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第三讲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6:3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
随诸众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愿一切如母有情能同登华藏玄门,共人毗卢性海!所以我们今天进入《净行品》学习的第三讲。
大家看到法本的第二页,我们讲到了一百四十一种净行,可以分为十大类。
第一大类是在家时所修的十一种净行,昨天我们已经讲到了第六“若在宫室,当愿众生:人于圣地,永除秽欲。”我们讲了在家菩萨在家中行菩萨道的四个原则:以感恩心面对家人;以四摄法做好家务;以空性慧脱离家累;修普贤行,住真如家。
我们接下来看第七个偈颂。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璎珞,在帽子顶上叫做璎;挂在身上叫做珞。实际上璎珞是指所有的装饰品。
在家菩萨戴装饰品的时候,戴耳环、项链、戒指这些种种装饰品的时候要能够提起正念来,愿一切众生都能警觉,这些装饰品是虚假的庄严。
要“到真实处”,自性清净是真实处;成就戒定慧是真实的庄严,随顺真理,称法界性而修一切法是“到真实处”;升华自己的人格,提升内在的慈悲与智慧是“到真实处”。所以这个是要能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其实还有一重,璎珞是指我们在生活之中面对社会大众的时候所体现自己的形象,这个是璎珞。所以这一愿也是能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舍离假面具。
直心是道场。以福慧为庄严,以悲智为璎珞,愿我们一切的佛弟子都能够直心、直行,不会去扭曲自己!
第八个偈颂是: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你看,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之中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转变为佛法。我们在爬楼梯的时候,或者我们在乘电梯的时候,要如何将它转变为修行呢?
世间法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能够登高,就能望远,就能高瞻远瞩。
佛弟子乘电梯的时候,应该是将这件事情转过来:愿一切众生都能“升正法楼”,看得更远;能够“彻见一切”,彻见法界!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提升内在的智慧,能够明了自己的真心本体,大彻大悟!这个是“升正法楼”,所以就能“彻见一切”。有了遍知的智慧,所以能“彻见一切”。
这一百四十一颂,每一个偈子都是如此:告诉我们如何将生活提升为佛法;如何由事相而深入到理体;如何由修德而显发性德;如何在每一件事情,一举一动之中去保持觉悟,由始觉而显发本觉。
每一个偈颂都是由事而到理,由相而到性,由近而到远。并且我们还可以作一个观修:如果爬楼梯的时候,这个是渐修,我们乘电梯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顿悟!不管你多少层楼,乘电梯一刹那之中都到了。我们也愿一切众生,一刹那之中都豁然大悟!这样子你乘电梯,生活之中的小事也都变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功德!我们下楼梯的时候,是“当愿众生:得遇圣贤,下凡度众”。
所以就将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转变为佛法。
“文殊遇缘则有师”——文殊师利菩萨就善于在当下的每一个因缘之中显发本具的智慧,所以这个因缘能够成为我们的老师,能够显发我们内在的悲智。
第九是: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修布施的时候要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所施之物,都能三轮体空。愿一切众生“一切能舍”——舍离贪爱、舍离执著,悟到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能够舍离这种执著于它常的这种凡夫的常见想。
“一切能舍”,它不是指外在的一切相、一切物都舍,而是内心没有爱著。行菩萨道的人,有时候某一些物品他暂时不舍,并不是他有一个我爱执,有一个执著,而是留着有更大的利益众生、弘扬圣教的作用。心能够看破、放下,就是“一切能舍”,就能够心无挂碍。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聚会的时候,我们要用智慧观照,不分别聚会的外相,就是“舍众聚法”。
在一切法相上面都能够识得它的本体,我们体解万法本体的智慧,这个是一切智。佛、菩萨、缘觉、阿罗汉都有一切智。
比方说我们的身体也是众聚法,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聚合而成的,能够透过生灭的身体的表相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是“成一切智”。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成就不生不灭,体证不生不灭是要不离开生灭法。就在生灭法这个相的当下,我们能够体证到它的本体,它的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这样子是“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舍就是不执著了,对于这个外相,知道它是生生灭灭,是虚幻的,能够悟到它的真如法性,是“成一切智”。
第十一个是: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在受苦受难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比方说生病、或者被人冤枉、或者是遭受车祸等等,一些不幸的时候也要能够心能转境。
我们在受苦的时候要发愿:“‘苦愿自受,乐愿他取’——代-一切众生受苦,愿一切众生随他自己的心意而得自在,随意自在,不受苦难。”就能够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外在的尘境,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一一都转入到真如性海之中。能够转人的话,就能够开发自性本具的无穷无尽的功德宝藏。
我们看历代祖师,诸佛菩萨,他们那些所显现的,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从哪里来?都是从我们自性的功德宝藏之中而来。
我们九华山地藏菩萨的化身金乔觉,他的肉身塔是六十年开塔一次。打开的时候,这个手指甲,因为生长了六十年的缘故,已经卷起来,转了三圈了(因为它长得很长,这个指甲长长了,它就会弯曲,就会打圈圈),他头发也很长了。六十年开塔一次,剪指甲、剃发、换袈裟。
这些都是我们自性宝藏能够开显以后,所产生的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
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上面说,
贫穷恒被他人欺,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真正的佛弟子在遇到逆境的时候,比方说很贫穷,被他人欺侮,又生重病,或者有魔障、有干扰,这时候心不会退转;不会软弱;不会退怯。而能够更加勇猛精进发愿:“众生诸苦己代受”,我代一切众生承受他们所有的痛苦!这样子是佛子行,是菩萨的行为。愿一切众生都能“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台湾有一个慈济功德会,是一位比丘尼证严法师她所创建的。做得很大,影响也很大,慈济功德遍及全世界。
证严法师就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天突然她母亲就打一个电话到花莲给证严法师,讲了一件非常伤心的事情,法师的小弟弟在部队里面就跟人家发生争执,被那个人失手打死了。
她母亲就问她:“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法师就很冷静,就安慰和开示她的母亲说:“您的儿子已经走了,再做任何的举动也无法使他起死回生。佛教里面说因缘,如果不是过去生之中有某一种冤业,今生绝对不会遇上这种情况。所以您应该要转换心态,不要执著于自己的儿子被害,而要替对方想一想:那个失手杀人者的母亲,她的心情一定比您更痛苦,因为她除了万分愧疚,更是惶恐不安,害怕她的儿子会遭到怎样的处置!而她儿子的命运正是操在您的手中,只要您一念慈悲,设法替那个孩子脱罪,就可以放他一条生路。”
法师这个心量是菩萨的心量。所以她开示她的母亲说:“您的儿子已经过世了,您要以佛的心爱普天下的一切众生,别人的儿子也是您的儿子,您一定要去护着失手错杀您儿子的那个人。”
然后她的母亲就听了她这个开示以后,就真的那样子做。
这样子是“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上面我们就将在家时要修净行的十一个方法学习圆满了。
出家受戒时愿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大类,是出家受戒时所修的净行,有十五个偈颂。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古德有一个偈子说,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高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在俗之士虽然拥有财物、名利、权势,但是也蕴含着许多的困惑和不自在。所以我们舍离居家,发愿出家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出家无障碍,心得解脱!
