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第五讲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6:31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
普今其心生信解,广大意乐无穷尽。
一切法性无所依,佛现世间亦如是,
普于诸有无依处,此义胜智能观察。
诸位大德,首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为了自他一切众生皆能悟人毗卢性海,同登华藏玄门,所以我们今天进入到《净行品》的第五次学习。
昨天已经讲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一醒过来,一睁开眼睛应该怎样观修,怎么发愿,乃至于洗面、漱口,行走,穿衣服种种,如何善巧在这个生活之中去将每一件事情都转变为修持,由事而达理,由相而见性。
昨天我们学到了“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我们在走上坡路的时候要善巧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提升自己内在的慈悲与智慧,断见惑、思惑,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超出生死轮回!
这个超三界,首要的是我们的心要转过来。我们的心,怎样子才能够出三界?最起码要能够断见思惑才是真正地超出三界。我们见地的错误的认识转化了,我们的烦恼断了是断见思惑。同时,应该我们的身体也会转化过来,修行人修行法门,身心一定是相依的。如果我们的心转过来以后,能够将身也会转过来,我们欲界凡夫粗浊的色身能够转变为色界天人的色身。
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我们的心仍然还是欲望很重,我们是在欲界之中;欲望比较淡泊,但是对于外相的光明相好还是很执著,心是在色界;乃至于如果执著于空,心还是在无色界,没有超出三界。所以我们升高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接下来我们看: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我们在走下坡、下降的道路的时候也可以作观修:就观修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其心谦下,有平等心!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我们的内心非常谦虚,因为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从本性上都是平等的。
在佛的眼中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在凡夫的眼中看一切众生都是凡夫,乃至于他看到佛陀化现也会错认为凡夫,因为他自己内心不清净的缘故。所以我们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其心谦下。
“长佛善根”——好像海纳百川一样,能够虚怀若谷,能够增长无贪、无嗔、无痴,对于外在境界的种种五欲六尘没有贪念,对于不如意的事情没有嗔恨心,同时能够了达事理,能够业果如理取舍,无贪、无嗔、无痴。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我们见到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道路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舍离内心的弯曲,舍离内心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不正见都能舍离。
我们看到弯弯曲曲的道路的时候要反观自心:我们是否还有自私的心呢?是否还有分别执著的心呢?并且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不分别、不执著,能够斩断生死轮回的根。
无垢光尊者就是我们昨天所说的龙清巴,他在《窍诀宝藏论》里面有开示修心的窍诀,如何去永除恶见。
向内反观自己之六法
——观己轮回之根已断否?
观察自己内心的轮回之根是不是已经斩断了。分别执著是轮回之根,有执著所以就有三界;有分别还会有变易生死。所以要断执著才能断分段生死;要断分别才能够断变易生死,将微细的惑都断尽才能断变易生死,随时随地反观自心。
——观己于亲怨有贪嗔否?
这个是我们观察,反观白心的第二个窍诀。我们如果还是对亲人有贪著心,对于怨敌有嗔恨心,这样子是我们堕落到三恶道里面的祸因。仍然不能够怨亲平等,还会有分别执著,这样子是我们内心的弯曲路、斜曲路。
——第三是,观己出门之时有贵物否?
如果带了一些贵重物品,心里面执著、担忧,就心有挂碍,心有挂碍就会有妄想颠倒。
——第四是,观修行时获得道相否?
我们在如法用功修法的时候是否已经获得道相呢?道相其实就是道风。修行人透过内在的修持证悟所产生的这种离尘脱俗的气质,能够调柔自心,心与法相应,这样子是获得道相。
——第五是,观利他时退失信心否?
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会不会心生退怯、心生退转呢?
——第六是,观临终时出现净相否?
观察自己是否已经为临命终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否随时随地观无常,然后内心是否已经清净,生灭的相续心是否已经斩断?
如果凡夫的生灭相续心不能斩断,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很困难了。哪怕只是念佛成片,也是将生灭的相续妄心斩断了一小片,才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这样子就可以判断我们临终时能否出现净相。
按照这六个方面来观察,是能够永断、永除恶见。
这个其实都是讲我们遇到物质环境的时候要善巧方便,用它来修心。后面我们会讲到遇到人事环境,见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的时候,我们怎样子将他转变为修行。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看到笔直的道路的时候要观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直心是道场。内心清净、正直,不会预设立场,不会自己很执著于一个自己的见解。
其实佛法所说的正直不同于世间人所说的正直,佛法所说的正直,正,我们看上面是一横,底下是一个止,止于一心不乱才是为之正;直是与真如自性相应,没有扭曲,这样子是正直。
我们如果用佛法来观察世间人,往往一个随和的人,其实他内心还是贪欲比较重;一个外相比较正直,很有正义感的人,其实他内在的分别心、嗔恨心都比较重。一定要观察根器来调伏,然后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其心正直”,说话做事都不欺骗人是无诳;对待那些福报比较大,有地位、有资财、有权势的人,不会去谄媚他;对于贫穷孤露的人不会去轻贱、轻视他,心行平等。对于上位者不谄媚,对于下位者不骄慢是“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看到道路上面很多灰尘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能够远离心地的尘垢,得法眼净,能够获得清净的佛法。
我们应该大家都听说过,有一位大阿罗汉就是因为念“扫尘除垢”而成就的。
佛陀住世的时候,在舍卫国有一位婆罗门,他之前生了几个儿子都很小就夭折了,无汁可施。
刚好他附近住了一个老太太,她就知道了,就对他说:“如果你再生小孩的时候就通知我一下,我可以帮你。”
后来婆罗门他太太果然又生了一个儿子,就请老太太过来了。
老太太来了以后就为这个婴儿沐浴,然后在他口里面放一点点酥油,用白布把他包起来,就交给一个帮忙的女孩子,就说:“你抱这个婴儿到大路的交叉口上去,如果有沙门和婆罗门经过的时候,你就抱着他向这些沙门、婆罗门敬礼,并且说,‘此婴儿敬礼于诸圣者足下!’然后到晚上看看,如果这个小孩子还活着就抱回来,如果死掉了就找个地方把他埋掉。”
婆罗门家里面请来这个姑娘做事情很认真,真的就抱着他到大路上去了。
一开始有几个外道走过来,这个姑娘就抱着他去礼敬这些外道,婆罗门,然后这些外道就祝愿这个小孩子说:“愿这个婴儿能够活下去,能够长寿,能够满父母亲的心愿!”
后来遇到几个比丘,这几位比丘也是这样子祝愿他。
后来遇到了释迦佛托钵回来,佛陀就祝愿他:“愿他能够满足父母的正法心愿!”
一直到晚上这个小孩都活着,然后就抱回来。所以他的父亲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做摩诃盘陀伽,就是大路的意思。他长大以后比较有智慧,一开始因为他父亲是婆罗门,也就修学婆罗门的四吠陀,都能够精通,能够说为教化其他的婆罗门学习吠陀的那些咒语。
后来婆罗门又再度得到一个儿子,又请老太太过来,又是按照他哥哥那样子沐浴,用白布包起来,然后又找一个来帮忙的女孩,说:“抱他到路上去,请那些沙门、婆罗门为他祝愿。”
但是这次请来这个姑娘就比较懒惰,她嫌麻烦,就没有跑到大路上去,就走到一条很小的路上面去了,就站在那里。因为路很小,人迹罕至,一天由早站到晚都没有一个人过来。
佛陀他是遍知一切的,马上就知道了。佛陀就故意走到小路上去,然后也就为刚出生这个小孩子祝愿,说:“愿他能够满足父母的正法心愿!”
