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第四讲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6:3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皈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皈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皈依佛,弹指越三只。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三宝共住持。
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
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导正闻法的动机,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为了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悟入毗卢性海,同登华藏玄门,所以我们今天进入到《华严经·净行品》的第四次学习。
刚才我们一起念的是北宋时候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望江南·皈依三宝赞》。
“望江南”是一个词牌名,大家都知道,比较早的是唐朝时候的白居易,曾经怀念他在杭州的那种风光、风景,所以就作了很多的《望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王安石很巧妙地用这个词牌作了《皈依三宝赞》。
前面的三首都是分别礼赞僧宝、法宝和佛宝,第四首就是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有出离心。
三界都是无安,犹如火宅,所以“普愿众生同我愿”,都能够皈依三宝,然后“能于空有善思惟”,能够悟人缘起性空。事实上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这个是成佛的三主要道。
昨天我们已经讲到了第二大类,出家受戒时,我们应该善巧方便、善用其心所修的净行。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亲教师,也就是根本上师,和尚的意思翻译为亲教师,或者翻译为力生,因为上师的加持,我们成就道业,道力因师而生,所以称为力生。
接受亲教师教诲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子地发愿:愿我们能够开发本具的不生不灭的智慧!世间人也都知道要希望能够增长智慧。然后一切众生,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都希望能够智慧广大。
谁也不希望被人家批评为愚笨,有很多骂人的话都是说这个人很愚笨:武汉、湖北人说,这个人好像苕一样;湖南人就说,又是一个二百五了;广州人就是说痴线佬。其实都是骂人的话,都说这个人比较笨。
所以人人都希望能够开智慧,怎样子能够开智慧呢?要能够“人无生智”。我们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人无生智,到无依处”!
“当愿众生”,帮助众生就是圆满自己的修行;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的福德智慧,开发自己本具的性德。
“人无生智”,一切法无所生,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然这个相上面是法有生起,但是实际上它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称为无所生。那生灭的只是虚妄的相,能够悟得就可以证得无生法身;因为无所生,所以就无所灭,就能够成就无灭的报身;因为不生不灭,中间也同样无所住,就是成就无住的化身;这些自体都是不可分离的,就是自性身。我们“人无生智”就能够在一切万法之中成就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成就佛陀的四身。
“到无依处”,我们通过亲教师的启发,对万事万物有正确的认知和开放的接纳,就能够将生命化成无限的喜悦和安祥,就能够恢复我们心灵真如妙心的本来面目,证人不生不灭、离缘独立的真心,所以说是“到无依处”。
无依处是指实际理体,指真如妙心,是先天地而有的,离缘而独立的。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具足戒在小乘来说是指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和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但是在《净行品》之中,究竟的是指受菩萨戒。我们能够如法地受持菩萨戒,“具诸方便”,就能够转烦恼,证菩提。成佛的时候就是“得最胜法”。
“具诸方便”,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以后,如何去“得最胜法”呢?如何去“具诸方便”呢?
在《修心七义论》上面有很多的方便:
一个是“初后修二事”。最初和最后——每一天早上和我们休息以前都要修持。早上的时候发愿:我今天一切身、语、意三业都不离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晚上睡眠之前就反省:我今天有没有身、语、意不清净的地方?有没有退失菩提心的地方?如果有的话,马上忏悔,如果没有犯的话,就“修道欢喜,自庆不傲”,希望以后能够更加增上。
“二境皆应忍”。顺逆二境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要修习安忍度。顺境不骄慢,能够回向众生;逆境,我们不退怯、不怯弱,能够成为我们道业的增上缘,能够更加勇猛精进。
“当学三种难”。当行三难事,在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的时候有三种难事:一个是烦恼最初起的时候,我们要觉察它很难,就需要保持智慧的观照;觉察以后要对治它很难,就需要烦恼一露苗头就拔除,用善法来对治;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用《净行品》来对治,虽然对治,但是很难断根,就需要用数数串习的方法来转化。
“取三主要因”。让我们能够精进不退转的三种主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值遇良师,遇善知识;第二是自能如理修学;第三是具足修法的顺缘。
“修三不退失”。不退失恭敬上师、不退失菩提心、不退失守护菩萨戒。
“成就三无离”。身、语、意三业不可以须臾离开善法;不应间断修;没有获得正解,没有见道以前应当专心一意恒常修学。
这个是“具诸方便”,就能够“得最胜法”:最胜法就是圆满成佛。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按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再到妙觉就圆满成佛。
坐禅观时愿
接下来是第三大类,坐禅修止观时应该善用其心所修的净行,有七个偈颂。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前面我们讲了在家的修行和出家以后应该要接受基本的训练和受持的戒律,接下来就是讲修学止观。
“若人堂宇”。我们进人禅堂或者佛堂时,这时候就要提早收摄身心,观想自他一切众生头顶上都有三宝加持,形成智慧光明的宝盖,能够遮挡贪嗔痴烦恼的尘土,能够除去我们的怖畏,让我们身、语、意三业清净。这个是“若人堂宇”。
我们到佛堂拜佛,到大殿里来礼佛,乃至于在自己家里面佛堂去诵经之前,就可以念诵这个偈颂:“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升无上堂”。无上堂是指最清净的地方,从华严来讲就是当愿众生人普光明殿;以净土来讲就是当愿众生人极乐世界,这个是“升无上堂”。
怎样才能够“升无上堂”呢?
