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031愿--【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毕竟无余。】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2:07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华严经·净行品》第031愿--【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广释】我们闻法以后,理上明白了,但是智慧力就象风中的烛光摇摆不定,需要以禅定力降伏妄心,到三惑断尽,圆满成佛,普愿一切众生都如此。
【梦参老和尚简释】止是定,修定就是降伏我们的心,让它能够有定力,修行定的时候一定要发愿,这一百四十一愿非常注重发愿。发愿就是"善用其心",发愿不是光有希望,还要去做。愿行同时,一边希望,一边去做,希望用定把心降伏起来,降伏住,降伏到什么程度呢?"究竟无余"。降伏到一切惑都没有了,无明、根本惑都把它抛除了。
【宣化上人1974年版】在修行禅定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定力来降伏其心,才能没有余习。也就是没有一切习气毛病,也没有一切痴心妄想。我常说:「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性要定,才能降伏天魔外道,天天是快乐。如果不打妄想,到什么地方都平安,绝对没有麻烦。
【宣化上人1981年版】「修行于定」:这个人想坐禅习定的时候,「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用这个定力来降伏其心。「究竟无余」:到究竟无余涅盘那种的定上。
【大愿法师简释】修定是为了以定来降伏我们的妄心。我们闻法以后,理上明白了,但是智慧力就好像风中的灯烛光一样摇摆不定,就需要以禅定力来降伏妄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到此为止,所谈的都是修行的过程,定(止)与观则是两种修行方法。
在佛堂中大概就以这两种工作为主,念佛、打坐、诵经、持咒、拜佛都是,即使是无所事事,在佛堂中踱方步、看看佛像、望望窗外,或是四周绕一绕,感受一下气氛,都是修定;如果回过头来看佛像、观像,也是修定。而假如因观像而有所起悟的话,就是修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修观,所以这里虽说「若修于观」,一般人不见得都感受得到。所以佛堂中大抵以修定为多。为什么说佛堂殊胜,关键就在此。
很多人在大雄宝殿中,不用管其它,只要瞻仰佛像的高大庄严,有的就会流泪,有的会不断顶礼,有的会许愿忏悔、喃喃自语,这都是修定。你可以站在佛像下,瞻仰于佛,也可以走到大殿门口,远观佛像。不管怎样,只要踏入了大雄宝殿,福报就如雪片般一再的累积,但也像积雪一样的松,唯有「用意」才能使福报坚固。
一般人进入佛堂虽都有福报,但由于缺乏智慧,往往会转为三恶道的福报。如果能作意修行,进入大殿中礼佛三拜,不要匆忙,静坐片刻,体会一下,这等福报绝对是人天福报,暂不提出离三界,光是福报就会坚固起来,若又能发愿,愿生生世世见佛闻法,则有愿必从,生生世世不虚过。
至于修定就是以定来降伏我们的心。刚才提过我们的烦恼妄想有粗细之分,要抛也抛不掉,唯有靠定。定有很多种,念佛、打坐、诵经、拜佛、持咒等方法都可以,就是利用情境来把烦恼妄想弹掉。把心安住在佛号上,安住在经文上,或是安住在禅观上,烦恼就会远离,这就可「以定伏心」。粗的妄想过了,细的会现前,而且是一再地,大概这辈子由于无知所造的业都会现前让我们去忏悔,当微细的部分都结束时,剩下的就是习气了。习气比较难觉知,可以从情境上反射回来,是多方面的,倒不一定在静坐时察觉。
以定伏心是要能彻底,情境出现时不致害怕,不起恐惧心,否则不但无法究竟,反而成为内心的负担。假如能让这些境界一再的现前,像泉水般不断涌出,涌尽了自然就没了。因为这辈子造的业毕竟有限,若能加以忏悔,不但此生,对过去生生世世,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的这些业一起忏尽,就很彻底了,才达到究竟无余,不留余祸。忏悔过后,那些业报依然会现前,但果报因缘相会的时间,会转移到最恰当的时刻。这些都是修定的好处,而且是「究竟无余」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