然后晚上就抱他回去了。婆罗门就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做盘陀伽。前面是摩诃盘陀伽是大路,这个盘陀伽就是路。他长大以后,去学习那些字母都很愚钝,学不会,所以那些同学们就嘲笑他,讥笑他,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做周利盘陀伽——小路上接受人祝愿的,很愚钝的,这样子叫周利盘陀伽。
摩诃盘陀伽随佛出家以后,很快地能够精通经、律、论三藏,然后成为大阿罗汉。
他的弟弟在父母亲都过世以后,家财也耗尽了,所以就跑来跟随哥哥出家。他的哥哥就教他念一个偈子:
身语意三不造罪,离欲不执诸世间,
具足正念并正知,有害痛苦皆远离。
这样子的一个偈子,他就教他念诵,然后三个月之中他反复反复地念,总是背会第一句,去背第二句的时候,第一句又忘记了,翻来覆去地学不会。有一些看牛的牧童,小孩子在旁边听都听熟了,都会背了,反过来还教他。他的哥哥就呵斥他,把他赶出去了。
他就哭泣说:“我现在沙门也不是了,婆罗门也不是了,不知道怎么办。”
佛陀就以遍知的智慧马上显现在他面前安慰他,然后就跟他说:“你宿世业障的缘故,要好好地培福忏罪。”
就让他来扫地,然后让他念“扫尘除垢”。但是就这四个字都学不会,学会了“扫尘”就忘记了“除垢”,学会了“除垢”就忘记了“扫尘”。这样子一直反复反复地念……
然后突然有一天,他业障渐渐地减薄了,所以他就能够灵光一现,内心智慧光显现,他就反观,“佛陀让我念‘扫尘除垢’,让我扫地,到底是扫外在的尘土,还是扫内心的尘土呢?”
这样子如是思惟就豁然大悟,然后就断内心的愚痴,断见思惑,成就阿罗汉道。然后就说偈——
此尘是贪非尘土,尘乃贪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
此尘是嗔非尘土……
此尘是痴非尘土……
这样子地成就。成就以后,佛陀为了彰显他证悟的功德的缘故,就安排他去为比丘尼说法。因为比丘尼半月半月请比丘教诫。
那些比丘尼听说是派周利盘陀伽来,就很不开心,说:“哎呀,你们看,我们这些女众给人家轻贱到什么程度啊!那个三个月都背不了一个偈子的人,他竟然能够来为我们这些三藏法师来开示佛法。”
心里面都生起一个轻视的心。有些比丘尼就故意搭一个很高的法座,然后又没有梯子。另外的比丘尼就故意要看笑话,就跑到舍卫城中去宣布说:“明天有一位大阿罗汉、大圣者,来我们女众道场说法,你们如果是都来听法的话就可以开悟,可以成就。”
第二天,果然舍卫城中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都过来。周利盘陀伽托钵乞食已竟,内从禅定而起,外由几位比丘陪同来到女众的道场说法。
看到法座很高,他就人定观察一下:到底是恭敬心的缘故,还是故意看笑话的缘故?定中就知道了。所以他就施展神通,做一个手势压一压,法座自动就降下来。上了法座以后就先人定,踊身虚空现种种的神变之后再说法。
说:“姐妹们,法师们,你们要知道,我以前三个月都背不会的这个偈颂我要用七天七夜的时间都讲说不尽!”
然后就详细地开演了一句,讲得非常透彻,非常圆满。然后有无量的众生确实都因为他的说法而悟人,有一万二千听众都能够见谛。
这样子是因为修“扫尘除垢”的时候,能够清净心地。同样的,我们见到道路上面很多灰尘的时候也应该如此,也应该念诵这个偈颂,要“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成就内心的清净,如法修持,能够得解脱。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见到雨过天晴,路上干干净净的时候,很清爽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保持大悲心,能够以甘露法水来滋润心田!
路无尘,比喻我们心地清净无尘,无烦恼,堪受正法。愿一切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能够以大悲心去饶益一切众生,去弘扬正法。见到道路很清净的时候,没有尘土的时候,也要这样子地发愿。
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将来一定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现在虽然科技很发达,但是因为所依的东西太多了,内心的众苦煎迫反而更重了,所以是富而不乐。
我们要能够学修佛法来提升人的品质,来解救精神的困境,这样子是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看到很艰险的道路的时候,要愿众生能够住正法界!
“若见险道”,险道,一方面是指道路艰险,有陷阱,有猛兽,有伤害,这样子是险道。其实更重要的,六道轮回是险道,我们要超出轮回;第三种也可以说人间险道是人心险恶,没有闻到正法的时候互相算计,互相防范,所以贪嗔痴习气都很重;第四个方面是指二乘的险道,二乘众生单求出离,远离众生,不愿意去主动地利益教化众生;第五是菩萨的险道,有悲心但是智慧力不够,想去度他,但是没有能够度化他,反而被他所障碍了,这个是菩萨的险道。
看到险道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其实是指愿九法界的众生都能够住正法界,离渚罪难。唯有佛陀已经圆满超出,脱离险道。
“住正法界”就是心与法相应,证量是六种果相。我们的心与法是否相应呢?照这个六种果相来考量,“自心与法相应之六法”,自己的心已经与佛法相应以后就会出现六种果相。
第一是,贪执自灭犹如抛尸衣。
我们的贪欲心,一切的贪执烦恼自然息灭,好像抛弃尸陀林的粪扫衣、破烂衣衫一样,不会有任何的执著,尸陀林之中的裹尸布是没有任何人会去贪执它。
第二是,悲润相续犹如独子母。
慈悲心越来越深切,大悲甘露滋润心田,所以对一切众生都无条件地关爱,好像慈母关爱独生的儿子一样。
第三是,自生功德犹如春大地。
自然能够产生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等的无量功德,好像春回大地的时候万物复苏,草木生长一样。
第四是,恒时修法犹如宝剑轮。
心与正法相应,所以自然能够恒常地修习正法,在一切时、一切处心都能转境就是恒时修法,法喜充满,智慧广大。好像旋转的宝剑之轮一样,宝剑在不停地旋转,万物一接触到它马上就被斩断了,同样的,一切的妄念分别能够随时被斩断。在一切时都能保持正念是恒时修法犹如宝剑轮。
第五是,迷现自解犹如蛇结开。
要知道我们外现的一切境界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的迷乱心而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时候能够住正法界的修行人,他已经能够迷现自解了。外在显现的,因为迷乱心而显现的一切境界,对这些境界都不执著,知道都是我们的错觉而产生的,迷乱心而产生的,所以一丝一毫的执著都没有了。好像蛇打的结自然能够解开一样,一条蛇,你把蛇身打几个结,你一放下自动地就打开了。同样的,你不需要去断烦恼,你只要归到真如自心上去,自然一切的执著就断了,一切的迷乱就解开了。
第六是,彻悟实相犹如商主归具如是量即为最胜士
自然能够彻悟了解诸法的究竟实相,显露本地风光,开发自性无穷无尽的功德宝藏,一切的无量福德、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三昧辩才都能够彻底地开发出来,好像商主人海采宝,从宝洲满载而归一样,一切的功德都圆满具足了,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都能够显现出来,这样子是能够住正法界。
具足这个六种果相是自心与佛法相应,是住正法界的大德,能够离诸罪难,不造一切罪业,远离一切厄难,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看到险道的时候,这个险道不一定是看到一条路很危险,而是我们看到一些人心险恶,也可以念这个偈颂:“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我们看到自己内心还有贪嗔痴,所以这个就是内心在三恶道之中,这样子要“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观修这些偈颂,所以每一个偈颂如果展开来说都是无量无边的。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众会聚集的时候,大家聚合的时候,或者开会的时候,一般的凡夫总是一起说长道短,说是说非,种种的废话说得很多。这时候要马上提起正念来,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说甚深法”,并不是说那些很深奥、很难懂、大家都听不懂的法,而是能够归人真如自性,与自性相应的法是甚深法;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修,在生活中间觉悟的法是甚深法;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是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就是不会很严肃、很呆板的,而是在聚会的时候寓教于乐,能够在很轻松自在的氛围之中巧妙地启发大众走向觉悟,不会去很呆板地说,不会去扫大家的兴,而是一切和合,寓教于乐。