其实娑婆与极乐在我们自己身上就可以发现:我们的色身是有生、老、病、死的,这个不是我们的能力能够控制的,是自然的规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无常的,不断生灭变化的,这个在不断变化的就是娑婆世界。
但是在我们生灭变化的色身之中还有不生不灭的法身,不是我看、我听、我在念佛,而是有一个法身真我透过眼睛在看,透过耳朵在听,透过嘴巴在念,声音有起有落、有生有灭,但是我们自性如如不动,能闻的闻性不动。所以《首楞严经》上面教导我们:六根对六尘要用六根根性,舍识用根,眼睛在明暗的色尘里面做得了主,耳朵在动静的声尘里面做得了主。“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明白本心,见自本性,当下就是在极乐世界。所以当我们能够由色身转人法身,就叫做“升无上堂”。
事实上,《净行品》上面的每一个偈颂都是在教导我们由事相而悟人理体,由生灭法悟人不生不灭的真如性,都是在教导我们“升无上堂”。所以禅宗里面有一位祖师说,有一位无位真人在汝等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其实就是开示我们如何“升无上堂”;净土法门里面念阿弥陀佛,同样的也是教我们“升无上堂”。
我们能念的心是始觉,开始觉悟了,知道要念佛了,要走向觉悟,能念的心是始觉;所念的佛是本觉。由始觉而念本觉,始本不二,证人不二法门,成就究竟觉,就是“升无上堂”;能念的心是观照般若,所念的佛是实相般若,即念他佛,成我白佛,即念本觉,成今始觉,而证得究竟觉,念念弥陀念念觉,声声唤醒本来人,就是“升无上堂”。所以净土法门其实也是大般若宗,所以我们修习净土要能够以般若为前导,以净土为归宿,将来一定能够往生极乐。
禅宗里面讲无念为宗,真如自性起念,还念真如自性,这个是“升无上堂”。
所以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不执著念头,这个念头当下归人真如性海。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念头是从真如性海里面来的,所以真如自性起念,还人真如自性,这样子是无念为宗,是“升无上堂”。华严宗里面讲: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是“升无上堂”。
所以我们在到大殿去的时候应该要这样子念,我们在自己家里面佛堂,进去要拜佛的时候,要念诵这个偈颂:“若人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念念都能够背尘合觉,是“安住不动”。
凡夫众生很容易被尘境所转,无法安住在无上堂中,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就是说,没有见道,没有开悟的人都无法“安住不动”。但是如果能够保持正念,可以相似地“安住不动”。所以要透过多闻法来起实修,来断见惑,开智慧,就能够念念消归自,陆。
相上面虽然有生灭去来,但是能够不取于相,取还是执著的意思,能够不执著于外相,如如不动,是“安住不动”。
所以可见我们明白《净行品》的偈颂以后就可以知道,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其实并不难,转念就是。在生灭的色身之中能够见到不生不灭的法身真性,就是由娑婆人极乐。
所以我们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进入寺院礼佛的时候,在自己家里面佛堂诵经打坐的时候,都能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展开来说,其实堂宇并不一定是局限于佛堂或者大殿,而是一切能够启发智慧,让众生觉悟的地方都是堂宇,都是佛堂(佛堂——觉悟的场所)。
所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升无上堂,安住不动”,不坏世间法,而证真实法!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色声全露西来意,触目菩提法法真。
能够真正见道就可以知道,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全体显露祖师西来意。我们触目所见的一切外境都能够引导我们觉悟,能够触目菩提就是法法皆真,一切法都与真如自性相应,法法真。这样子是“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进入佛堂以后要铺上坐垫或者拜垫,这个叫做“若敷床座”。
其实是讲我们做修持之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我们整理佛堂,清理香灰,换水,献供品,点香,种种,全部都属于敷床座。在做的时候,一边做一边要念这个偈颂:“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敷演一切善法!
善法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善恶相对的善,而是指止妄归真,人一真法界,称为善法。如果以凡夫的妄想心来看,有分别、有选择就不是善法。如果能够保持智慧的觉照就能够了知,大道堂堂遍满十方。
所以我们祖师大德,禅宗里面开悟的圣者都会说,穿衣吃饭都是禅机。为什么?在这个里面能够保持智慧觉照,能够悟人真如妙心,就是“触目菩提法法真”,无一法不是我心,无一物不是我体,就是“人普贤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切行为都成为普贤行。
我们终日见色闻声都是体悟到达摩祖师的西来意,一色一香全露遮那妙体,都能够见到毗卢遮那佛妙体,都能够显露我们不生不灭的法身;六根六尘全彰法界真心,都是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昨天所说的那个比丘尼看梅花而开悟:“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就是透过梅花就能够见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不需要向外求玄,去求玄求妙,心向外求就是转求转远。所以南岳慧思大师说: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但自己求,莫从他觅。
觅亦不得,得亦非真。
向外求的,不管你怎么玄妙的法,如果不是归人真如自性的话,都是虚幻的;如果能够由此而悟人就是“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就是见到诸法实相。其实真正的清净行必须是见诸法实相以后悟后起修,从诸法实相而起的行门就是一切所行清净,才是真正的净行。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刚才我们是敷床座,已经整理好了佛堂,周遭的环境都整理好了。现在要调适身心,所以“正身端坐”,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坐菩提座”,坐觉悟之座!