这个出家,是不是说对我们在家菩萨就不起作用呢?也不是的。我们在家菩萨,也是随时随地都要用到这个偈颂。
“出家无碍”,出家,不单单是出世俗的家,更是要出三界的家,要出无明的家。出世俗的家容易,出三界烦恼的家就不容易。要断尽见惑、思惑,成就阿罗汉道,才是超出三界,出三界家。出无明家就更不容易,唯有佛陀断尽一切无明,出无明家。
所以我们要能够每时每刻念这个偈颂:“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我们每一天之中如果能够有十个念头保持正念,不起贪嗔痴,心与佛法相应,我们这十个念头就是出家了,就是“出家无碍,心得解脱”了。第二天能够有一百个念头,乃至于渐渐地,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生活在佛法之中,心与佛法相应,不起妄念。这个就是真正做到了“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得解脱,有慧解脱和心解脱、俱解脱,阿罗汉我们说有三种,乃至于说九种阿罗汉。
慧解脱阿罗汉是顿悟。一闻佛法马上开悟,佛陀就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然后袈裟披身,这个是慧解脱。
还有是心解脱。心解脱是闻佛法以后并没有马上开悟,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之后才证得阿罗汉,这是心解脱阿罗汉。
一般地说,心解脱阿罗汉,成阿罗汉道以后就有神通。慧解脱就不一定,可能也没有。所以我们要成就清净心,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智慧的观照,开发内在的完美,不要向外去苦苦地追求完美、追求顺境。所以我们要“心得解脱”,能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内在的悲智开发出来就是完美。
有一个寓言说,以前有一个老人家七十岁了,他一直没有结婚。然后他从年轻时候开始就到全世界各地都去旅行,旅行的目的即是为了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做妻子。但是一直到七十岁他都没有结婚。
大家就很同情他,就问他:“你已经走过了那么遥远的路了,跑过了那么多的地方了,难道一直都没有找到过一个完美的女人吗?”
老人就很感伤地说:“我年轻的时候,确实是在某一个地方,曾经有找到过一个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女人。”
问的人就很奇怪了,说:“那为什么你没有娶这个完美的女人作为妻子呢?”
老人说:“因为她也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其实这个寓言就是启发我们:如果我们向外在去寻求完美,永远不可能寻求得到,就算是寻找到了完美,也是无能为力。
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在并不完美;我们的内心悲智不完美,所以我们看到的外境不完美。
当我们内在有慈悲和智慧,成就完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才是完美的。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净土,就是“人于圣地,永除秽欲”,心净则国土净,我们的心能够得解脱,一切外境不能障碍我们;我们的心圆满,一切都是大圆满。无不圆满是大圆满。最关键是要转化我们的心。“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接下来是: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僧伽是和合众。理和是同修无为法,就证无为理;事和是我们说六和——身、口、意、戒、见、利,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蓝是园地的意思。和合众共修的处所,我们现在一般就说寺院。
我们进入到寺院的时候要发愿:愿一切众生和合无诤,“演说种种,无乖诤法”!其实这一段开示也很重要,“演说种种,无乖诤法。”这里面开示我们,其实真实的修行是很简单的——就是在转念之间。
圣凡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将负面的身语意转成正面的身语意,就是修持;将我们易怒暴力的行为转变成圆融无碍的行为;将我们粗暴伤人的语言转变成柔和利众的语言;将我们贪嗔痴的念头转变成悲智双运的观照。
能够转念,就能够消除对立,就能够和合无诤。所以我们进入寺院的时候,要普愿一切众生都能悟人佛法的智慧!在生活之中随时随地保持觉照,把修行落实在生活里面,就是“演说种种,无乖诤法”,就是真实的修持。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佛住世时,大师是指佛陀;小师是指我们的亲教师和尚。现在大师是指三师——和尚、教授阿阇黎、羯磨阿阇黎,小师是指七尊证和引礼师。
我们进入了寺院,然后接下来就是拜见师长。拜见师长的时候要如是地发愿:“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道之根本是依师法,依止善知识有无量的利益。
第一个是近得佛位。
我们实修上师所教诫,就能够距离成就佛果位很近。
在《菩提道次第甘露藏》上面说,
多劫海中精勤修,仍极难得大双运。
悲智双运、乐空双运、光明和幻化身双运,这样子成就圆满的佛果位,是极难得的。
然说若依上师力,浊世短寿亦易成。
能够如理依师,就是在五浊恶世之中寿命很短,也容易成就。
在《大般若经》上面有讲说一个公案,说常啼菩萨如理依师。
我们一般如果能够亲见佛陀,亲见诸佛,多半都会觉得我见到了高于上师的佛,我心里面就很开心,所以就会觉得很满足。
但是常啼菩萨他不是这样子的,他在遇见他的根本上师之前,法圣上师之前,他已经亲见了,亲自现量地见到诸佛。
但是他仍然还是以种种的苦行来事奉师长。他请法圣上师说法,然后首先就要把环境打扫干净,因为魔干扰的缘故水没有了,他就以种种的难行苦行,把自己的手刺破,让血流出来,然后以这个来清净地上的灰尘。
他修依师法的这个地方,按照祖师的开示,就是现在的成都昭觉寺所在的位置。据说因此昭觉寺的泥土到现在都还是红色的。他也因此而迅速地在短时间内得到大成就。
常啼菩萨他在亲见诸佛的时候,已经得到了法流三摩地,法流三摩地是大乘的资粮道行者所成就的。
我们说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成佛按照这个五道次第。资粮道是最初的。资粮道位有三个条件——坚固的出离心、广大的菩提心、业果如理取舍的世俗正见。有这三个条件就是到达了资粮道位。然后再是加行道;到见道就是开悟;修道就是初地,乃至于十地,再往上就是十一地等觉;最后圆满成佛是无学道。
他本来见诸佛的时候就已经是在资粮道位了。然后当他能够遇到法圣上师为他说法以后,他就顿证八地获无生,马上就跳到八地,成就了无生法忍,一下子超越了很多道。他能够这样子迅速地由资粮道跳到修道位之中的八地菩萨,那是因为他无与伦比地如理依师法。否则的话,通常是需要圆满无数大劫的资粮,才能够渐次地由资粮道到加行道一见道一修道。
修道中间有初地,渐次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八地。他能够顿超,是因为如理奉事师长。
这是说“当愿众生:巧事师长”,能够迅速地成就,好像常啼菩萨一样迅速地获得八地。
第二个是供养恭敬上师故,近得佛位。
这个是近得佛位的两个方面。
第二种是令诸佛欢喜。这种功德有两种思维法。
一个是满诸佛愿故,令诸佛欢喜。十方诸佛虽然都很乐意为我们说法,但是我们因为自己业障的缘故,无法接受。不要说佛陀以他受用身为法身大士说法,“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不要说这个他受用身说法,我们听不到;就是殊胜的化身,我们也见不到。业障清净的凡夫能够见到佛陀的殊胜化身。我们连殊胜的化身佛也不能亲见。
因此诸佛只有化现为符合我们根器的师长之身来为我们说法。我们能够如理地巧事师长,习行善法,诸佛菩萨一定会能够洞见、洞察,所以生喜悦。
在《文殊根本续》里面说,文殊菩萨和诸佛都是住上师身受供养。所以令诸佛生欢喜。
第三是魔与恶友不能为害。
第四是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我们能够依止善知识,所以我们能够正确地了知,何者应取,何者应舍,业果如理取舍,如法修行,所以烦恼遮止,恶行息灭。
第五是地道功德辗转增长。五道十地的一切功德都能迅速地增上。
第六是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生生世世常得值遇善知识,并且令善知识生欢喜。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上面说,
今生如理取悦师,其等流果于诸生。
一切生之中值遇殊胜善知识。得闻圆满无误法,能够在师前听闻到圆满无错误的、不颠倒的、按次第的甘露妙法。
第七种利益是不堕恶道。
第八种是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的一切利益。能够得到暂时的人天乐和究竟的解脱——涅槃之乐。也是在《菩提道次第甘露藏》上面说,
总之依师于现前,离无暇得天人身。
能够得到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
究竟尽诸轮回苦,能获决定善妙位。
能够究竟地成就最殊胜善妙的佛果位。
然后具体的依师法,是意乐依止法和加行依止法。
这些在菩提道次第之中有很广泛的开示,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巧事师长,习行善法”。我们在念诵《净行品》的偈颂“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的时候,就要能够将菩提道次第的道之根本依师法圆满地串习一次,就能够功德增上,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让我们迅速成就。
其实我们说“巧事师长”的巧字,为什么说是巧呢?前面是如理依师,但是怎样子才能够说是“巧事师长”呢?
