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023愿--【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2:02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华严经·净行品》第023愿--【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广释】在受种种戒法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能够善巧方便的通达戒律,由事相而达理体,防非止恶,如实知自心。
【梦参老和尚简释】要次第受五戒、十戒,式叉尼要增学六法,之后得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这些我们都知道。戒是防非止恶的意思。受戒时,发心缘境,就是告诉我们在一切境上不要生损害心。不做众恶,则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所以我们愿一切众生都能善学于戒,不做众恶。
我们造恶是由发心所造,受戒持戒也是由心受持,但最后要让我们的心去掉虚伪而归于真实。从你一开始学佛是求真的,从真开始归到最后还是一个真字,去伪存真的过程一定是次第修学的过程。所以祝愿大家保持初发的那颗真心,听佛的教导,次弟持戒学戒,直至解说。
【宣化上人1974年版】在受学戒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于学习戒律。戒是止恶防非,不作一切恶,而奉行众善。要明白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深入戒的行门,了解戒的意义。
戒是防禁身心的过错,所以沙弥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还要受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还有五十三小咒,能把这些戒条诵出,才有资格受具足戒。古时明文规定,凡是出家人,要经过考试,及格者才可以为正式出家人。
【宣化上人1981年版】「受学戒时」:那么菩萨受学这个众戒、众学法的戒的时候,「当愿众生」,「善学于戒」:好好地注意学这个戒律。「不作众恶」:一切的恶事不要做,所谓是诸恶不作,是众善奉行。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大愿法师简释】在受种种戒法的时候,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显宗的菩萨戒,大乘密宗的三昧耶戒,种种戒法的时候,都愿一切众生能够善巧方便地通达戒律,“不作众恶”,防非止恶;启发自心,如实知自心。
小乘的别解脱戒是侧重于对治贪烦恼,侧重于对治我们的身业和语业,称为外别别解脱戒。
大乘显宗的菩萨戒是侧重对治瞋烦恼,侧重于让我们内心清净,称为内菩萨戒。
大乘密宗的三昧耶戒是侧重于对治痴烦恼,是要依法界体性来起修,在心心念念之中都归到真如自性这个真如大海之中去,所以称为密三昧耶戒。
我们的心是最秘密,能够善巧方便地开发,就能够乃至于顿悟成佛,能够善知心功德,能够顿悟成就。
好像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所开示的一样:
若不知此心,奥妙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如果不能够善巧修心的话,你外在地去求乐避苦都是“无义终漂泊”,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所以这个能够了解了,就是“善学于戒”,就能够“不作众恶”。
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善巧学戒,由事相而达理体!
“心地无非自性戒”,能够身语一切的外在行为不造恶,内心不起贪瞋痴,不作众恶,乃至于断尽无明,是“不作众恶”。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受学戒,乃是指受戒、学戒。受戒、学戒与前面所谈的皈依三宝不同。皈依是把自己的思想观念转为趋向三宝;受戒、学戒则须进一步改变行为,这就牵涉到每个人的习气问题。所以在受戒阶段为了调整适应,难免犯错,千万不要太在意而气馁。例如我们去受戒时,在僧团里学到吃饭时如何持碗,要持龙吐珠的姿势,而拿筷子的也有规矩,要拿成凤点头的姿势,这些与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气大不同,在学的过程中,难免犯戒,是调整适应的学习期,在这阶段就不要在意是否犯错。
受戒以后,才能学戒,等到学戒以后,才真正与戒有关。通常学戒三、五年之后可重新受戒,这第二次的受戒,就不可再犯戒,此为护戒,护戒有成,才能进而持戒。
善学于戒,在我们修行让智慧增长的过程当中,要慢慢去调整,可持的戒才持,不可持的戒则不要挂碍在心。不要为戒所束縳,以至受五戒,像被五条绳子绑住;受菩萨戒,就像加了六道锁,绑了二十八条绳子一般,本来不学戒都很轻松自在,一学戒之后变得浑身不自在,一受学戒就被戒吊起来了,真的戒反而没有学到。在这儿我们可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为例子来说明。
「善学于戒」必须懂得开、遮、持、犯
有人问我受学戒时到底可不可以喝酒?依我之见,如果是把酒当药,在夏天时喝一杯啤酒,藉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在冬天时喝一小杯高梁酒,藉以暖身,这些都不算犯戒。但是如果一杯接着一杯,藉喝酒壮胆,去跳舞、打牌,这些饮酒作乐的行为,绝对是犯戒。
再如很多人谈到「不杀戒」时,都会问到底蚂蚁、蟑螂可不可扑杀?其实对在家人而言,所谓「不杀戒」指的是不能有起心动念杀人、伤人的心或行为。而不是在烦恼家里的蟑螂、蚂蚁该不该杀,这种慈悲是妇人之仁,家里环境卫生当然要注意,否则让蟑螂爬到餐桌食物上,还叫慈悲吗?
所以「善学于戒」必须懂得开、遮、持、犯,四者得宜,真正抓住制戒的原则与精神,而不执着于识相上的愚昧束縳。所以我们说,善学于戒的人,持戒会得解脱,不善于学戒的人则会受束縳,一般人戒持得不好,乃是因为不懂戒的真正精神,只着于相。最重要的是须善于抓住戒的原则,律法精神,勿因持戒而造成更多的烦恼。
「不作众恶」,该做的不做--犯戒;不该做的做了--也犯戒。也就是说对众生有益的,不做,即犯了「众生饶益戒」。造了缘给众生做恶,是为恶缘,也是作恶犯戒。例如,车子随便停在路边,又不上锁,给众生有偷盗犯戒的机会,这就是做恶,造给众生恶缘。所以我们须时时提高警觉,才能不作众恶。
对出家人而言,受戒、学戒、持戒更须严谨。例如,沙弥有十戒--包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持金钱、不歌舞、不穿好衣服、不坐卧高广大床…等,这十条戒如果能持好的话,可证得初果。如果能进一步将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持好的话,则可证阿罗汉。更高一层菩萨十重四十八轻,能持好的话,则可证十地菩萨果位。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