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迷惑颠倒,打妄想,那个是无明座、糊涂座,就不是觉悟菩提座了。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坐觉悟之座。“心无所著”,心不被尘境所系缚,不被尘境所转,就是“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善根坚固”:善根是指看一切法,遇到一切境界都能够见到它内在本质的这种能力,称为善根。我们修净行生根了就称为“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不动地是八地菩萨,魔不能动,不动地前才舍藏,不动地已经是修道位的第八地了。
我们把腿子盘起来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善用其心。
[修行子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修定是为了以定来降伏我们的妄心。我们闻法以后,理上明白了,但是智慧力就好像风中的灯烛光一样摇摆不定,就需要以禅定力来降伏妄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以禅定力来降伏妄心,这个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有很多的方法。比较殊胜的,比方说大圆满法的三大休息:大圆满心性休息法、禅定休息法、虚幻休息法。
心性休息法和禅定休息法都是以修持禅定而获得解脱的法门,大圆满虚幻休息法就是修持幻观而成就解脱的法门。三休息里面又以心性休息法为根本,她有很多具体的以定伏心的方法。
比方说心性休息法有九十二导引,配合显宗的三乘来修习止观;又有二十二导引配合密乘的四续部——作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的生圆次第的修习;又有二十七导引配合大圆满的修习。这些都是能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从见地上来说,三大休息法——禅定休息法是为了破众生对“有”的执著,这个是基础法。我们没有见道、没有断见惑之前,虽然理上明白,但是遇到外境我们仍然还是执著于它实有的,对“有”的执著是很坚固的,这个妄想心是很顽固的。所以透过修习禅定休息法就能够见空性。
——虚幻休息法是为了破对“空”的执著,认清“空”也不可执著。
——心性休息法是为了避免落人到“空”、“有”两边的执著,帮助修行人进入到离戏的大中观见,产生显发本具的法尔清净的大智慧。
其实说三大休息法,休息就是我们禅宗所说的“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其实宁玛的大圆满法跟我们汉地汉传佛教的禅宗都是同一渊源,都是属于文殊菩萨不可思议的法门。
我们汉地的禅宗在六祖大师以前都是以《楞伽经》来印心,宁玛的大圆满法也是以《楞伽经》作为根本经典,都是阐述如来藏思想,以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作为本修因。
三大休息法的作者是龙清巴尊者。尊者生活的时代是元朝中叶以后。他在甚深的禅定之中亲见了莲花生大师,莲师给他赐一个法名叫做无垢光,所以尊者的著作署名都是无垢光。
尊者专门弘扬宁玛大圆满的心髓法的教授,两大心髓法教授——包括空行心髓、无垢心髓这些,应该说是宁玛非常重要著作非常多的一位大德。著有《大圆满三大休息法》、《三自解脱法》、《三心要》和《七宝藏论》。这个都是“以定伏心,究竟无余”的善巧方便,以定来降伏我们的妄心,到妄心彻底断了,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断尽了才能够称为“究竟无余”,圆满成佛才是“究竟无余”。
[若修子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修定能除愆,能够止息我们的妄心;修观能树德,心调柔以后能够开发本具的心地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见如实理”,修观的时候,其实止观双运是不可以分离的,但是作两个偈颂来说。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见如实理”,什么是“见如实理”呢?
禅宗有一个公案我们经常提起的,说有一位大德开悟以后,成就以后,他上堂的时候就为大家说法,说:“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得个人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初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时候是凡夫的知见,凡夫的生灭心,以生灭心执著于世间相,执著于山和水都是实有的;后来得个人处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时候就是已经“见如实理”,已经证得实际理体了,已经断见惑了,已经知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已经悟人了。
看山不是山——知道山是因缘聚合幻化出来的,它的本体其实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现在只能够解悟,听了以后明白,但是没有现量地证得,没有现观。虽然说他已经悟人了,但是这时候还是不究竟,因为不能够空有圆融无碍。
更进一步能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是人了华严的事事无碍法界,体悟到理遍于事,理能成事,事事无碍;才能够体悟“坐微尘里转大******”,“纳须弥于芥子”,都能够真正地现量地证得。在一粒微尘里面有无量诸佛转******,这个是圆满地成就“见如实理”,人事事无碍法界。
“永无乖诤”。永无乖诤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已经事事无碍了,诸法千差万别,世间森罗万象,但是能够了知都是唯心所现。
凡夫众生随情执著,所以头头障碍,而起乖诤,有对立就有矛盾。修行人随智观照,则法法圆通,无一物不是我体,无一法不是我,所以就能够“永无乖诤”。我们善巧用心,随智观照,保持观照般若非常重要,能够照空妄念成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就能够“永无乖诤”。
在《华严经传记》里面也有讲一位法师的修行成就,唐朝时候九陇山有一位比丘尼法师——
“专精华严,人山受持,二十余年。”到深山里面专门持诵《华严经》二十多年。
“依教修行,性定心寂。”妄心息灭了,性定心寂,这个就是以定伏心。
“遂证慧眼”就是见如实理。
“得因陀罗网境界,十方世界,微尘刹海,九会道场,了了明见,如镜中像。”她能够见到十方世界九会道场,了了明见,好像镜子里面看自己的像一样,这个就是“永无乖诤”,就是事事无碍了。她能够见到如来七处九会演大华严,十方世界微尘刹海都能够了了明见。
我们现在有障碍,我们不转头,后面也看不见,这个都是因为我们妄心用事的缘故,在“永无乖诤”的时候就大彻大悟,就事事无碍,就能够十方世界都了了明见了,这个是“永无乖净”。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前面是讲打坐,修习止观。接下来修一座法圆满了,下座了,就是“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座上修禅观静则一念不生,座下能够修如幻观,观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又能够做空花佛事,动则万善相随。
底下是“观诸行法,悉归散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切诸行都是无常法,但是在这个散灭之中有一个不散灭的在。“观诸行法,悉归散灭”,所以无所依,无所依才能心有法界,心有全体法界就是人一真法界,心人一真法界就能够不执著、不分别。
如果下座以后不能够修如幻观,心就有所依,就有所执著,你要执著这一样,其它的你都见不到了,就以你所依的为障碍,把你障住了,就人不了一真法界,就是妄心用事,就有六道轮回了,就有分别执著,就有烦恼妄想,所以就有六道轮回。
所以我们要舍跏跌坐时,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座上修禅观静则一念不生;座下修如幻,因为如幻,所以就能不执著。知道行法,一切万法都是迁流不断的,都是生生灭灭的,所以“悉归散灭”,就能够断除执著,就能够修如幻观,就能够人一真法界。
这个是第三大类。
将行披挂时愿
接下来是第四大类,将行披挂时善巧用心,有六个偈颂。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是指我们打坐下座以后,我们站起来,是“下足住时”。还有一种也可以指我们早上一醒来,站在床边,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念这个偈颂,我们就要作这样子的观修。
我们看由这里面开始,“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一直到最后一个偈颂“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由下足住一直到睡眠始寤,刚好就是一百零八个偈颂。
其实这个就是文殊菩萨开示我们:每一天生活由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一天所要修的一百零八个生活瑜伽,我们由醒来下床到晚上上床休息都要保持智慧觉照。
前面的三十三个偈颂是总说,从这个偈开始,一百零八个偈是文殊菩萨开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境缘,种种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开示我们在这些境缘之中如何善用其心。
“心得解脱”,愿一切众生都能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将心安住在一真法界就是心得解脱,心无挂碍就是心得解脱。“安住不动”不是说我们坐在这里面呆呆的,一动不动,不是这个。不是指外相,而是指我们的心妄念不起,念念归人真如性海,这个是“安住不动”。是很活泼,很圆融,不是很死板的、很僵化的不动。
如果没有了解的人,他总会相对于动就会去找一个不动,可是你寻找这个不动就已经是动了,很多修行人他出偏差,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所以六祖大师呵斥空心静坐,就是因为空心静坐是灭相而求空。
我们看六祖大师呵斥卧轮禅师:“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
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这个“断百思想”,要想它不动,就是灭相求空,就是人为地寻找不动,你相对于动去找一个不动,这个就是妄心。还是妄心,还是法尘分别影事,所以六祖大师会特别呵斥这种空心静坐。
其实“安住不动”是指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个才是“安住不动”。
万法都是体空相有,因为体空,所以“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不受一尘;因为相有,所以因果宛然,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样子才是真正地“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前面讲我们起床了、下床。下床以后抬起脚来向前迈开的时候,就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出生死海”,不要再继续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三界里面流转了。走路的时候我们要观照一切众生超出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走向成佛之道!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去都能够这样子观修。
我们佛弟子应该是这样子:我们一起床,开始走了,我们就观修上师三宝:上师在我们头顶上放光加持,在一切众生头顶上面放光加持,然后走向菩提道,走向觉悟的道路。种下这样子一个因,就能够生生世世不离三宝,走向成佛之道!