巧字里面体现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其实“巧事师长”的巧是指我们由如理依止外在的师长,能够见到我们内在的师长,这个是“巧事师长”。
我们由外在师长的教导,让我们开始觉悟,修学佛法,这个是始觉。我们接受师长的教导以后,开始觉悟了,开始修行了,能够断尽见惑和思惑,就能够证得见道位,就能够现观不生不灭的本觉理体。
我们现在是理论上明白,我们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有没有现观呢?没有。我们要通过思维,通过领悟才能明白,才能相信。
但是我们在开悟的时候,就好像我们凡夫见色法一样,成就者他能够现观不生不灭的本觉理体,真如佛性,这个本觉理体,佛性是我们内在的师长,是我们根本意义上的上师。所以由始觉而悟本觉,是“巧事师长”。
我们按照意乐依止法和加行依止法来如理依师,事奉上师,这个是修德。由修德而显发本具的性德,这个是“巧事师长”。
所以我们在念诵这个偈颂“巧事师长,习行善法”的时候,要修学文殊菩萨,体悟文殊菩萨的智慧;要知道由始觉而悟本觉是“巧事师长”;由修德而显性德是“巧事师长”。
底下的偈颂是“求请出家”。
我们拜见师长了,接下来是向师长请求出家。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我们发心出家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脱离三界。最根本的是出离心。出离心有三种:有外出离、内出离和金刚出离。
外出离,是放下外在的名利地位,绝不刻意追求;内出离,是从内心的烦恼妄念之中出离,归到真如性海是内出离;金刚出离,是从成佛解脱等等这些目标之中出离,真正地证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但尽妄缘,即如如佛”,这样子是金刚出离。
怎样才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呢?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转呢?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很多佛弟子学佛很久了,但是渐渐地他的心就退转了,懈怠了。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真正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真正的修行方法,他不知道。他以为诵诵经、拜拜佛,这个才是修行,我平时的生活就不是修行。这是错误的,这样子就产生对立了。
如果要“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就要实践一个方法,就是“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在生活之中修行,将生活的每一件事情转变为修行,将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善巧方便地待人接物,也就在这个中间修行,转变为佛法。所以佛陀开示我们说,“如果你认为在生活之外还有佛法,就是‘头上安头’——你提着头去找自己的头。”
如果不在生活之中提升品质,让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清净,你对佛法的修持是容易退转的。因为你没有了解到真正的佛法,只是学会了在形式上、仪轨上、表面上去做功夫。而且这个形式和表面功夫就把你捆住,就让你生烦恼了,所以就有对立,就有冲突,就容易退转。
所以一定要明白,我们拜佛、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这些不是目标,而是方法。我们透过这些方法使我们的心性更柔软,心量更广大,开发我们内在本具的慈悲与智慧。然后用这个充满慈悲与智慧的心,更好、更欢喜自在地生活在人间,行于世间,无有障碍,这个就是修行。
内心能够保持觉醒、灵明、纯净、心无挂碍,那么我们所遇到的任何顺境和逆境,所遇到的一切境缘(境是指物质环境,缘是指人事环境)都能更深刻地激发我们内在的慈悲与智慧,这个就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修持。
佛经上面说过一个故事。
一位大德对徒弟说:“你去外面找一找,找一些药草过来。”
这个弟子很有智慧,回来的时候他两手空空。
师父问他:“为什么你没拿回来?”
他说:“在我看来没有不是药草的植物,都是药草。”
同样的,我们能够善用其心,生活之中的一切都是佛法,没有不是佛法的事情。
我们认为那个不是佛法,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善用其心,所以我们就产生障碍了。所以一定要以修持指导生活,以生活体现修持;以智慧来指导生活,以生活来体现我们内在的慈悲与智慧。这样子就能融为一体了,这样子就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了。
我们的修持如果独立于生活之外,修持与生活就会产生对立,就被人为地打成两截,就会充满矛盾。并且也可能成为一种折磨,最后使我们修法失去活力,使我们生活失去法喜,就容易退转。
好像我们昨天说的故事,那个居士一样的,她不了解什么是现在的功课,怎样子念好家里面这本难念的经,她不知道。她以为念念阿弥陀佛,早课一个小时,晚课一个小时,这个才是修行,其他不是。所以她就有烦恼,就有障碍,就家里面鸡犬不宁,跟丈夫、跟小孩、跟公婆都相处不好。
为什么相处不好?因为她虽然皈依了,但是她没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她不能够圆融无碍地、善巧方便地去待人接物,她不知道活用佛法。所以她只是拘泥于僵化的形式、表面的功夫,所以就不单单是不能度众生,反而让家人诽谤佛法,这个是她自己的过失。
如果能够悟人,能够了解,透过学习《净行品》能够知道,哦,原来生活之中到处都是佛法,到处都是我们修行的地方,并不是到寺院才能拜佛,才能修行。这样子就是真的明白了文殊菩萨的智慧。那我们就学会了念无字的《金刚经》,拜法身佛。
《金刚经》上面开示我们了: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无定法呀!你为什么一定要执著早晚功课才是修行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这个《金刚经》,要了解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工具,都是方法,不是目标。它是我们渡过生死河流的竹筏工具。生死的河流在哪里?就在凡夫生活之中的念头里面,在凡夫生生灭灭、生灭不已的烦恼妄念里面,这个就是生死的河流。
为什么?有一念贪心,就有一次饿鬼道的轮回;有一念的嗔恨心,就有一次地狱道的轮回;有一念的愚痴心,就有一次畜生道的果报。
所以我们如何去度过这个生死的河流呢?就要能够在生活之中将每一个念头转变过来。
不是说,噢,你天天诵经,然后你就度过生死河流了,那你有口无心地诵,只是种下一个远因,现在有用吗?现在能够产生士用果吗?不能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马上能够产生士用果,得到现法乐、现法果;马上将每一个念头都转过来。转了一个念头,我就少了一次的生死轮回,我将每一天八万四千念头都转过来了,我就在同时具足诵修八万四千法门。
虽然我没有念一句佛号,没有诵二本经,但是我八万四千法门都学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就在转变起心动念的念头,把我们每一天的念头,烦恼、妄念都转变为与法相应的正念;这样子就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所以我们要能够这样地去念无字的《金刚经》。我们要在这个生、老、病、死的四大假合的身体之中,能够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此身虽异性长存”,我们的真性是如如不动的。这样子是拜法身佛。