第二,一切和合是说事理和合,性相和合,由一个很小的外在的事相能够启发众生悟到内在的理体,能够转变内心,这样子是一切和合。由境界相能够说到真如性,是一切和合。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大柱,我们去印度朝拜的时候知道,印度有一种独特的建筑,就是在一个很空旷的一个地上,在中间去立一根柱子。而这个柱子底下是一个莲花办,就比较大,中间比较小一点,上面又是个莲花办,又比较大一点,两头大,中间小一点,一根柱子。然后顶上或者立一个狮子,或者立一匹马,这样子的石头雕刻的石柱。阿育王石柱就这样子的。然后在柱身上面刻上文字,刻上碑文。
其实这种习俗是根据他们的世界观而来的,这个石柱就代表须弥山,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就是四大部洲,这是表法。但是其实要有中心,就会一定有边地,所以是有一个对立。因此看到这些柱子的时候,乃至于我们看到那些建筑物任何柱子的时候,我们都要能够善巧发愿,“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离我诤心”,是消除我执、我见、我慢,消除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习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恒顺众生,将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众生为中心:最初发菩提心是依于众生,中间依于众生修学六度万行,圆满成佛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所以最初、中间和最后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够离我诤心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够消除对立,能够不与一切人起诤论,就是无有忿恨。内心的对立消除了,圆融一味了,就是无有忿恨。
底下的是: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佛陀住世的时候那些修行人都是在野外的树林里面修行,人多了以后再建立一个讲堂,周围都是大家搭一些小房子去各自修行,称为丛林。
现在传到中国来有十方丛林、法门丛林、子孙丛林,都是指大寺院、大道场。我们看到这些大寺院、大道场的时候要这样子发愿。乃至于我们看到树林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子发愿。
丛林是修行人趋向觉悟的地方,丛林、寺院之中有住持三宝。然后每一位修行人都能够走向觉悟是自性佛宝;都能够行八正道是自性法宝;都能够心与法相应,内心清净是自性僧宝。所以自性三宝和住持三宝都具足,我们诸天及人所应敬礼。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开发本具的自性三宝!
见到丛林的时候,应该这样子地来善巧用心。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看到山的时候,我们可以观修:愿一切众生他们的善根能够超出!
善根怎样子超出?怎样子能够增长呢?“诸修行人自然之六法”,自然增长善根的六种方法。
第一是,依止静处自然增善法。
依于人迹罕至的寂静处,能够远离一切的愦闹散乱而精进专注地闻思修行,舍恶境故渐减惑,然后能够善自增,能够功德增如上弦月,好像上半月的月亮一样自然地不断增长,身语意的一切善法功德都能增上。这个是善根超出,增长善根的第一个方法。
第二是,赞叹他人自然起信心。
能够口出妙音,随喜赞叹他人的种种功德,没有嫉妒,没有我慢,所以自然正法容易人心,自然对于上师三宝能够生起信心来。如果不能够随喜赞叹他人,内心就有嫉妒、分别、计较,自己心相续就染污了,心与法不相应了,自然就信心退失。
百法里面,五位百法,心所法五十一个,善心所有十一个——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轻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这是十一个善心所:信心是善心所,惭是善心所,愧是善心所,无贪,无嗔,无痴,乃至于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这样子我们能够增长信心是善根超出。
第三是,调伏自续自然增善妙。
能够调伏自己的心相续,自然善法和无漏的胜妙功德都能够增上,一切功德依于心地。
第四是,积累七财自然遣贫穷。
这个是我们要修法的顺缘,资财无缺,受用圆满无缺,要能够修积圣者的七圣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这个是圣者的七种圣财,功德法财。有累积七圣财,自然能够遣除贫穷,为什么?内在智慧增长了,外在一定能够做事情处理得很圆满,自然能够知道如法地积福忏罪,所以福德也增长了;福德增上自然就能够遣除贫穷,能够增上无穷无尽的福报,乃至于显发本具的无量福德。
我们看如来的福德那样子地浩荡,但是我们自性中的这个福德与如来的福德是无二无别的。这个世间,尽世间所有人,包括转轮圣王、有学、无学声闻和辟支佛,他们所有的福德加起来,还比不上佛陀一个毛孔的福德。如果我们能够调伏自心,能够积累七圣财,自然也能够显发本具的福德。
第五是,功德增上自成佛子嗣。
能够不断地积功累德,能够修积善法,自然能够成为佛陀的法王子,能够荷担如来家业。这样子是成为佛陀的子嗣,从佛口生,从佛心生。
第六是,护佑众生自持佛子行,如此行持之士极鲜少。
以大悲心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拔苦与乐,弘法利生,是行持大乘佛子的殊胜菩萨行,这个是善根超出。
愿我们都能够依这个六种窍诀来利益一切众生,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依此而修行,能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我们以后见到任何山的时候,都可以这样子地来观修。
“无能至顶”:见高山时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依住静处,赞叹他人,调伏自心,积七圣财,功德增上,护佑众生,成就殊胜的善根,好像高山一样善根超出,如巍峨的高山,将来就能够成就佛陀的无见顶相,无能至顶。
就由外在的山很高,我们就可以观修到佛陀的无见顶相。
佛陀的顶上肉髻相虽然只有四指,四个手指这样子地横排这么高,但是这是在凡夫眼中看起来。曾经有一位菩萨他就一直往上看佛陀的顶上肉髻相到底有多高,一直往上飞了无量的佛土都不能够到达,不能够看到佛陀顶上肉髻相这个顶在什么地方,所以称为无见顶相,这个是佛陀无量浩瀚的、累劫所修积的福德所成就的。
底下是: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看到荆棘树和刺丛的时候就发愿帮助一切众生断贪嗔痴。
外在的这些荆棘和刺,虽然能够伤害我们的身体,但是那个是很小的痛苦。但是众生内心的贪嗔痴会将他们一次一次地抛到三恶道之中去受难以忍受的剧苦。所以我们看到外在的荆棘树和刺丛的时候,发愿帮助一切众生剪除“三毒之刺”。
贪嗔痴三毒是我们不共的仇敌。众生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他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仇敌,不应该对众生有怨恨心,要怨亲平等,并且我们依靠他们能够成就福德智慧,所以我们要有感恩心,他是我们的善知识,是我们的恩人。我们的仇敌是贪嗔痴。
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剪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时候,要依这个偈颂来观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见树叶茂”:一方面是指外在的这棵树,它的生命力很旺盛;第二个方面是比喻人的生命之树。人的生命力如果不足呢?就会坐困愁城。所以我们佛弟子不要越学越死气沉沉,那样子就应该是已经走偏了,一定要将我们内在的旺盛的生命力显发出来。
有些人身体很羸弱,他就整天忙于去调理、服侍自己的身体;有些人他事业很困顿,他就整天都焦头烂额;有些人情执很重,他就整天都会神魂颠倒……这些人的生命之树都是枯藤老树,所以愿他们都能够提升自己,能够“以定解脱”。
“定”——
第一是指提高修养是定。
诸葛亮《戒子书》上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明志就是定,宁静致远就是慧,这是“以定解脱”;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以定解脱”;从对于世间法的名利的贪执之中解脱出来,是“以定解脱”,这是最浅的。
第二是世间定——四禅八定。
