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今天我们是欲界的果报体,有欲界的色、受、想、行、识,所以我们不可能没有欲望,我们会有饮食、睡眠、种种资具的欲望。这段经文的涵义,是要我们把欲望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此才能随顺涅槃。
一般非宗教修学者,他没有克制欲望的念头,若有十分的福报,就享受十分,有九分的福报,就享受九分。佛陀告诫我们不要享尽福报,印光大师也说,若有十分福报,则可享用三分、四分,最多只享受五分、六分,其它的福报留待临命终时再来享用。他说一个人平时若过于奢侈豪华,临终时会障碍重重,因为已把福报享尽。若临命终时已把福报享尽,也就是罪业将要现出来的时候。有人在临命终时,有众人为他助念,最后在很好的环境中往生,这是因他的福报未享尽,仍有强大的福报力与善业力所致,虽然生命结束,但阿赖耶识中还有很强的善业,因此临命终时,能在容易提起佛号的安适环境中往生。所以我们有二个选择:(1)选择今生在死亡之前把福报享尽,但临命终时障碍重重。(2)选择减少生活的受用,把福报留待临命终的最重要时刻来受用。以上是两种对生命的不同规划。总之一个人的福报是固定的,古人说:「享千金者必千金之人也,享百金者必百金之人也。」一个人的福报是固定的,所以不要享尽福报,而应减少欲望。
丙二、知足功德
这二者的总相都是对贪欲的克制,但其知足与少欲有何差别所缘境不同。蕅益大师说,少欲的所缘境是针对别人的财物,对尚未拥有的财物不生贪欲之想。知足是针对自己已经拥有的财物,知所满足。这段经文分成总标、别明、结劝等三科,以下先看第一科总标。
所以这二者都是对治贪欲,但少欲是针对他人的财物,而知足是针对自己的财物。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消文如果想要解脱内心的苦恼,应当安住在「知足之法」,对已经拥有的资具要感到满足。为什么呢?因为「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是富乐之处,也是使我们身心安宁之处,若能知足,生命就能安住在富乐安稳的处所。这段总标是赞叹知足的功德,以下二段的别明,对知足与不知足做一比较。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消文就正报色身的受用来说,如果知道满足,身体虽睡地上这么卑贱的资具,由于知足,内心仍感安乐。反过来说,不知足的人,虽然色身享用天堂般美好的资具,但内心仍不满意。所以人的安乐与满足与外境无关,而是以心为主宰,心为业主。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消文人若不知足,虽外在资具丰足,但内心总觉不满意,应该再多追求。知足之人,虽然外人看他的资具非常贫乏,但他内心感到富足,生活已非常满意。以上是就依报资具的受用来分别说明,以下是总结。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消文不知足者的生命,容易被外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所牵动,他容易向外攀缘,因不知足,只好向外追求。因他不知足而常感痛苦,知足者对他的苦恼生起怜愍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