所以我们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念《金刚经》,拜法身佛,随时随地拈花微笑!能够这样子,就是真的学会了文殊菩萨开示我们的“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L,无障碍”。
接下来是: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所以透过《净行品》的学习,希望能够消除我们对于修行的一些误解,能够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
我们求请出家以后,要脱去俗人的衣服,这时候就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勤修三善根——成就无贪、无嗔、无痴,这个是世间三善根;还有一种是精进——精进地修行,不造罪业。
“舍诸罪轭”,这个世俗的衣服,你看,有种种的旗袍,什么裙子,各式各样,乃至于种种的时装,但是我们的僧装都是一样的,就是破掉凡夫的那个分别、取舍。
接下来是: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不单单是出家人“剃除须发”的时候,我们平时理发的时候都可以念诵这个偈子。
将我们的须发、头发那些就比喻作烦恼,剃发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永离烦恼”,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能够得到究竟的寂灭之乐,就是成佛之乐。“剃除须发”,我们表法上面就是表示“永离烦恼”。
所以我们现出家相,“剃除须发”,就知道这个是现一个解脱相;现一个“永离烦恼”之相;种下一个解脱的因,将来就能够圆满成佛。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披袈裟的时候,普愿一切众生能够悟得法空,对一切事物都无所染,不被一切所染污;我空、法空、空空,乃至于二事空空缘不着。这样子就能够“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就是能够常住妙法。
我们出家剃度的时候会念一个偈子: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去尘劳不净身。
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坐下又添孙。
我们剃除须发的时候就是“除去尘劳不净身”;就是永断烦恼、永离烦恼;证人到真心本体,就当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样子是“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正式出家的时候,普愿一切众生像佛出家一样,有出离心、有菩提心,能够从世俗富贵之中出离!好像佛陀一样舍离王位;好像达摩祖师和地藏菩萨化身金乔觉一样,都能够舍离帝王之位。从世俗富贵里面出离,乃至于从三界里面出离,息灭贪嗔痴,发菩提心,发愿救度一切众生。
所以我们有一个偈颂,称赞这些能够有出离心、菩提心,发心出家的佛子,称赞他们说: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
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
这个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这个偈颂有相通的地方。不单单是佛陀舍王位出家,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的皇帝都能够出家:我们都知道的,首先出家、然后还俗做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还有做了皇帝以后出家的明朝的建文帝(这个是众所周知的);还有唐朝时候的唐宣宗,他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继位以前曾经出家多年。
他出家以后到浙江那边游历,有一位齐安法师是得道的高僧,他住持浙江萧山寺,在杭州附近。有一次,萧山寺里面举办一个无遮法会,很多的出家人都过来应供。隐身在僧侣之中的唐宣宗也来参加法会。
齐安法师他以定力,预先就知道了,前一天就招呼寺院里面所有的住众,说:“明天会有异人至(有奇异的人会来),你们一定不能够散心杂念、不能够杂言、不要滋事,恐累及佛法(不然的话,会影响到佛法的弘扬)。”
然后唐宣宗来了以后,齐安法师马上就看出来了,并且在这个中午上完供以后,特别地留他谈,希望他将来能够绍隆三宝,来托付他。
唐宣宗虽然是现出家了,但是他这个志向还是很远大。
有一次,他跟志闲禅师一起去同游山水,那时候还是现僧人的身份,看到瀑布,志闲禅师就题了首瀑布诗:
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
现僧人相的唐宣宗马上也就作了接下来底下的两句: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小溪和山涧里面是留不住的,一定会汇归到大海之中乙也就说他的这个志向是很远大。
后来就确实有因缘:唐宣宗就在他的侄儿唐武宗(我们说佛教里面的三武一宗的法难,其中就有这个唐武宗,是唐宣宗的侄儿),他的侄儿在会昌五年破坏佛法,将很多寺院都拆掉了。然后会昌六年就有果报,唐武宗就背上生疮死掉了。死掉以后大家就迎唐宣宗继皇帝位,他能够大兴佛法,将会昌五年所毁坏的那些寺院都恢复起来。
所以我们在出家的时候要发愿“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底下是三皈依,我们出家以后,我们的学处最根本的就是皈依三宝。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我们平时早晚功课里面的是“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个是翻译的不同。我们早晚功课念的三皈依是晋译的六十华严里面,是那样子翻译的。
六十华严由佛陀跋陀罗三藏法师所翻译,由南北朝时候最著名的大文学家谢灵运修饰、润色。他的译本就是“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我们这里面是唐译八十华严,是由实叉难陀三藏法师所翻译,由当时的大文学家王维修饰、润色的。所以他这个译在后面,所表述的意思还更加地贴切,“绍隆佛种,发无上意”。我们出家以后修学皈依三宝,皈依佛是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绍隆佛种”。“绍隆佛种”的意思就是让成佛的种子相续不断,不会灭,不让佛法断,不让成佛的种子灭。
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
这个是“绍隆佛种,发无上意”,就是发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
我们佛门里面讲,修学佛法的三道门——皈依是进人佛法之门,是不是受了皈依,是佛弟子与外道的分水岭;发菩提心是进人大乘佛法之门;接受灌顶法是进人金刚乘之门。这是佛法里面的三道门。所以我们要“发无上意”,就是真正地发菩提心,是大乘佛子。
皈依以后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受皈依,但是有没有注重这个皈依法?