“具众善法”:每一天都能够具足修一切善法,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我们醒过来的时候要观修:感恩上师三宝的加持,让我从生死苦海之中觉悟过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从生死苦海之中超脱出来!
接下来是醒来了以后,眼睛不太好的人就可以眼球顺时针转三圈,逆时针转三圈,心里面默诵“南无日光童子!南无月光童子!南无金光明经!”这样对眼睛更明亮有帮助。并且更重要的是心里面要发愿:愿一切众生开智慧眼,得法眼净!醒了以后,就愿我能够过充实、有智慧、觉醒、慈悲的一天,不要浪费光阴。
你起床一醒过来,马上这样子地思维的话,全天就都容易保持正念,并且就这一念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容易正念成片,乃至于一心不乱。
所以修行不是说你到了自己家里面佛堂,开始诵《普门品》,念《大悲咒》了,这个时候才开始,如果你这个时候才开始就已经迟了,而是从你一醒来,一睁开眼睛就开始修行了。
然后坐起身来的时候要观修一切众生都得到上师三宝的智慧之光的注照,能够自在无碍。愿一切众生每天都能过智慧觉照、慈悲喜舍的有价值的生活,最有意义的觉醒的生活,在生活之中了生死!愿一切众生每天所走的路都是觉悟的心路历程1愿我今天所说的话都是智慧的法语,都是传播真理,宏扬正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
所以我有这样子一种使命感,紧迫感,应该要尽快起床。
穿鞋的时候就观想: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乘般若船,到涅槃彼岸!
这样子是我们学会了这一句“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接下来是穿衣服了。
[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穿下摆的衣服、裤子,这些时候要愿一切众生“服诸善根”!
服就是服从,对于善法要随顺,不要扭曲,不要刻意地造作,不要在形式上去模仿。你单单只是模仿形式,这个是扭曲。
比方说我就知道有好多那些在家菩萨,学佛的父母,他从小就很刻意地去培养儿女,要他们吃素,要他们跟他一起诵经、拜佛、打坐。用意虽然是好的,但是儿女心中间他不了解,所以你叫他吃素,但是他心里面还是渴望吃肉,心里面这个欲望没有消失,所以一有机会他就想尝试一下。这个就是一种扭曲,就不是“服诸善根”。
同样的,我们要知道礼佛和诵经这个是开智慧的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我们透过礼佛、诵经开发本具智慧以后,我们更自在地、更有智慧地生活。所以不要在形式上去强迫子女跟着你一起去做功课,要在生活之中用圆融无碍的智慧来引导他们觉悟。这个是“服诸善根”。
善根是什么?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
凡夫的内心他往往有一个操纵的欲望,指挥别人的欲望,他想操纵儿女跟他一起诵经,跟他一起打坐,跟他一起吃素,而你这个根源是什么?根源还是贪嗔痴是三毒,不是三善根。所以我们要“服诸善根”,就是要服从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不要扭曲,这样子是“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我们着下裙是为了遮羞。
我们看藏族人他们就是穿裙子,就是个裙子围着,乃至于他们传统的,就是普通的世俗人他也都只是穿一个裙子。
有一次在上楼梯,有一个藏族的居士他就跟我说:“师父,要么你就走先;要么我上楼梯,你要等到我走上去以后才走。”
哦,后来知道,因为他就只是穿一条裙子,所以“具足惭愧”。着下裙的时候,我们其实要知道,虽然外相着下裙是为了遮羞,但是最可羞耻的是我们虽然闻法,但是心与法不相应,人宝山而空归,不能实修,麻木不仁,这个才是最可羞耻的。所以要“具足惭愧”。因为惭耻而生精进力,勇猛精进。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信]
我们扣纽扣、系腰带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能够“检束善根”!
能够断贪嗔痴是善根,能够修戒定慧也是善根。所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随时观照自心,看看有哪些善法修习不圆满而令它走向圆满。这个是“检束善根”。
所以“检束善根”其实就是修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这样子修习四正勤是“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穿上衣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最殊胜的善根。
“获胜善根”,我们看连续的这三个偈颂都是借穿衣来启发我们修善根:最初是要接受,“服诸善根,具足惭愧”;其次是增长,“检束善根,不令散失”;最后是要进入到统一的境界,“获胜善根”。
胜善根就是能所双亡,主观与客观消融,这个对立消融了。
“至法彼岸”,就是成就六度波罗蜜,乃至于十度波罗蜜,波罗蜜多:彼岸到,“至法彼岸”。
[着僧伽黎,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僧伽黎,本来是指出家人的袈裟,但是这个偈里面也是可以通指我们一切人都可以用,就是通指我们在穿上外套或者是庄重的服装的时候都能够这样子地发愿:愿一切众生“人第一位,得不动法”!