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些是四禅;乃至于往上的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地定,这些是五色界的四定。
第三是出世间的定。
成就佛陀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这些都是“以定解脱”。
第四是白性定。
我们能够安住于白性,安住于法尔清净的一真法界之中是白性定,是“以定解脱”,这是最殊胜的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如法地修学,能够令自他都身心安乐是“而为荫映”,荫映自身和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乐;我们如法修学,能够不恼害众生是“而为荫映”;我们修学六度万行,帮助众生是“而为荫映”;你看从古至今的那些圣贤都是荫映众生,释迦佛他的教法引导了无量的众生走向解脱是“而为荫映”;中国的孔夫子他的儒家的哲理也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弟子,也是“而为荫映”。
所以要开发我们内心本具的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能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前面是看到树,这里面是看到花。看到花盛开的时候就知道,花是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才会盛开,这时候要反观一下:我们的生命力有没有开花,内心的智慧花有没有盛开呢?要当愿众生见花生欢喜,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内心智慧花开,成就神通,“神通等法,如花开敷”!
神通,有报得的报通,有依通,有邪通,有定通,乃至于我们说三明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
通,其实就是通达无碍,以什么来通达无碍呢?以智慧力。我们生命力能够显发开发出来的时候就神通成就了,最大的神通是佛陀的十种智慧力。我们内在的自性能够显发是最大的神通,我们能够顿悟成佛是最大的神通。
“如花开敷”。神通不单单是指外在的那些神变,如果是我们内在的这种生命力能够展现出来也是神通,好像那些画家画画画得很好,他就不单单是着眼于绘画技巧的表现,那个只是画匠。如果能够全身心地融人,他的作品就能够展现他内在的生命力,也是一种三昧,也是一种神通。
“如花开敷”,花开见佛悟无生,内心智慧花开,般若花开就能够见诸法实相,这个时候是真正地见佛。
我们看《金刚经》上所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什么说不能见如来?因为如来是指性德,是指法身佛,是指一切众生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
外在的能够随顺因缘来度化众生所显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化身佛,也是依缘而起,随顺众生的机缘而显现的,然后积薪既尽,应火须灭,也会示现要人涅槃。所以真正的如来是指不生不灭的真心,是指诸法的法性,三十二相的化身如来不过是暂时清净的现相。
所以我们要愿一切众生见花开的时候能够显露不生不灭的真心,能够内心般若之花灿烂地璀璨地盛开,令一切众生,见者、闻者皆生欢喜!我们看到花开的时候要这样子地来善巧发愿。
[若见树花,当愿众生:众相如花,具三十二。]
前面的是指草本的花卉,这里面是看到树木的花盛开的时候,善巧的修法。
好像木棉树盛开的时候很灿烂,好像梨花树开的时候……这些,看种种的树花开的时候,都能够善用其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依菩萨六度万行的因花来成就佛果位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前面是看到开花,这里面就讲结果。看到果实的时候,要能够善用其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菩提果!我们学了《净行品》以后,我们吃苹果应该这样子地念诵,来观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证菩提果,“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获最胜法”,什么是最胜法呢?禅宗里面就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顿悟成佛之法是最胜法。
怎样子能够让我们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能够现前,而直了成佛呢?也有六个窍诀:清然住、明然住、灿然住、昭然住、无边清然住和凝然住。
能够做到这六种安住,是让我们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清净了,诸法实相现前了,我们开悟了,顿悟了。
“宣说现前自性之六法”,让我们菩提白性能够现前的六种法。
第一是,分别之时自明清然住。
我们要认识心的本性、本体是不生不灭,法尔清净的,我们凡夫众生不可能不起分别念,但是产生分别念的同时,我们要能够认识它的本性,当下安住,这个就是“清然住”。
譬如大海里面波涛汹涌,波浪掀天,这时候我们要了知到浪花的体性仍然就是海水,浪花的外相干差万别,但是本体都是海水。同样的,我们的分别念产生的时候,去看种种的外相,但是我们要知道,本体都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第二是,无念之时不灭明然住。
当我们处在心性无念之时,也不是真实入定,也不是掉举昏沉,而是在自性不灭的境界之中安住,是“明然住”。
认识到分别念的本性,当下安住,是“清然住”;然后认识到无分别念的本性,在自性不灭的境界之中安住,是“明然住”。
第三种是,显现之时自明灿然住。
显现外境山河大地、我、人、众生,这样子一切种种色法境界相的时候,我们的心无执著,自明显现地安住,是“灿然住”。
其实这些大圆满的窍诀跟禅宗,跟显教的经典都是相通的。《圆觉经》上面也有讲,“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其实都是一样的,这四句与这里面六种安住之法都是相通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是自性“灿然住”,任何时候我们的心都不会去攀缘外境,就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心无执著灿然安住。
具体用的方法就是回光返照,就是舍识用根,对一切的显现的外境都用六根的根性来照见它,不要用六识去分别它,就是“灿然住”。
第四是,执著之时皆明昭然住。
产生能取、所取的妄心执著的时候,也不会去息灭这个妄心,而能够明了它的本性,昭然而住,要知道能取、所取都是自性所显现的。前面是显现的时候“灿7然住”,就已经是能够不著相。不著相以后,在任何的时空之中都能够不攀缘外境,心里面不起妄念。
但是不著相是不是就说能离相呢?那也不是,离相也不对。要不著相、不离相,实相无相无不相。所以也就是我们《圆觉经》上所说的“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因为你息灭妄心的念头仍然还是妄心,还是妄念。所以对妄念怎么样?不随它,不压制它。随它跑是凡夫,就会起贪、嗔;压制它就是小乘;所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第五是,人定之时无边清然住。
人自性大定的时候没有分别念,也就是“无边清然住”。人自性大定就能够知道这个世界是妄想境,时间、空间都是妄想境,凡夫妄执而产生的妄想境,一切的境缘,一切的山河大地、人、我、众生都是妄想所蕴积的。《首楞严经》上所说的,无明为风,执著为金,知见为火,爱欲为水,妄现山河大地。
无明为风,为什么会有无始无明呢?最初无明是怎么样呢?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明的,本来就是法尔清净的,但是我们不能够体认到自性,真如妙性,一念无明妄动就觉上生明。我们自性本来法尔清净,但是我要了解,我起一念要了解这个法尔清净的这个自性,这样子就有了能所对立了,“无明一念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全部显现出来了。所以是无明为风。
执著为金——一切众生有执著,所以世间就有坚硬、坚固的东西,这个就为金,就形成地大。
知见为火——大家见解各不相同,就有对立,就有争执,就有碰撞,要碰撞就有火花。
爱欲为水。地、水、火、风都有了,妄现山河大地。所以我们能够人自性大定就能够知道,原来整个世界都是妄想境。那就怎么样?我们就能够人自性大定,就能够“无边清然住”,知道境界相都是妄想境。虽然相是妄想境,但是它的体性还是真如实性。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所说的,了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知道妄本空,它是无根的,所以我们能够毫无畏惧,能够不怕烦恼,能够转变它,因为它本来就是妄的——了妄本空。