要很注重皈依法。皈依法是我们从皈依那天开始一直到圆满成佛从始至终都要修学的一个总持法门;整个三藏十二部都可以包括在皈依三宝这个修行法门里面来。所以不要认为说,皈依这是个小法,这样子的知见是错误的。
阿底峡尊者应请到西藏弘法,最初他就是讲业果、讲皈依。当时有些人不理解他,说:“哎呀!我都皈依很多年了,难道皈依我还不懂吗?还用你来说吗?皈依那么一个小法。”阿底峡尊者马上就回答他说:“我没有听说过比皈依更大更高的法。”
皈依什么时候做到圆满呢?唯有在我们自身成就三宝的品质,才是皈依圆满,也就是说成佛才是真正地皈依圆满了。
佛的身体是僧宝——佛说:“我亦僧数”。
佛所说的法是法宝。如何证悟之道,法而能称为宝不单单是指文字,而是指这种证悟的觉受,证悟的现量,这个是称为宝。教法、证法——教证二法,这个如何去证悟的实修的体验是法宝。
佛陀意功德,慈悲与智慧,那个是究竟意义上的佛宝。
所以唯有到圆满成佛的时候,我们皈依三宝才真正做圆满,要始终学修。
我们皈依以后有四件菩提信物。
皈依以后一定要有一个法名。这个法名就代表了我们的新生。我们没有皈依之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我执很重。那我们皈依以后,我们得到法名就表示我获得新生了;从此以后我将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三宝为中心,所以我获得新生了。
“昨日之日譬如昨日死,今日之日譬如今日生”——所以你有多大年纪了,从你皈依那天开始算你有几岁了。皈依三年就3岁了,哪怕你世俗的生命是80岁,那你从佛法的寿命来说你还只有3岁——“今日之日譬如今日生”。
所以我们见到这个法名,就要有一个这样子的觉悟。我们知道自己的法名,我们就要知道这个法名里面寄予了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和自己的师长对自己的期望。而且密法里面灌顶的时候,他会有一个秘密的名字,那是自己知道。这样子就能够在一切时处得到救护。
第二是皈依证。皈依证是我们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护照;是诸佛菩萨对我们进入佛门的证明。这个是第二件菩提信物。
第三就是法本。我们皈依以后要如法修行,要学习皈依的学处,要诵《随念三宝经》,乃至于《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这样子渐次地修学。透过文字般若而转变自心,起观照般若,将来证得实相般若。这个是法本。
第四就是念珠。这个是第四件菩提信物。我们这个念珠,念珠的珠头代表佛宝;这个珠线代表法宝;每一粒珠代表了僧宝。所以我们拿起念珠来就要知道忆念三宝,念念不离三宝,我们就能够达到初信位,是初信位的菩萨。
所以一定要得到皈依体。
十种三宝
皈依三宝有很多种的分法,有广有略,分得比较广一点,有些说是十种,有些乃至于说是更多。
十种是说——
第一是住持三宝。释迦佛已经人涅槃了,我们以木雕,以金属铸造……这些种种所供的佛像是佛宝;我们流通的经书是法宝;剃发染衣是僧宝。这是住持三宝。
第二是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住世的佛陀是佛宝;佛陀所说的法是法宝;随佛修行的诸大阿罗汉弟子们是僧宝。这个是化相三宝。
第三是一体三宝。佛宝里面有法宝、有僧宝,一一都是如是。
第四是自性三宝。六祖大师说:皈依佛,即是皈依我们内在本具的觉性——我们的本觉;皈依法即是皈依正,我们起始觉,修八正道是皈依法;皈依僧是皈依净,我们成就清净心,和合无诤。
第五是因三宝。
第六是果三宝。最终我们在自身成就三宝的品质。
第七是别相三宝。佛宝之中有诸身的不同,我们说智法身、报身、化身和自性身。
法宝之中,于一大藏中,教理行果分。
法宝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从修证这个角度来说,有信、解、行、证。
依佛教修行,三贤及十圣,
四果四向等,菩萨声闻僧。
这个是别相的僧宝——三贤十圣是菩萨僧,四果四向是声闻僧。
这些是别相三宝。
第八种是大乘三宝。
第九种是小乘三宝。
第十种是密乘三宝。
乃至于还有更广泛的解说,我们念皈依三宝的时候要能够了知。在《菩提道次第》里面就讲到,“趣人圣教最胜之门是修净皈依”。
皈依的修法分为五段。
皈依的因
第一个就是依何因皈依。为什么要皈依?皈依的因是什么?
在《善慧笑声》里面说,
皈依体性之要义:自身生起大怖畏,
知三宝具救护力,由此所生之皈依,
是一切智汝所许。(是佛陀您所同意的)
所以我们说皈依,要考量一下,我们有没有真正得到皈依体呢?乃至于我们学佛很多年了,有没有真实的皈依体呢?如果没有皈依体,那你修行就难以相应,因为基础不够,没有夯实基础。
皈依体有共下士道皈依体、共中士道皈依体和上士道皈依体。
共下士道皈依体和共中士道皈依体都是要有两种心:畏惧心、信心。
共下士道的皈依体要得到,首先是畏惧三恶道之苦。
我们现在哪怕有一小点的火星溅在我们手上都难忍这种痛苦,何况是我们将来堕落到地狱之中那种猛火炽燃,怎么能够忍受呢?并且我们在地狱之中,那种身体又是非常非常脆弱,那种感觉又非常非常敏感,好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所以那种痛苦更加巨大。
能够了解到三恶道苦,所以生畏惧心,知道唯有三宝能够救护,能够让我们不堕三恶道。这个就有了信心。有了对三恶道的畏惧心和对三宝的信心,就能够得到共下士道皈依体。
接下来不单单是知道三恶道是苦,乃至于六道都是苦,愿出轮回,对于六道轮回生起畏惧心来,也相信皈依三宝,如法修学,能够超出六道轮回。有这样子的信心,得共中士道皈依体。
上土道皈依体是大悲心和信心。不单单是自己在六道里面受苦,心生畏惧,并且悲悯一切如母众生他们在六道里面受苦,所以要帮助他们超出轮回,相信三宝的力量可以做到,而生起至诚恳切的皈依。这样子是上士道的皈依体。
皈依的境
第二是皈依何境。皈依境,我们皈依的对象他应该具有的功德就是实、德、能。三宝之所以堪为皈依之处,主要是因为佛宝的功德。
我们为什么要以三宝作为究竟的唯一的皈依处,作为根本的依估呢?因为——
佛他本人已经解脱了一切怖畏。
第二佛陀能够善巧了知帮助他人超出一切怖畏的方法,乃至于贪、嗔、痴、慢、疑极重的业重凡夫,佛陀都能够善巧方便让他们迅速成就。
比方说贪欲心极重的难陀,对他的妻子很留恋,佛陀善巧方便令他出家得成就;佛陀度化嗔恨心极重的央掘摩罗指鬓外道,也让他证阿罗汉道;对于愚痴习气极重的周利盘陀伽,佛陀令他扫地,净心地,能够令他也成阿罗汉道;乃至于对于年纪很大了,并且善根很少的长者吉祥生,80岁来出家,佛陀也能够善巧方便度化他,所以知道种种不单单是自己脱离一切怖畏,而且能够知道帮助一切众生,适应他的根器应机说法,让他脱离怖畏的种种方法和善巧方便——“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第三是佛陀的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无有亲疏之分。
有一次,提婆达多因为嫉妒佛,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本事,就吃下很多的药用的油,结果不能消化,很痛苦。
佛陀就去看望他,并且说谛实语,说:“我对你提婆达多和对佛子罗睺罗都是平等地慈爱。如果我这个话是真实的话,你这个病痛马上消除。”
然后佛陀为他摩顶加持,果然提婆达多就豁然而愈。
没有亲疏分别,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处。如果有亲疏,不一定对我们没有那么关爱。现在因为他是无有亲疏,怨亲平等,慈念一切,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究竟的皈依处。
第四个是无论有恩无恩,佛皆饶益。不管有恩还是没有恩,都能够为他说法;不管有没有供养、侍奉种种,都能够平等地饶益。只要众生有缘,有信心。
曾经有一个业障极重,福报很少的人,也是依靠佛陀而得成就。他是一位长者的儿子。长者叫做通晓,他生下一个儿子,就给儿子取名叫做善来。善来福报很少很少,生下来没多久就父母双亡,没有依靠了。而且他的父亲本来留下很多的家产,因为他福报很少的缘故,渐渐地家中的财产也都逐步逐步地耗尽了。耗尽以后就去投靠亲友,但是很奇怪,因为他没有福报的缘故,他投靠到哪个亲友,哪个亲友家里面就倒霉,就发生不幸的事情。最后没办法了,人家都不理他,看到他就讨厌,就把门关起来。他就沦落到做乞丐——讨饭。
讨饭也没有福报,如果是哪一个跟他一起去乞讨的话,保证那一天两个人都得不到食物,所以做乞丐人家也不愿意收他。并且那些乞丐都叫他:“叫什么‘善来’,你应该叫做‘恶来’,看到你就倒霉。”所以大家就改称他作“恶来”。
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朋友,甚至于讨饭都没有人愿意跟他在一起。你看,这样子的厄运连连,完全非常少福报的人,遇到佛陀以后,对佛陀有信心,佛陀庇护他、摄受他、善巧方便接引他,都能够让他得度化。这样子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的对象。
我们讲了皈依的因,皈依的境,我们为什么要皈依,我们皈依的对象又有怎样子的德能,才能够堪为皈依处。
皈依的量
接下来就是皈依的量。皈依的量有很多的教授,主要的是讲佛陀的身、语、意、事业功德。
佛陀的身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个在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里面有概括,对于这个相好的功德,是由什么样子的功德来成就这些相好的都有解说。
经论上说,世间所有的福德,世间这么多芸芸众生,他们所有的福德加起来,乃至于包括独觉、包括转轮圣王、包括有学声闻(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是有学声闻)、包括无学声闻阿罗汉,他们所有所有的福德通通加起来,只能够成就佛陀的一个毛孔,只能够等于佛陀一个毛孔的功德。有些说,乃至于世间所有福德加起来,还不能够成就佛陀一个毛孔,还要乘以十倍,才能够成就佛陀一个毛孔的功德。这个经论的说法有一点点不同。
然后成就所有毛孔福德的一百倍,才能够成就八十种随形好里面的一种随形好;成就所有八十种随形好福德的总量,再乘以一百倍,才能够成就三十二相里面的一种相……你看,佛陀三大阿僧祇劫广度众生,所以成就了无量无边浩瀚的福德。
三十二相里面除掉白毫相、顶髻相、佛语梵音相。除掉三种相之外的二十九种相,二十九种相的总福德加起来再乘以一千倍,才能够成就佛陀的眉间白毫相。成就眉间白毫相福德的十万倍,才能成就佛陀的顶髻相,佛陀头顶的肉髻,成就这个顶髻相。成就佛陀顶髻相的一千兆倍,就是万亿倍,一万亿倍才能够成就佛语梵音声相。这个是佛陀的身功德。
并且身功德里面又能够有语功德和意功德,所以是不可思议的!