我们这个《净行品》是属于七处九会里面的第二会,普光明殿,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所说的是十信法门。十信圆满以后就进入到初住位,初住就是十住里面的最初的发心住。所以这个偈里面说“人第一位”是指十住位中间的初住——发心住。因为真发菩提心了,所以已经发心住了,安住了;真发菩提心了,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菩萨的事业,乃至于打扫卫生是菩萨的事业,乃至于他吃饭、喝水,都是菩萨的事业。
我们能够念念不忘三宝,念念不舍离菩提心,就是发心住了,然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菩萨的事业,都是有意义的。
“得不动法”。不动法就是不退转了。有退转、起烦恼就是动了。我们穿上外衣、外套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人发心住之位,“人第一位”,能够不退转!
入发心住之位就是位不退;行菩萨道,行持不退,就是行不退;一切时、一切处保持正念不退,发菩提心不退,就是念不退。
所以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不退,所以“得不动法”。
所以我们穿衣服的时候也可以观修:观修一切众生都能够穿柔和忍辱衣,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这个是穿衣服的时候作这样子的观修。然后如果戴帽子的话,就观修戴上信心和毅力的盔甲,围围巾的时候也是这样子的观修。成就三不退,“得不动法”。
这个就是第四大类学习圆满了。
澡漱盥洗时愿
接下来是第五大类,澡漱盥洗时,善巧用心所修的净行,有七个偈颂。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执杨枝,就是清洁牙齿的。我们现在是用牙刷了,但是二千多年以前没有牙刷、牙膏。佛弟子就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来嚼杨枝(杨柳树上的枝条)。我们去印度朝拜的时候看到那里都是,现在都还有好多人拿杨柳树的枝条把一端敲软了以后,好像刷子一样的,慢慢刷就可以了。
《南海寄归内法传》上面有说到杨枝五利:第一个是明目,让眼睛更明亮;第二个是除痰,能够化痰止咳;第三个是除口气,睡了一个晚上,一醒来很多浊气,嚼杨枝能够除浊气;第四个是辨味;第五个是消食,有利于消化。
“手执杨枝”,其实也就是说我们开始刷牙了,牙刷拿起来了,都可以念这个偈颂:“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还有一个偈颂也可以念:
漱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
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我们现在《净行品》的偈颂是最殊胜,为什么?里面有文殊菩萨圆融无碍的大智慧,都是让我们由浅近的事相,现前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够启发归到我们的真如性体上去,真如本性上去,所以非常甚深微妙,不可思议,而且很容易修行。
我们只要每一天记得这些偈颂,遇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去念诵的时候,渐渐地我们就能够契人真如性海,就能开悟。这个是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引导我们,善巧方便教化我们。
“皆得妙法”。什么是妙法?称法界体性真如性海而起的法称为妙法。你不要以为拿一个什么经,或者一个法门才是妙法。任何一法,你能够称法界体性而起就是妙法,乃至于我们喝水都可以成为妙法,刷牙也可以成为妙法……能够升无上堂,能够由色身而转入法身就是妙法。
我们人了初信位以后就是相似的人法界,人一真法界的真如性海,所以称为“皆得妙法”。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十信位这个还是相似的人法界性海、人毗卢性海。要发心住,也就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三贤位的初住位,发心住以后这个是贤人,他已经菩提心安住了,这个是“皆得妙法”。三贤位修圆满以后一直到十地的初地,发起初心欢喜地,初地以后人圣位了,才是真正地人法界性海。
所以我们在小乘里面说初果须陀洹就断见惑了。在大乘里面,其实前面的三贤位都没有彻底地断见惑,到了初地——欢喜地,真正地断见惑。但是天台的教理又不同,天台说圆教,乃至于说初住就已经是见惑断了。这个种种的开遮不同,广略不同。
但是我们要知道,“皆得妙法”就是称法界体性真如性海而起的法,就称为妙法。
“究竟清净”。能够位位增进,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位增进,到等觉,.妙觉,福慧圆满,成佛,称为“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前面说我们拿起牙刷来就要念“手执杨枝……”开始刷牙就要念“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我们嚼杨枝的时候,拿杨柳枝条在里面刷的时候,就是观想把妄念、烦恼都嚼断,把它吐弃掉,转烦恼成菩提,调妄心为清净心是“其心调净”。
我们刷牙的时候,也可以观修用智慧之水洗涮我们种种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所带来的恶业,都能够用智慧之水洗净,然后断绝四种不清净的语业:
妄言——虚妄的、毫无意义的废话;
绮语——颠倒的、让众生想人非非的话;
两舌——挑拨是非的话;
恶口——伤害他人的话。
我们刷牙的时候都能够观想断绝四种语业。然后说话柔和,“言辞柔软,悦可众心”,都能够是智慧的法语教化众生。然后我们的话语自然就有加持力,我们持咒自然就有力量,在刷牙的时候也能够念诵这个偈颂:“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瞠痴,蠲除罪法信l
排泄废物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排泄掉贪瞠痴三毒,弃除罪业。并且善知方便,大小便在三恶道众生看来是甘露,所以可以观布施给他们,金刚乘有一些咒说把它转过来,然后布施给三恶道的众生。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卫生间里面出来,用水清洗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开三界污浊的尘垢,速疾地超出六道轮回的污浊,能够无障碍地往生净土,能够转妄念成真念,转凡心成佛心,是“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以前方便以后,他没有用手纸,而现在印度也是这样子:我们去看他们旅馆里面,卫生间里面有一个小小的铜水壶,或者是一个小小的金属的小水桶,为什么呢?印度人习惯他就不用这个手纸,直接用水冲洗。
“洗涤形秽”,我们这时候要愿一切众生“清净调柔”,心无挂碍!