知真本有——我们正面的慈悲、觉照,这些是由本觉理体上所显的,所以我们能够了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相是妄的,体是真的。所以我们在自性大定之中能够住妄想境不加了知,知道妄想境是虚幻的,所以就不会去头上安头,去分别取舍,不分别取舍妄想境,不会去分别外在境界的美恶好丑,就是不加了知,就是“人定之时无边清然住”。
第六是,散住等时无障凝然住。
“了知此要趋至瑜伽顶”。自心既无外散,也无安住;无住而住,无住为本。无住而住,既无外散,也无安住,无有障碍地在法尔清净的一真法界之中安住,就称为“凝然住”,也就是《圆觉经》上所说的“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没有二元的对立,就是既无外散,也无安住。
华严上就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一真法界而幻现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人自性大定就能够还归此法界。
“散住等时无障凝然住”就能够知道这些,知道安住心性的六种窍诀,如实修行就能够趋至大瑜伽的顶峰,就能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所以我们在享用果实的时候,要能够愿一切众生都成就佛果位的胜妙果实,能够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在一真法界之中安住!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从这个开始,接下来五个都是随事善巧发愿,都与水相关。
一切水都流归大海,所以我们勤学法门,长养善根,人佛一切种智之海。水流相续不断,所以我们绵密用功不间断,能够“人佛智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精进修学,好像水流不断一样地去修学。水流是迁流不住的,所以我们生心而无住,无住而生心,人佛一切种智之海。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陂,是池塘或者山坡的意思。用于地名就是好像湖北有个黄陂;但是在这个用于说池塘的时候就是陂泽。
见到大湖泊的时候就观修:愿众生都能够悟佛“一味之法”!
大湖里面是由各支的小溪流流到大湖里面,没有流人大湖之前,每一条小溪的水味都各个不同,流人以后就同一味了。
愿一切众生在种种的差别因缘之中,进入佛门以后都能够速疾地证悟诸佛圆融“一味之法”!
证悟空性是圆融“一味之法”,都能够速疾地证悟空性,能够断见惑——断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都能够转化,都能够证人空性。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看到池塘和沼泽地的时候要善巧用心,沼泽里面有种种的植物、动物,都能够各取所需,都能够得满足。同样的,我们看到沼泽,也能够愿一切众生成就如佛一样的语功德。四无碍辩——法无碍辩、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成就无量辩才!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能够“巧能演说”佛法,能够契理契机,帮助各种根机的众生开示悟人佛之知见,是“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这些怎么修?你看这个汲井,原来是井水,家家户户门前有一口井,去打井水。现在我们喝自来水,照样可以观修,我们用那个饮水机,按下去就可以心里面默诵:“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要能够善知方便,我们乃至于在喝稀饭的时候,也可以“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不单单是滋养我们的色身,而且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而且加持我们“具足辩才”。
看到水井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能够成就无碍的辩才!井水它是地下水源,所以不易枯竭,源源不断,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开发源源不断的白性功德宝藏,能够乐说无碍,善能开演无量法门!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当我们看到泉水往外涌流的时候,愿众生能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增长善根,趋向佛陀的萨婆若海!
所以这个是在外在的环境。我们看到水井,看到涌泉,看到泉水,看到大河,看到树,看到花,看到道路,这些种种物质环境,我们都能够善巧方便来增上我们对于三宝的信念,能够念念不忘三宝,就是已经到了十信位的初信位。
“若见涌泉”,泉水涌出来的时候,我们也愿一切众生他的智慧、善根涌现出来!
湖北当阳有个玉泉寺,是天台宗的祖庭,也有这个涌泉,我们看到涌泉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子地意念: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关公(关羽)就是在那个地方受戒,能够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个也是我们佛教的大德,能够以方便来教化他,让他开悟,让他来归心佛法,让他成为佛教里面的伽蓝护法。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我们看到桥梁的时候,过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乃至于我们在城市里面看到立交桥的时候,这些都能够马上转过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好像桥梁一样地五分别心!
桥梁是无分别的,广度一切,不管你善人、恶人、男人、女人,不管你一切众生都平等地让他们通过。同样的,我们见到桥梁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怨亲平等、“广度一切”!
桥梁能够跨越河流,能够跨越交通繁杂的地段。我们见到桥梁,也愿一切众生能够超出生死轮回的大河,将我们每一个念头都转过来——觉悟,就能够在心心念念之中超越生死的河流!
所以解脱成就一定是在当下。如果当下我们的念头转不过来,有一个念头就有一次的生死轮回,有一个妄念,有一念贪心就有一次饿鬼道的业报;有一念的愚痴心就有一次的畜生道。如果我们妄念不能转,怎么去超出生死轮回的大河呢?
不要以为生死轮回的大河是在我们死亡的时候才降临,我们在人道是双道,既是受报道,也是造业道。人道,我们得到暇满人身就是得到了一个超出轮回的一个很殊胜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所以看到桥梁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要帮助一切众生超出生死轮回的大河。
打一个比方,好像有一个人,他犯了罪,关在监狱里面要关一百年。关了五十年以后,有一个机会可以给他放风,给他自由活动,有半天的时间。
这个人如果好好珍惜这个半天去立功赎罪呢?他后面的五十年就可以得自由了。如果他也没有好好去修善法,迷迷糊糊度过了以后的话呢,半天过去以后,他还要继续再受五十年的失去自由,监禁之苦。如果是他用这个半天反而造了无量的恶业,他就是还要加重受惩罚的时间。这个其实就是比喻我们得到人身以后,在六道轮回里面好不容易有半天放风的时间,我们好好用来修习善法就可以超出轮回,乃至于顿悟成佛。
虽然我们是为佛弟子,但是迷迷糊糊度过了,那我们临命终时还是要再人恶道,再受轮转之苦。如果我们是造了极重的恶业,那我们要堕地狱之中长劫难得出离。
所以一定要非常珍惜,要有一个紧迫感。看到桥梁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发愿,超出生死轮回的大河。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看到流动的水的时候,我们要愿众生都能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流水不腐,我们洗衣服在流水里面洗,洗一切的物品,这个污垢马上就给流水冲跑了。同样的,我们看到流水的时候也要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善意欲”,能够洗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垢染!
