,故称为增益的过失。小乘的圣人在修习戒定慧时,产生对空性的执取,他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样就产生方便道,调伏粗重烦恼劝修出世法要劝修方便(无求、知足、远离、不疲倦、不忘念)劝修正行(禅定、智慧)劝修结行(不戏论)调伏五根,调伏意根(对治烦恼)遮止邪业(对治邪业)收摄五根(对治止苦)生减损的过失,本来戒定慧是为成就自利利他,但二乘的圣人因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所以是一种减损的过失。若能如法的修学《佛遗教经》,则能免除凡夫的增益之过,跟圣人的减损之过。本经告诉我们,何种戒定慧的修学才合乎中道,不增也不减,如是才能完全开显戒定慧灭恶生善的功德。
(二)佛法得久住:这是成就利他功德。佛法不共外道处,在于它的解脱道,而佛法之有解脱的功德,来自于对生命正确的观照,亦即所谓的正见。如果佛弟子没有戒定慧的正见,只是在表相上修学,这种表相的修学没有观照力的引导,只是人天的善法,则佛法跟一贯道、基督教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一贯道、基督教的教法,能使生死凡夫暂时的生天,如果佛法的修学也只是使人生天而已,则佛法的尊贵处就消失了,因为它没有比外道更加殊胜。所以佛法的可贵处在于它的修学中,都有对生命如实观照的正见,这是佛法之所以成就解脱的主要因素。本经使我们能正确生起修习戒定慧的正见,如是佛法的功德才能代代相传,利益后世众生,所以本经能使解脱道的功德久住。总之,因为知道戒定慧的方便道,成就自利与利他功德,所以佛陀在临命终时必须加以宣说。
什么是方便道呢?这里根据蕅益大师的科判,画成讲表来作说明。本经的修学主要有二:
第一调伏粗重烦恼:这是以持戒为根本,调伏我们的粗重烦恼。这里偏重在断恶,这是依止六根来断恶,分成二部分:
(一)调伏五根:先调伏眼耳鼻舌身前五根,蕅益大师对调伏五根又分成二段:
(1)遮止邪业(对治邪业):有些事业在造作后会在内心中产生负面功能,对戒定慧的修学有破坏性,这称为邪业。这些邪恶事业障碍修学圣道,故要遮止避免造作。
(2)收摄五根(对治止苦):很多的烦恼都是起源于放纵五根感官的感受,故要收摄五根。
(二)调伏意根:调伏粗重烦恼的第二部分是要调伏意根,这比较重要,因为「心为业主」,对这念心的攀缘烦恼要加以收摄。以上在持戒方面是偏重都摄六根,调伏粗重烦恼。
二、劝修出世法要:这是止观双运。出世法要在本经中有三个阶段:
第一劝修方便:在正修止观之前,须具足以下五种前方便,否则就不能生起止观。
(1)无求:无求即是少欲。既然想要成就出世的功德,对于平常生活资具的欲望要淡薄些,尽量能少欲。
(2)知足:对于已经获得的生活资具感到满足,并知感恩。
(3)远离:远离不必要的人事攀缘,若人事因缘太复杂会妨碍止观的修学。
(4)不疲倦:这是精进,要有不断的定课,专一相续的修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