佛陀的身相——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一一支分都能够有说法的功能,都能够演说佛法。
佛陀的顶髻和毛孔都有心的功能,有了知众生的状况,有佛意的功能,并且有身随示神变。
无论有多少众生,乃至于百千万亿无量的众生前面,佛陀都能够同时在他们一一众生;面前现一个化身来教化。有“语普说神变”——能够随顺每一个有情众生的语言和意愿来演说佛法。不管是中国人用汉语问也好,其他的法国人用法语问也好,英国人用英语问也好,乃至于动物用它们的语言,鸟雀用鸟雀的语言来问也好,蛇用蛇的语言来问也好,种种,种种,一切众生同时用他们的语言,以他们的意愿来向佛请法,佛陀都能够无余了知,并且一开口说法,在每一位众生听起来都是在对自己说的,都能够心开意解,都能够开示悟人,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我们现在就是人间的语言,我们都不能通达,要用翻译。佛陀语功德不可思议,并且《百五十赞》里面称赞佛说法——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
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有智慧的人听佛语以后生欢喜心;中等根基的人听闻佛语能够增长智慧;根基低劣的众生听闻佛法也能够摧破烦恼。所以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意功德主要是智功德和悲功德。
智法身又有二十一组无漏胜智。佛陀的智慧,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里面就有一个归纳,分为二十一组。
第一是三十七菩提分,乃至于十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种种,分为二十一组。我们在湘山寺讲过了《随念三宝经》,有比较详细的解说。
事业功德按照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就用九种譬喻来赞叹佛陀利众的事业——
如帝释鼓云梵天,如日亦如摩尼宝,
如来犹如谷响者,亦如虚空与大地。
这是用九个譬喻来赞叹佛陀的身、语、意都能够任运地无造作地利益一切众生。
第一个是如帝释,这个是比喻佛陀身功德度化众生的事业。
佛陀的身功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见者欢喜,不生厌倦,好像帝释天释提桓因他的身体也是比较相好庄严。他身体的影像不待功用,不需要刻意地就能够映现在吠琉璃地上。这个吠琉璃地是透明的,所以在下界的小天神一看到帝释天身相庄严就生欢喜心,也发愿修持帝释天的那种功德,希望能够成就他那样子的身相。
同样的,佛陀佛身功德更是如此,令一切众生见佛相好,也发愿向佛学习,成就相好庄严。
佛陀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凡夫是造业相、痛苦相、烦恼相、业报相;我们也要能够转变我们的心,然后相由心生,相随心转,能够成就相好庄严。
第二是鼓,是比喻佛语度众生的功德。
天人有一面天鼓,是他们的天福所招感的,这个鼓不需要去敲打它,它自动地就会响。响声都是在说法,警觉天人,让他们不要因为享乐而迷失,而堕落了。这个是他们福德所招感的,不需要有什么造作,不需要去敲打,它能够发出的妙声。
同样的,佛语他也不需要动机和造作,能够普宣佛法,将一切众生都安置于增上生和决定善:增上生是人天福报,决定善是解脱之乐。
第三是云。比喻佛意度众生的功德,好像云中能够降下雨水,让禾苗生长一样。同样的,佛意也能够任运地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善根生长。
第四是梵天。佛陀身度众生的事业、语度众生的事业,好像大梵天王的化身一样。
第五是日。如日,是形容佛意利益众生的事业,好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没有分别心,也没有造作心。
太阳没有起心动念说,我照哪里,不照哪里。同样的,佛陀他的意功德也是不需要起心动念去利益众生,自然任运地能够普利一切众生。为什么?是因为他无量劫能够发菩提心度众生,所以形成一个惯性作用。因为他是任运的、无造作的,所以才能够同时普利一切众生。
如果你要起心去帮助哪一些众生,你帮助了这一些众生,其他众生就不能够同时利益了。佛陀他能够普利。佛陀他已经是正遍知,所以佛身充满于法界,他的法身弥满法界,佛陀的智慧也是弥满法界。
正知、遍知、正遍知,遍知的智慧、全知,没有佛陀所不知的法,能知的智慧与所知的外延完全相等,所以能够任运地去普利一切众生,好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所以我们经常会说佛光普照——佛陀智慧的光明普遍地照耀一切众生。
我们现在能够听闻到《华严经》,听闻以后能够生欢喜,能够心开意解,能够领悟,都是佛光普照,佛陀智慧光明加持的缘故。
第六是如摩尼宝。“如日亦如摩尼宝”,这个是形容佛意秘密如摩尼宝,随求普应。因为无穷无尽,随求普应,所以比喻为摩尼宝。
第七是“如来犹如谷响者”,是形容佛语秘密,犹如谷响。
第八是佛身秘密,犹如虚空。
第九是佛陀的大悲犹如大地。万物生长依于大地,一切众生他的福德都是依于佛陀大悲心的加持。
前面就讲了皈依修法的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是皈依的利益有八种——
第一个是人内道佛子数,是正式的佛弟子,不是旁听生。
第二为一切律仪的基础。我们受五戒,乃至于受种种的别别解脱戒,都是以皈依三宝这个时候得皈依体、得戒体,是一切律仪的基础。
第三是速灭业障。
第四是广积福德。“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果皈依的福报、福德,好像物质一样,有形象的话,整个三界都不能容纳。这个是《摄波罗蜜多论》里面所开示的。
第五是人与非人不能为害。
第六是不堕三恶道。
第七是无劳成就现前与究竟诸事。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启白三宝、祈祷三宝,就容易成就。
第八是速疾成佛。
皈依修法的第五项就是皈依的学处,这些我们去学习道次就容易明白,这里就不多说了。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法有教、理;行、果,有教法和证法,就是真理了,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就是说真理了。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修学法宝,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深入三藏十二部,能够成就如来的一切种智海——萨婆若海。
我们学佛要希望能够迅速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定要由论开始学起。