如何去“得善意欲,洗除垢染”呢?
我们看缘觉,他们怎么成就的?是因为观十二因缘法,顺观生死、逆观还灭而成就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样子地顺观生死,三世因果,逆观就还灭。就是说这个十二因缘好像一个铁链子,十二个环相扣,你只要随便斩断其中一个环,整条链子就断掉了。同样的,我们只要十二因缘之中能够突破一个,就可以超出轮回。
在佛陀不住世的时候,他是看到花开花落,悟世无常,这样子契人的称为独觉;佛陀住世的时候称为缘觉。
我们如何去修呢?十二因缘法里面哪几个环节比较容易斩断呢?
根器比较低劣的人,他是斩断爱。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最低劣的众生,他是去斩断这个取。怎样子去斩断取?他不会妄取。怎样能够不妄取呢?他能够持戒。能够修戒无漏学而得成就是下等根器的众生。他不妄取,虽然内心里面还会有分别念,还会有爱憎,但是他不妄取,能够持戒清净,这是由修戒无漏学而成就的。
好一点点根器的是断爱。是断爱憎的分别心,然后断了以后能够成就定力,是修定无漏学而成就的。
根机再好一点是断无明。是修慧无漏学而成就的。
所以其实一切法门都可以归到三无漏胜学上来,我们能够断取,断爱,断无明,这样子也就能够超出生死轮回。
所以我们见流水的时候也要这样子地观修:愿一切众生“得善意欲”,断取,断爱,断无明,“洗除惑垢”!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看到有人在修剪花园,或者在耕种,或者在侍弄花草,这些都可以这样子地观修:愿众生在心地的菩提园中剪除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六根本烦恼的杂草,然后生长善法,长菩提苗!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看到无忧树林的时候,乃至于我们看到一切树林的时候,都能够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永离贪爱的窍诀也是有六个,“击中要害窍诀之六法”,能够让我们永离贪爱,能够击中我们凡夫众生的要害的窍诀:
第一是,一般会执著于家人和亲人,所以首先能够斩断这种贪爱——
家人犹如集市之过客,不知何时分离应修法。
因为因缘和合,所以暂时相聚在一起的六亲眷属,犹如在集市之中萍水相逢过路的客人一样,所以要永离贪爱。“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必分离”,肯定会要有离散的时候,所以要永离贪爱。断除对家人的贪恋,勤修走向解脱的正法。
第二是,亲友犹如柳枝聚小鸟,不知何时分散断爱恋。
亲友也是好像暂时聚在一起,聚在一个树林子里面的小鸟一样,“夫妻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所以都是无常之法,要永离贪爱。
第三是,寿命无常犹如草露珠,故当勇猛精进修正法。
是断对身体的贪爱。人的寿命也是很无常的,所以好像草上的露珠一样,阳光一出来就蒸发了,所以我们要勇猛精进来修行正法,知道人命无常,国土危脆,以精进心来修法。
能够念无常,这个法对于我们的心与法相应有很大的帮助。最初、中间和最后都有帮助:最初我们因为忆念无常,所以心能够人道,能够产生紧迫感,知道我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死亡,这样子的话,就有一个紧迫感;中间如果懈怠的时候,忆念无常,马上能够精进起来;最后也因为忆念无常而能够得成就,我们毕竟解脱以后,消除恐惧感了、所以能够让我们修法成就。
佛陀说,一切众迹中象迹为最上,一切诸法中无常法第一。一切动物的那些脚印,象的脚印是第一的,同样的,修行人心要人道要忆念无常。
第四是,多言迷乱敌起如鹦鹉,当禁无稽之谈诸绮语。 ·
要是散心杂话,多言杂语的话,就会产生种种的过咎。一个是说明内心不清净,“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内在的妄念不断地起伏,所以才会言语很多,散心杂话很多,所以要禁止这些无稽之谈,毫无意义的妄言;而且让我们的心更加迷乱,而且是起斗诤之因,讲人我是非容易产生争论、争执。
所以那些修行成就者他成就以后,我们看阿曲喇嘛——阿曲尊者,他是虹光身成就,他到晚年的时候,那些弟子们问他,他就原话回答。你要问他“什么是法?”他就答你“什么是法。”就这样子的原话。他已经没有什么很多的言语。
第五是,修法犹如海岛取宝珠,切莫广弘耳传之窍诀。
耳传窍诀不适宜广泛地弘扬,不适宜很广泛地去讲。因为那个是甚深法,一般普通根机低劣的人是不能够契证的,所以只能够密传给殊胜根器的修行人。
如果是随便地传,没有珍惜的心,并且容易产生谤法的过咎。并不是吝法,而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具反而会形成一个障碍。其实最秘密的是我们的心。能够将不生不灭的真心显现出来,一切万法都具足在其中了,所以要好像海岛取宝珠一样地珍惜。
第六是,长期相处亦见佛有过,故勿与诸人共居住。
对于那些心相续还没有调柔,没有调顺的,普通的修行人来说,不要跟他们长期一起共处。因为各自的分别我执都很强盛,就容易观过失。
心没有调顺,好像佛陀住世的时候,善星比丘做佛的侍者做了二十四年,但是因为他内心不净的缘故,就妄见佛陀都有很多的过失,就滋生恶念,口出恶言,就说:“佛陀也没有什么,就除了头顶一个圆光相之外,跟我们也差不多。”然后这样子地生恶念。
并且佛陀提醒他要忏悔,也执迷不悟,七日之内,地就裂开,深陷阿鼻地狱。
这样子都是要能够永离贪爱,不要执著于这些,不要执著于家人亲友;不要执著于自己的身体;不要执著于那些言语很多;也不要执著于不根据众生根器地去传法,尤其是甚深法,要永离贪爱;也不要执著于这些道友一起长期相处。这样子能够永离贪爱,就能够不生忧怖。
“此乃殊胜心语当恭听。”能够逢苦不忧,能够遇逆境不生怖畏,能够让我们超出轮回。
所以看到树林的时候,要这样子地来善巧发愿。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我们到公园里面去游玩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将自己的心转变过来。所以《净行品》其实非常好,浅者见浅,深者见深,能够背下来就非常殊胜。
有一位西域的三藏法师,他唐朝时候到大唐来,唐高宗就拜他做师父。这位法师就说,他是看到有一个人能够讲修《华严经》就很赞叹,说:“在我们那里《华严经》是最殊胜的法要,如果说是能够学修持诵《净行品》,就已经具足地在行持菩萨戒,他不需要另外更受菩萨戒,而是文殊菩萨已经帮他受了菩萨戒了。”这样子地赞叹,并且说,“乃至于持诵《华严经》的人他洗手的水,有一滴滴在虫子的身上,虫子死亡以后都能够生到忉利天去。”所以虽然看起来这个字面都很浅,其实有无量的深意。
公园之中花木扶疏,百卉争妍,愿一切众生也都能够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一法门都能够修到“趣佛菩提”,这个就是修“法门无量誓愿学”,就好像公园里面百花盛开一样,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修六度万行,都能够圆满成佛!