凡夫的心他不能“清净调柔”,他总是不能放下,一下子要想得到乐,一下子又想离开苦,杂念妄想不断,所以都是生灭心。
寂天菩萨在《人菩萨行》上面所说的——
若不知此心,奥妙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无义终漂泊”,所以不能够“清净调柔”。我们要让我们的妄想心、狂心停歇下来,歇即菩提。所以《大圆满禅定休息》,禅定休息就是放下,放下修好了,大圆满自然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就随时在定中。随时在定中才是“清净调柔”。
其实我们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性定、自性定、如来的大定,首楞严定。一切事究竟坚固,在一切事相里面见到坚固的不生不灭的本体,这个是自性定。就是把心安住在法性之境中,没有分别念,定一而不散乱,随时随地都是无住而住,就是恒在定中。这时候打坐也是定,走路也是定,说话也是定,吃饭也是定,洗澡也是定,一切的一切都是定,大小便也是定,语默动静都是定,随时随地都在定中,这个是自性定。
我们腿子盘起来,然后说我在修禅定,等一下下座了,说我定修好了,你有生也有灭,有生有灭是造作的定,是有为法。你用有为法怎么能够成就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呢?所以要安住在自性定中就是“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离一切过失的污垢,法尔清净是“毕竟无垢”。法尔清净并不是我们去修才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具足的,本来就是清净、至妙、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为清净平等大圆满,无不圆满是大圆满,是“毕竟无垢”。
“毕竟无垢”是指我们的性体,自性是不属迷悟,不受染污的,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所以称为“毕竟无垢”。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前面我们洗涤形秽了,然后接下来我们手也要洗干净。洗手的时候就要当愿一切众生“得清净手”!
“得清净手”其实就是以清净的身语意来受持佛法。学佛以后,如果我们的我执、法执放不下,就不叫“得清净手”,我们“得清净手”就是放下我执、法执。
“受持佛法”:信受奉行觉悟之法,念念都觉悟。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洗脸的时候我们要观修把自己和一切众生的黑业都洗干净,都冲洗,洗净自他一切众生内心的污垢。
“得净法门”,我们闻法、学法的时候要纠正自己的动机,要以菩提心、清净心来学法。
洗面的面就比喻法门的门,门是人口之处。我们洗面的时候,就愿一切众生得闻法门的时候,最初一念都是以菩提心,以清净心来听闻,来受持!因为最初的这一念——闻法的动机很重要,树根有毒的话,花果都会有毒。这个是“得净法门”,要以清净心、菩提心来受持。
“永无垢染”,初发心即成正觉,这是华严的教义。最初发心的时候最纯洁、最清净,凡夫接下来他就容易起分别、起垢染了,所以要保持初心不退就是“永无垢染”。
乞食道行时愿
接下来就是第六大类,我们在乞食的时候,乞食道行时所发的愿有五十五个偈颂。五十五个偈颂可以分为三部分:最初的十二个愿是游涉道路,这时候善巧用心;中间的十九个愿是见众会;最后的二十四个愿是遇到各种各样人物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善巧用心。
我们看最初的十二个愿,我们在路上走的时候怎么观修。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以前的出家人手里面要拿锡杖,现在如果你拿个锡杖在路上走,人家觉得你好怪。佛教传人中国的时候,有些人不持锡杖,就拿一个方便铲。方便铲一个是防身,以前没有这么多人,很多地方有猛兽,拿这个方便铲来防御;然后如果有看到一些动物,一些死亡了,拿方便铲铲一个坑把它埋掉。
“手执锡杖”——持锡杖是表示轻视烦恼、降伏烦恼、不害怕烦恼,再一个表法是表示明了佛法,所以“手执锡杖”。
“手执锡杖”有两种用途:一个是手执锡杖为行道之威仪,出家人在经行的时候执锡杖威仪具足;第二个是振锡以乞食,印度的佛教,托钵乞食,去到人家门口,如果人家不在门口,去敲门不太好,就振锡,锡杖有一些环,振一下,然后知道了,马上就出来供养。有这两种作用,所以这个偈颂里面也就善巧方便来发愿:“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设大施会”,“手执锡杖”的时候就表示让一切众生都能断烦恼,都能明了佛法,所以设大施会就是平等普施佛法,教化众生。
再一个表示,大施会是表示我们要看破、放下,“手执锡杖”的时候要看破、放下,大布施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是大布施。
“示如实道”,人无障碍法界叫做如,唯此不生不灭的真心是真实叫做实。即事相而人真如,当境界相而悟人性空本体叫做道,这个是“示如实道”。所以我们持锡杖的时候要念诵这个偈颂。
其实对在家居士来说,这个偈颂也是随时要念诵。我们要出门去上班,去做事,那怎么办?我手里面拿一个公文包,或者一个背包,里面装一些我要用的东西,这个也可以念“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设大施会”,愿我一切的业务都能够顺利地开展,愿我一切的身语意都能够为众生服务,这个是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根据我的工作,愿一切众生享受我的服务,或者购买我的产品的时候都能够与佛法结下解脱之缘。
比方说我是卖东西的,有人来买,我就先念这个偈颂,我愿他不单单是享用我这个产品,而且愿他都能够早闻佛法,皈依三宝,得到解脱!比方说我是一个卖保险的,我就愿一切众生不单单是得到世间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保险,更愿他们能够早闻佛法,得到超出三界、往生极乐的保险!这个是示如实道。
我们见到每一位客户的时候,都能够缘念全体法界的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够踏上菩提道是“示如实道”。
接下来是: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应量器是指我们的钵。出家人洗漱清净了,外出的时候他就要一手持锡杖,一手就持钵。持钵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为堪受正法的法器,能够成为众生的良福田,能够受天人供养!所以说出家人着衣、持钵、持锡杖,要念“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在家菩萨也可以念这个偈颂,就是我们出门的时候,手里面拿个水杯,也可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法器”。
“成就法器”,成为堪能修学佛法的法器。他的条件在道次里面有讲几个方面:
一个是信心,信自心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有如来藏,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信一切都是普贤境界,信一切的日用云为、一举一动都是普贤行。
第二个是于师长起大恭敬;
第三个是于解脱法有大希求心;
第四个有了知善恶的智慧,能够专心谛听。这样子是成就法器,然后勇猛精进来修法。
“受天人供”,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如法修持,成为良福田,堪受天人的供养。好像道宣律师一样,他在终南山就是受天人的供养。《华严经传记》里面也有讲到很多修学华严的行者都是受天龙鬼神的供养。
唐朝永徽年间有一位居士叫做樊玄智,“专以华严为业”,每一天专门持诵《华严经》。
“居方洲山中,初饵松叶”,他在山里面修行,没什么东西吃,就吃松针,松针摘下来,手搓一搓就吃。
“六十余年,持诵不替”,六十多年专门持诵《华严经》。
“感地涌甘泉,林生美果”,原来他住的地方很少水,他如法持诵以后,突然地上涌出甘泉,甘美的泉水来,树林里面自然会结出美味的山果。并且山神献供,山神献的供养好像醍醐一样,好像奶制品一样,吃一小汤匙七天都不会饥饿了。
“益加心力,身轻目明”,身体很轻安,眼睛也很明亮。
“昼诵经则众鸟集听,山神眷属现身围绕,异香时来”,他一开始诵经,感应到那些山神和他们的眷属都围绕着他,恭敬来听法。
“夜诵则口放光明,照及四十余里,远近惊异”,晚上诵就自然口出光明来,方圆四十多里都可以看到,很大的,照遍四十余里,有大光明,所以远近的众生都觉得很惊奇,很稀有。
“年九十二人般涅盘,荼毗之时,牙齿变为舍利,放大光明,僧俗收之,建塔供养。”这位居士他一直修到九十二岁,诵《华严经》六十多年,所以感到人涅盘以后牙齿都变为舍利,而且能够放大光明,已经成就法器,这个都是受天人供了。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信]
“发趾向道”,我们抬起腿来要走的时候要念这个偈颂。前面是我们出门之前要准备,出家人要托钵乞食,要持锡杖,要持钵;居士要出门了,要拿公文包,拿水杯,这些都可以念这个偈颂。接下来我们开始走了,也要念这个偈颂。
你看,文殊菩萨的智慧,每一件事情都让我们即事而真、当相即道,由浅近的事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归人到一真法界里面去。
“发趾向道”,从理上来说,发趾是发心要修行,向道是迈上菩提道。开始我们要上路了。
“当愿众生:趣佛所行”,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向佛学习,踏着佛陀和历代圣贤的足迹走向解脱!所以我们一开始走路就应该要提醒自己“趣佛所行”,放下执著,不要迷真逐妄,不要迷失真性去追逐虚妄的名利。凡夫众生一辈子劳心劳力都是为了虚妄的名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现在我们是佛弟子,是发心菩萨了,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向佛学习,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有,不被境界所迷;不住涅盘不住空,能够称法界体性而起妙用,利益教化一切众生,圆满自己的福慧二资粮,就是趣佛所行。
心能转境也是趣佛所行。《净行品》上文殊菩萨教导我们的,其实归纳起来都是四个字——心能转境。这个境界相我们凡夫地位容易执著于实有,如果按照文殊菩萨教导马上就破掉这个执著,境界就转了,境界就不能束缚我们,不能障碍我们,不能染污我们,我们在境界里面能够做得了主了,能够不迷失了,就是心能转境。
心能转境是什么地位?心能转境,即同如来,所以是佛所行。文殊菩萨教我们在凡夫位能够行佛所行,这是菩萨的妙智慧。
“人无依处”,无依处,依是什么?依是执著。凡夫众生心有执著,以执著之处为依靠。有的是执著于财产,执著于事业,是一个工作狂,一切不顾,只顾赚钱。三十年前是牺牲健康换取财产,三十年后是牺牲钱财换取健康,有病了,不断地花钱去治病,一辈子就是这样子的,最后一场空。
还有一些是执著于感情,但是一旦执著之处有变化就会惶恐不安,所以就有烦恼,有痛苦,所以六道众生都有分段生死。不可能不变,我们的身体生、老、病、死,天天在变,万事万物有成、住、坏、空,也是刹那刹那都在变。所以你执著的东西它是虚幻的,是不可能不变的,你说你怎么可能不烦恼?怎么可能不痛苦呢?所以,以这个执著之处为依靠就是愚痴,就会有烦恼痛苦。
现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了,所以我们的依靠也越来越多了,但是依靠越多,我们生命的目标反而越来越迷失了。因此有些人他必须要靠物质的丰富来肯定他的价值,必须要依靠享受来彰显他的存在,所以房子就越住越大,越住越豪华,不断地换;车辆也越买越名贵;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互相攀比,互相竞争。所以得失心、竞争心、恐惧心越来越强烈,活得很累,很辛苦。所以现代文明虽然科技进步了,但是道德衰退了,精神空虚了,就形成一个怪现象,就是富而不乐——虽然富有,但是不快乐,压力很大。
这种人他是无法拥有真实的生命,他只有生命,没有生机,只是机械性地活着,好像汽车要开动要加油一样,所以他为了物质而活着,为了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活着,自己不能自主,只是为了其他人希望我是这样子,在其他人眼中我很成功。然后为了虚妄的表相,他去支撑,去活着,生命的灵性和内在的慈悲与智慧不能开显出来,只是行尸走肉。所以他这种所依处反而成为一种障碍了,富而不乐,反而是越来越压力大了。
本来物质文明丰富了,我们应该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在才行,但是每个人都越来越忙碌,越来越没有时间,在干什么?富而不乐。因为在不断地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虚妄的财、色、名、食、睡,而且执著于它实有,执著于它是自己的所依之处,所以就有障碍,现在的众生是贪瞠痴更重了,更需要佛法来断贪瞠痴,修戒定慧。
以前没有这样子多的迷惑颠倒让众生沉迷的物质。这个是有所依,是以执著为所依。有一些就沉迷于上网,不顾健康,然后就是没办法,肚子很饿了才吃点东西,继续去玩电脑。这样子都是因为很空虚的缘故,没有真正了解我们生命的灵性和内在悲智的缘故。
更进一步,乃至于二乘声闻、缘觉都还有尘沙惑、无明惑,然后他执著于我空法有,执著于这种涅盘的境界里面,灰身灭智,不受后有,他在这种寂灭里面觉得很快乐,不愿意来度众生。这样子也是不能够真正地人无依处,所以还有变易生死。
唯有佛陀是真正地人无依处,是无依道人。所以我们在念诵的时候,你不要随便念过去,要知道“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人无依处。”这个不容易做到,要明白它里面所包含的义趣,你就能够体会到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和大慈悲,人无依处。