有人说,“学佛最好是看佛经,看原典,不要去看什么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也说明他没有真正通达佛法。
因为佛陀的密意是由祖师大德、诸大菩萨在论里面概括、归纳起来,我们才容易明白,才容易通达。
佛陀当年所说的法,是应机说法,好像医生开的药方一样,你要是没有学中医的理论,只是把一张一张药方背下来,你能够做中医吗?不能。要先通达理论。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一定由诸大祖师的论开始,就能够善巧方便地契人佛陀的密意;就能够知道一切法不相违殊胜;就能够知道修证菩提道的次第。
主要是有深观派和广行派论典的学习:深观派的主要是学习龙树菩萨的六论,广行派主要是学习弥勒菩萨的五论。
五论是——
《现观庄严论》。是按照八事七十义归纳整个的由最初发菩提心到圆满成佛的道次第。
第二是《大乘经庄严论》,这个里面有很多实修的窍诀。
宗喀巴大师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就说是依《现观庄严论》,其实他很多的窍诀都是从《大乘经庄严论》里面而来的。
第三就是《宝性论》。
第四是《辨中边论》。
第五是《辨法法性论》
有些人喜欢广学的就可以学慈氏学二十论——除了弥勒五论之外,再加上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的论典,合起来有二十种论。
我们先通达论,然后再学经就容易明白,容易学通。如果你连论也学不了的话,你就再次一等,就看看法师们的这些讲解;如果连这个你也学不了的话,你从《了凡四训》开始学起。
论通达以后再学经,也是先学显教,再学金刚乘。显密之间要圆融,不要起诤论,不要互相轻视。
没有通达的人他就会互相轻视。“显以密为欲法,密以显为空谈”,互相就看不起了,显宗的人攻击修密的人,他不理解那些什么双运,以为那个是欲法,其实就很容易造下一些谤法的业。“密以显为空谈”,他认为显教没有什么修行的方便,都是空谈理论,这个也是容易造下谤法的业。
要按次第修学,“无显不人道,无密不成就”,这样子地按照道次、按次第来渐次修学,知道如来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必须的。这样子是“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僧宝,我们要知道,是不是你出家了,受了比丘戒了、比丘尼戒了,你就是僧宝了?那不见得。
你开悟了,你是僧宝,你一个人就可以称为僧宝。僧宝其实是指见道位以上的圣僧。
什么是见道位?最起码最低的标准是见惑断尽了。什么人见惑断尽了?小乘的初果须陀洹,他就把见惑断尽了。到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都是断思惑。
所以说须陀洹号为预流——预人圣人之流,永远不会再退堕到凡夫的地位上来,所以称为预流。
你成就须陀洹果了,你可以成为僧宝。所以断见惑,见惑断尽了。你看,我们现在为什么天天要听经闻法呀?就是为了断见惑。
我们凡夫的见解,凡夫的知见是错误的,是错觉,所以我们执著于一切实有。我们学佛法,理论上面知道外境都是虚幻的,都是生灭的,但是逢缘对境我们还是执著。你说你身体是虚幻的,病的时候你能够说不痛吗?不叫痛吗?不能。为什么?虽然理上可以透过思维知道,但是没有现量地证得。
什么人见地正确了?见道位以上的。
所以我们要天天闻法、天天熏习,能够让我们把凡夫的那种错误的知见,迷惑颠倒的知见转过来,开示悟人佛之知见。所以这样子可以称之为僧宝。
只要见惑断了,即使他现的是在家相,也可以称为僧宝。你看,马尔巴译师、密勒日巴尊者,他们都现在家相,你能够说他们不是僧宝吗?都是僧宝。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僧宝有很多的,就是现在我们的南瞻部洲之中,还是有一万多位大阿罗汉住在世间度化众生。佛陀就托付十六大阿罗汉和他们的那些贤圣僧的眷属,一万多大阿罗汉住世,不入涅槃,来度化众生。但是我们认识吗?不认识。
《三昧水忏》大家都知道,悟达国师就因为遇到迦诺迦尊者为他解了累世的冤业……很多这些。你看道济禅师,净慈寺就是他从井里面把木头拉出来,听说现在都还有一个木头留在井里面,拿个电筒照下去可以看到。把四川山上的木头用神通从净慈寺的水井里面就冒出来了,一根一根就可以拉出来。
这个都是圣僧,是皈依僧,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在佛教的史记里面有说一位佛图澄法师,这位佛图澄法师他也是圣僧。是西域人,在西晋怀帝永嘉四年来到洛阳,来到洛阳以后不久就发生了战乱。然后西晋就灭亡了,晋朝的那些王族就跑到江南建立了东晋。北方就有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叫做石勒,他就建立了一个国家,就号为后赵国,他自称为后赵王。但是这个人残暴成性,杀戮无辜。佛图澄法师就挺身而出,来制止他这种暴行。
他就因为悲悯无辜的百姓遭殃,所以就来到了石勒的一个大将郭黑略的营帐里面去见他,郭黑略就信佛教,所以他一见到佛图澄法师就很生欢喜心,马上就供养他。然后法师就为他授五戒,并且指导他、教化他,打仗的时候就给他献一些计策,所以郭大将他就每一次打仗都会胜利。
久了以后,石勒就觉得很奇怪,就说:“你有什么高人指点你,为什么你现在好像智慧比以前高了很多?”
郭黑略就据实相告,说:“有一位法师从西域过来,他来指点我的。”
石勒就大喜,马上下令要召见佛图澄法师。见面以后石勒就直接问法师,说:“佛法到底有什么灵验呢?”
佛图澄法师知道这个人是个粗人,不达深理,你要给他讲很深的佛理,他听不懂,也没兴趣,只有用法术去摄受他。所以他就跟石勒说:“你安排人拿一个碗,装一碗清水来。”
清水来了以后,法师就当着石勒的面念咒,一刹那间从清水碗里面就突然生出一枝莲花来,光艳夺目。石勒觉得很惊异,他就相信这位法师。
佛图澄法师乘机就制止了石勒很多的暴行,劝他不要乱杀无辜,要救度生灵,保护老百姓,要行仁政。
有一天佛图澄就对郭黑略说:“今天晚上敌人他会来,趁大家晚上休息的时候来劫营,来攻打我们。”
郭黑略马上就禀告石勒,石勒就做了准备。当天晚上果然对方就来攻击,因为石勒这边已经有准备的缘故,不单单是没有受损害,并且大败敌军。
所以石勒就对他更相信了,但是他还是有一点点怀疑,就想再试一下他。有一天他突然就传令:号令全军,大家都执好兵器准备打仗。派一个使者去告诉佛图澄法师,说:“今天我们大将军要率军出战。”
使者一到了法师那边,还没有开口,法师就说:严平安无寇,不劳试告。”现在没有什么敌人攻打我们,你不要来试探我。
使者将他这个原话禀告以后,石勒就不怀疑了,就更加尊崇法师。但是因为石勒他宿世的业障和他残暴成性的缘故,他有一次又是突然兴起一个杀心来。
佛图澄法师有他心通,马上就回避,就避到郭黑略的府邸之中,并且跟他说:“如果石勒派人来找我的话,就说我不在。”
石勒就派使者,果然没多久使者就来找法师了,找不到。回去禀告的时候,石勒他的凶性已经收敛了,所以后悔了。
他说:“哎呀!我不应该生起一个恶念来,不应该想去害圣人。现在可惜了,圣人都已经舍我而去了。”
他就很后悔,一个晚上都没睡觉,就很想见到法师。第二天早上一打开门就看到法师正站在他的门前,石勒又惊又喜,就问:“法师昨天晚上到哪里去了?”