上面的都是讲物质环境之中我们如何善巧地将凡夫心转变为佛心,如何保持观照,以观照般若照空妄念成真念,将凡夫执著外境实有的妄念转变为与一真法界相应的真念,转变为悟一切法是诸法性空。这种空性智慧的真念,都是这样子地善巧用心。
底下就是讲人事环境了。在人际交往之中,我们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善巧发愿呢?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看到那些珠光宝气,打扮得很庄严,很端严的人的时候,我们内心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由外在的庄严而人内心的庄严。相由心生,相随心转。我们不单单是要外在庄严,内在这个气质更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看到严饰的人的时候,我们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内在的福德智慧,像佛一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于我们看到严饰人的时候,要能够忆念《华严经》。
祖师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我们看《华严经》都是讲佛陀果地上的万德庄严,这个万德庄严我们都有,自心中间都圆满具足,不过不能显发。
所以举果修因劝信分,讲了佛地不可思议的种种万德庄严以后,让一切众生都生起欢喜心来,都愿意成就佛陀这样子的相好庄严和无量的神通三昧、智慧辩才。佛陀到底怎么证得的呢,我们就要修这种因。
不读法华,不知佛陀救世之苦心。《法华经》里面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彰显了佛陀的密意,是为了让众生直了成佛。
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要抱本修行,这个修行上的历程如何成就,有哪些陷阱,如何超越这些误区,一定要学通《首楞严经》。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所以我们看到严饰人的时候,马上就能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像佛那样子的相好庄严,无穷无尽!这个是见到这一类人的时候,要这样子的。看到严饰人如果你有正念,就好像读《华严经》一样了,能够马上忆念《华严经》。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看到那些不事修饰,不怎么打扮,淡雅自然的那些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舍诸饰好”,不要去奇装异服,招摇过市,要恢复到我们自然的状态。
“具头陀行”,头陀翻译为抖擞,抖擞精神而修行苦行。十二种头陀行——树下坐,日中一食,着粪扫衣等等。但是现在什么是头陀行?最重要的是不起妄念是头陀行;离贪嗔痴是头陀行;内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头陀行;能够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能够不攀缘是头陀行。
我们要向法常禅师学习。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禅师会下,得个人处——闻法悟人。
他去请教马祖道一禅师,问他说:“什么是佛?”
马祖很直接答他:“即心即佛。”
他又问:“什么是心?”
“即佛即心。”
马上他就悟入了。悟人什么?即心即佛。
什么是佛呢?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是真佛,是法身佛。三十二相的化身佛是随顺众生机缘而化现的。所以华严里面有个教义就说,要超越十法界,人一真法界。为什么?乃至于化身佛的法界都是有为法,有生就有灭,有化现就有人涅槃,所以要能够安住于一真法界之中,不生不灭的真心是法身佛。
再问,既然是即心即佛,那么什么是心呢?“即佛即心。”
什么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呢?我们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念头与念头中间的空当,它是心体湛寂,心体圆明,灵明不昧。这尊自性天真佛就是心,所以说“即佛即心”。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禅师马上在六祖大师启发之下,马上就悟人了。这时候善的念头也没有,恶的念头没有,这个中间灵明不昧的,不是你的真心本体是什么?就是你的真心本体。这一尊本自具足的自性天真佛就是你的心,“即佛即心”。
法常禅师言下大悟,马上他就“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妄心息灭了,马上就人深山去专修,去清净修持。
然后到最深的山里面去,作了一首偈子说: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屋向深居。
“我以荷叶为衣,以此荷叶我就衣服用不尽了。有几棵松树,我吃这个松针就食有余了。世间人刚刚知道我的去处,我马上又往更深的山里面去。”这样子具头陀行,不攀缘,淡泊名利,甘于寂寞,这样子清净地专修。
后来马祖道一知道了,就想试试看法常禅师到底是不是真开悟了,就派个出家人来试他。这个出家人就专门来找到他,就问他:“顶礼法师,法师在这里专修什么?怎么修?”
法常法师说:“我以前拜访马祖道一禅师得个人处。道一禅师开示我,‘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得个人处以后,我现在能够安住修行。”
这个僧人他是道一禅师派来专门考验他的,他就故意说:“哎呀,你可能搞错了吧!现在马祖道一禅师不是那么说了,他说是‘非心非佛’,不是说‘即心即佛’。” .
法常法师他就说:“这个老和尚,专门用这个舌头来哄骗众生,我不管他什么‘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
这个僧人回去告诉马祖道一禅师。禅师就很高兴,很欣慰地说:“梅子熟了。”也就是说法常禅师是真正地开悟了。
能够悟人的时候,也能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我们看到那些淡雅自然的人要这样子地发愿,愿他们都能够不重视外在的这些庄严,而能够内心以智慧、以慈悲为庄严,能够如如不动,不起妄念来修头陀行!