当然了,我们目前还只能做一个四依修道人,不能够真正地做无依道人。我们怎样子去做一个四依道人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我们发心修学,先做一个四依道人,但是像佛一样做无依道人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临出门了要默念这个偈颂。
接下来: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若在于道”,已经在路上走了,出门了,我们就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在菩提道上前进。
“能行佛道”,能够在觉悟之道上面迈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够断凡夫的相续心、生灭心。
凡夫这个生灭心相续不断,你只要能够斩断这个生灭不断的相续,哪怕斩断一小段时间,你都有机会解脱,这个就是能行佛道,就是觉悟之道。所以我们念佛要求生极乐,怎样才能够生到呢?就是要断凡夫的这个生灭相续心。否则的话,你是难以往生的。
我们念佛成片了,这个就是保持正念,一直在念阿弥陀佛,但是凡夫的生灭相续心就已经被斩断了;所以我们能够往生极乐,能够生凡圣同居净土。再进一步,事一心不乱,就能够生到方便有余净土。再进一步到理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至能所双亡,主观和客观对立消失了。
有些同修他一直很精进念佛,“阿弥陀佛……”然后心也很清净,以后他突然觉得身心世界都没有了,能念之我、所念之佛都没有了。这时候其实只要一念回光返照就能开悟。但是很可惜,他因为不明教理的缘故,他生起恐惧心来:“不得了了,我这个所念的阿弥陀佛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其实要知道,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一念回光返照,只要你是灵明不昧,不是昏沉,你不要一边打瞌睡,不记得念佛,就是错误的。心里面这个真如妙心灵明不昧,然后灵光独耀;然后能所双亡,能念的我,所念的佛都圆融一味了,都消融了。这时候一念回光即能悟人,这个是念而无念。
能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显露灵明不昧的真心,就能够达到理一心不乱,能够生实报庄严净土。这个就是能行佛道。
我们以前特别强调,《净行品》是文殊菩萨开示我们在生活里面修行。你不要把生活与修持对立起来,如果修持与生活对立起来就会有障碍,就容易退转。
修持本来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你不要把它变成一种负担;修持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你不要把它变成一种折磨。
有些人是这样子的,他没有了解真正的修持是转变自己的心,他只会执著于我每天早课要做一小时,晚课要做一小时,还要念多少阿弥陀佛,其他事情,家务也好,什么也好,通通不管它。然后家里面的人意见纷纷。
这就是生活与修持对立起来了,修持就变成一种折磨,变成一种负担,这是没有真正地了解怎么修持,怎么修法。
修持其实就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只要我们转变自己的心就对了,能够转变自己的心了,就是能行佛道。在一色一香之中都能汇人毗卢性海,就是能行佛道,就是头头是道,法法全真。
禅宗里面说头头是道,不是一个人说话很有条理,不是这个,其实是说什么?任何一法都能够让我们悟人佛道。
“向无余法”,能所双亡了,所以没有对立,就是“向无余法”。有对立就是有余法;没有对立,圆融一味,和合无诤就是无余法。生活之中有对立,有我,有我生存的环境、世界,这个是我与我所,有对立,这个就叫做娑婆世界。消融对立了,即事而真,当相即道,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心安住在一真法界,安住在极乐世界,就是“向无余法”。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第九愿“恒顺众生”为核心——一切境界都恒顺,都合一,由对立变成统一,没有对立,没有白他,没有能所,都消融了,就是“向无余法”。所以说法无定相,迷悟在人,迷之者生死无边,悟之者涅盘本有,是“向无余法”。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信]
“涉路而去”,就是沿着道路走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发心呢?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走在清净法界里面,都能够人一真法界!《华严·人法界品》就是人一真法界。在生活中间,心心念念人一真法界,心无障碍,心里面的一切执著都消尽了。
曾经有弟子问佛陀:“佛陀,怎样子用一句简单的话归纳您的佛法呢?”
佛陀说:“可以啊,就是一切不执著,就心无障碍了。”
我们在生活之中遇到不顺利的逆境的时候,不要中第二支箭,比方说:我生病了,生病是中第一支箭;生病以后我心里面很担心,然后很担惊受怕,很烦恼,这时候于事无补,反而造成心里面的第二度伤害,就是中第二支箭。
所以逆境的时候不要起负面情绪,要能够保持智慧觉照。生病的时候也能够坦然面对,乃至于发菩提心,愿代一切众生受病苦,苦愿自受,乐愿他取。这样子是心无障碍。
遇到逆境的时候能够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知道这是我宿世的恶业所招感的,我坦然地承受它,不会在这里面又去起贪瞠痴,又去起负面的情绪,不会再怨天尤人。这样子是没有执著,是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就观想:上师在一切众生的头顶上放大光明,加持自他一切众生;然后再观想自他一切有情走在菩提道上,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在我的头顶上都有上师时时刻刻放光加持。这样子就在时时处处都种下了一个正知正见的种子,都种下了一个不离三宝的种子,就能够处处值遇顺缘,值遇解脱之缘,生生世世不离三宝,不离善知识。
我们在坐车的时候就要观想,你上车见到车的空间就可以念“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都是可以的。然后车子启动了,车轮在动,我们就可以观想这个车轮就是******,******在菩提道上奔驰,我在迅速地迈向觉悟之道。一边观修一边持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咪畔”,这样子无形之中能够保护无量的众生,并且这样子的话,都能够少出车祸,能够保持正念。
“见升高路”,就是遇到上坡路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往上,都能够超出三界,心很坚定,信心坚固,毫无怯弱!
好了,我们明天再继续学,一起回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