佛图澄法师就说:“公有怒心,故昨权避(我昨天权且回避一下)。今已自悔,是以人见(现在你自己知道后悔了,所以我再来见你)。”
石勒就大笑,向法师忏悔、赔罪,以后就不再犯。
佛图澄法师他有很多奇异的地方:他要知道一个什么事情,就在自己的手掌上面拿一点麻油和胭脂涂起来,然后方圆一千里内外的所有事情都可以透过手掌看得很清晰。并且他能够诵神咒,役使鬼神,乃至于祈雨,种种的灵异很多。并且他左胸这个地方有一个洞,有时间他就跑到溪流边,透过这个洞把肚子里面的肠子都拉出来,在溪里面洗一洗,洗干净以后又放回去。然后拿个棉絮把这个洞又堵起来,晚上如果是没有蜡烛,他就把这个棉絮一拔掉,这个洞里面就有光明冲出来,整个房子都照得通透,很光明。
有一天,一点风都没有,但是突然寺院的佛塔上面的铃忽然自己就响起来了。
法师听到以后就说:“国有大丧,七月石勒当死。”
果然到七月份,后赵国的国君石勒就死了,由他的儿子石虎继位。
有一天佛图澄法师与石虎一起坐着谈话,突然之间法师就说:“哎呀!不好了,幽州(现在北京这一带)那边起大火了,有大火灾。”
他马上就将桌子上的这杯茶水拿起来向空中间泼洒过去,然后过了一阵以后就说:“那边已经得救了,火灾已经熄灭了。”
石虎就马上派人去看个究竟,到底是与不是,因为相隔很远,所以使者就记下来那个日期——哪一天泼的茶。然后使者回来禀报就说,确实就在同一天,幽州这边城门的西门起大火。但是突然之中从南方有黑云飘过来,飘到以后马上就降暴雨,将火扑灭了。但是很奇怪,雨水之中有浓茶的香气。
他现了很多的灵异,门徒数万人,度化了很多的众生,并且由他经手在各个州郡都建立寺院,总共建了893所寺院,大兴佛法。
佛图澄法师在活到117岁的时候,他就知道石虎,他们后赵国将要灭亡,所以他就准备先行化去。叫石虎过来,说他要坐化了,然后为他开示一番。石虎听说禅师要坐化,就拼命挽留,“如丧考妣”,就亲眼看到禅师端坐而圆寂了——住世是117年,僧腊109年,八岁的时候就出家。
石虎就很隆重将法师安葬了。过了不多久,另外有一个出家人从西面的函谷关来到洛阳,就告诉石虎说他在函谷关看到佛图澄法师正在进关。
石虎不相信,说:“我明明是亲眼所见法师在我面前坐化了,不可能吧!”
马上就派人去把棺材挖开,一挖开,果然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块石头。
石虎看了以后很难过,就很感叹说:“石吾姓也(石头,这个石是我的姓),和尚埋我而去,岂能久乎?”(大和尚把石头埋在棺木里面,就是暗示我这个国家要灭亡了,不久了。)
果然不久以后石虎也就去世了,后面跟着他这个后赵国也就灭亡了。
这些贤圣僧宝应化的事迹有很多,好像万回、泗洲大圣这些,从古至今有很多的贤圣僧宝示现。佛陀托付十六大阿罗汉和他们的眷属,一万多位大阿罗汉,也是遍满人间,都在利益教化众生。所以我们在念诵的时候要忆念僧宝的功德,并且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统理大众”,如理如法地引导大众修学佛法,“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在受种种戒法的时候,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显宗的菩萨戒,大乘密宗的三昧耶戒,种种戒法的时候,都愿一切众生能够善巧方便地通达戒律,“不作众恶”,防非止恶;启发自心,如实知自心。
小乘的别解脱戒是侧重于对治贪烦恼,侧重于对治我们的身业和语业,称为外别别解脱戒。
大乘显宗的菩萨戒是侧重对治嗔烦恼,侧重于让我们内心清净,称为内菩萨戒。
大乘密宗的三昧耶戒是侧重于对治痴烦恼,是要依法界体性来起修,在心心念念之中都归到真如自性这个真如大海之中去,所以称为密三昧耶戒。
我们的心是最秘密,能够善巧方便地开发,就能够乃至于顿悟成佛,能够善知心功德,能够顿悟成就。
好像寂天菩萨在《人菩萨行》中所开示的一样:
若不知此心,奥妙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如果不能够善巧修心的话,你外在地去求乐避苦都是“无义终漂泊”,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所以这个能够了解了,就是“善学于戒”,就能够“不作众恶”。
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善巧学戒,由事相而达理体!
“心地无非自性戒”,能够身语一切的外在行为不造恶,内心不起贪嗔痴,不作众恶,乃至于断尽无明,是“不作众恶”。
[受阁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信]
阿阇黎是规范师,教授阿阇黎是我们的导师——指导老师。我们接受教授阿阇黎教化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具足威仪”!
威仪有身相威仪和心威仪。
身相威仪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持戒严谨,戒珠朗润。
第二是心威仪,就是指修行人的道风与僧格,离尘脱俗的气质。
一个修行人他的心威仪就是能够要时时刻刻保持正念,要记得在一切的言谈举止之中都要能够把话题引到正法上来。当别人谈话的时候,其他人把话题扯远了,就要能够技巧地把它拉回来、引回来,归到正法上来,不要谈论那些世俗的无意义的事情,就算是谈,也要善于运用佛法,要让他由事相而悟理体。这样子是“具足威仪”。
要除去内心的贪嗔痴,引领到佛道上来,生戒定慧。这个是心威仪。
按照《净行品》来说,如果有人拜访我们,在家出家都一样,拜访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他观为智首菩萨,自己做文殊菩萨本尊观,保持正念,是“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当我们内心能够常时具足威仪,保持正念,智慧就会提升,气质就会高尚起来,我们的身行和心行都是真实的,称为“所行真实”。
《大智度论》上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
我们能够知道一切法空,做这样子的空观,而又能够知道性空相有。性空的缘故,所以不起执著分别;相有的缘故,能够恰如其分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样子是“具足威仪,所行真实”,就不会踏空,就不会落空。
我们居士菩萨也是同样地要“具足威仪,所行真实”,有善巧智慧。怎样去做呢?
比方说,有一个居士他儿子读书,专业是学的养殖,养那些水产品,所以他就对儿子说:“你将来毕业以后,要创业的时候,有一个前提也就是你养观赏的鱼可以,但是如果你要想养其它的鱼虾就免谈”。
就这一句话,他没有搬出一大堆的,杀生啊,放生啊,没有讲那些一大通的道理,他就已经体现了正见和方便。因为养观赏鱼的话,能够使人欢乐,如果养其它的水族就会成就其他人造杀业。
这个就是随时随地心在道上,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有智慧、有正见、有方便,就能够心在道上,“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好了,我们明天学习。大家一起回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