其实我们见任何人都要能够透过相而见到性,不管他是严饰人也好,还是简朴的人也好,都要能够由外相而见到他本具的佛性。这样子才能够心行平等,才能够怨亲平等,不起爱憎,要这样子地来修就是正确的。
苏轼在杭州做知州的时候就作过一首诗,是写西湖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什么时候看都是好的。同样的,我们看一切人,不管他是打扮得珠光宝气也好,还是很淡雅也好,很朴素也好,我们都是由相而见到性,不管是见到任何人都要能够欣赏他内在生命力的绽放。祝愿他内心的智慧之花能够灿烂地盛开,能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月之皎洁”,能够无怨无悔地活在人间,能够勇猛精进地走向佛道!即人间而成佛道,即人间的待人接物、日用云为而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出世间,不要以为是离开这个世间还另外有一个什么出世间,我们的心清净,当下的世间就是出世间。一定要这样子地来体悟。
[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看到那些贪著于享乐的人,愿一切众生要能够转世间的欲乐之境为出世间的清净法乐,得到法喜,得到轻安自在。
“欢爱不舍”,以法白娱,欢爱不舍,修行人要依六种窍诀来生起欢喜心,对于佛法“欢爱不舍”。我们的心,心心念念与法相应是“以法白娱,欢爱不舍”。“依六重要生起欢喜心”:
第一是,深深生起敬信困难故,精勤改变白心极重要。
末法时期的众生,他要真实地在内心深处去生起对于上师三宝的恭敬和信心,以及对于业果如理取舍的信解是极为困难的,所以说“生起敬信困难故,精勤改变自心极重要。”
我们诞生的时候已经经过了胞胎之苦,有胎障的迷惑,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心相续又受到了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些种种八法、八风的染污,所以总是会颠倒执取,都会执著于实有。所以我们要断习气,要树立正知正见,这个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是,妄念现为助伴困难故,生何忆念解脱极重要。
众生无始以来,他的六根本烦恼都非常顽固,所以要想将分别的妄念转为修行助伴是很困难的,除非是上根利智以外,普通的修行人很难真正做到妄念现为助伴。
华严都是在讲妄念现为助伴,将一切妄念都转过来,能够庄严我们的真如自性。但是下手之处应该是平时在任何念头生起来的时候都要认知它是真如性海里面显现出来的浪花,好像水上刀痕一样。大手印窍诀里面比喻说,妄念如水上刀痕——你拿出刀来在水面上划一下,或者写个字,它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无所生,灭无所灭,都是归到水的本体上去。
一切的念头都是生无所生,灭无所灭,都归到我们真心的本体。能够明白这个比喻就知道,水上刀痕是随划随消的,同样的,我们的妄念也是随处出生,当处就灭尽的。所以生起任何念头的时候都要体认这个就是我们自然解脱的本性。所以这个窍诀其实是很重要,“妄念现为助伴困难故,生何忆念解脱极重要”,都要知道是自然解脱——“歇即菩提”。
第三是,器情现为净刹困难故,了知如梦如幻极重要。
了知器世间都是佛净土的体性,我们娑婆世界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的体性是不是一样的?是一样的。都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为本体,有情皆为佛菩萨的体性,体性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但是因为我们生生世世流转六道,熏染了强烈的执著心,所以福薄障重,业深慧浅,难以真实地现量地见得、现观,要依靠经论,要依靠教理来了知诸法如梦如幻,本体清净,体空相有,所以我们要如实地去观修极重要。
第四是,证悟解脱同时困难故,励力精勤观修极重要。
在五浊恶世之中,众生的根器比较低劣、愚钝,要证悟解脱是困难的,所以要求取直指心性的窍诀,励力地精勤如法观修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净土法门是当机的,乃至于禅宗、大手印法、大圆满法,也都是非常当机的。透过这些直指心性的窍诀,我们也能够知道,成就这些妄念现为助伴,情器世间都现为佛陀的净土。
第五是,直接利益他众困难故,修学发愿发心极重要。
没有真实的修证功德,没有真修实证,而想直接地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没有度众生就被众生所转了,自己心还动了,这样子要直接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所以要精勤地修学经、律、论三藏教义,发广大的菩提心,要修学,发愿,发心,发菩提心极重要,虽然我们行菩提心可能做得不够,但是我们愿菩提心一定要真实地生起来,乃至于透过学修空性智慧,趋向成就胜义菩提心。
第六是,凡心无有贪执困难故,渐渐知足少欲极重要。
只有见道位的菩萨才能够断除现行的烦恼障,俱生烦恼要到七地才能断尽。“不动地前才舍藏”,不动地是第八地。也就是第七地才断尽俱生烦恼。
所以你看七地以下的圣者、菩萨,都还有细微的烦恼没有断,所以凡夫要想真的内心不被贪欲、嗔恚、愚痴这些烦恼所束缚是很困难的。你见惑没有断,这些贪嗔痴肯定会束缚你,所以是很困难的。
我们不能顿断的话,要能够从比较削弱它开始,要能够削弱无始以来的贪嗔执著,就要修学知足少欲的高尚风范,好像大梅法常禅师一样。
按照这样子的六种窍诀来于佛法生起欢喜心来,就是“以法自娱,欢爱不舍”,所以看到那些很执著于享乐的人,乐著的人,贪图享受的人,也照样可以我们用之于修心,“修学此义速得殊胜果”,要对于佛法生起欢喜心来,这个很重要。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在降洲有两个少年的女子,她们依止一位比丘尼法师修学华严,想依师剃度。但是华严还没有学完,比丘尼就圆寂了,端坐而化。两个童女就每一天到尼师的坟前去哭泣,求剃度。
经过了三年,因为这位比丘尼是专门修学华严的,这两个小女孩一直在那里守那个坟三年,然后很奇妙地就从那个坟上面突然生出五朵红色的莲花来。她们就很欢喜在那里礼拜。突然之间就有一个梵僧,一个印度那种相貌的出家人在她们面前,就问她们:“在这里做什么?”
她们就说:“我们依师学华严,想求剃度,但是师父已经圆寂了。”
梵僧就从怀里拿出一个砖头,这个砖上面就刻了一尊佛像,就跟她们说:“你们把这尊佛像供在你们那个小寺院里面,天天去礼拜,诵《华严经》,你们就会很快地满愿。”
就很奇特,她们把像供在供桌上面,每天诵华严,看到这个砖像就一天一天往上长,十天以后就有一丈多高了。
刺史知道了,就带人过来看了一下。然后带着那两个女子,就顺着莲花把坟挖开,发现莲花的根就生在比丘尼的舌头上。然后就把它连根都拿起来,把莲花和砖都送到京师,交给武则天。
武则天听到这个奏文以后就很欢喜,马上召见这两个童女,亲手为她们剃度,然后就赐给她们三衣、瓶、钵这些,并且为她们建一个寺院,号为天女寺。
所以能够如法持诵,这样子的感应是非常多。我们前面说过了,如果能够持诵《华严经》,乃至于就诵《净行品》这一品就已经是菩萨净戒具足,就已经是文殊菩萨亲自为受菩萨戒,不需要复受菩萨戒,这个是由西域来唐的、唐高宗的国师亲口所说的。如果有人能够乃至于诵《华严经》,洗手水都能够让虫子命终以后生忉利天。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前面是那些贪图享受的人,我们看到他也能够发愿,要他把这个世间的乐转变为出世间的乐,转变为解脱之乐,“以法自娱,欢爱不舍”,如何于法生欢喜心,我们也讲了六个窍诀。
底下就是对那些无乐著的人,对这个物质享受很淡泊的人,看到他们的时候也要生欢喜心,要愿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其实《净行品》是文殊菩萨大智慧心中所流露出来的,所以看到一切境界,看到一切人都是圆满的。不管你贪图享受的人也好,淡泊名利的人也好;不管你大树也好,小花也好;不管你河流也好,井水也好……什么东西都是圆满的,都是我们修心的助缘,都是令我们开悟的助伴。
很多修行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民国时候的弘一律师也是如此。
有一次,他出家以前的一个同事,都是大学的教授——夏丐尊,有一次就陪弘一律师一起用斋。
他吃了一个菜,觉得:“哎呀,这个菜好咸!”
弘一律师就淡淡一笑说:“咸有咸的味道。”
另外一个菜就很淡,“哎呀,这个菜一点味都没有,好淡!”
弘一律师还是说:“淡有淡的滋味。”其实就是说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是圆满的。
我们修学文殊菩萨这些开示的《净行品》也是如此,看到那些没有什么嗜好的人,能够愿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凡是有为的、有相的都是生灭无常的,所以不要贪恋不舍,是“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如果有贪恋就是心被境界所转了。境界所转就有迷惑。迷惑就会颠倒造业,颠倒造业以后就招感苦果。这个就是惑业苦循环了;也就是爱、取、有——因为迷惑了,所以就有“爱憎”,有爱憎就会有“取”,有“取”就会造业,造业就会有“有”。
世间人说女的怀孕了,说,“她有了。”
“有了什么?”
“有了小孩。”
这里面说“有了”,是说有生死轮回,你超不出生死轮回。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下一次的轮回又开始了,所以就有轮回。所以要能够“心无所乐”,所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好了,明天继续学习,回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