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消文这段经文是佛陀的结示劝修。修行人对心有二种选择:一是放纵第六意识,心想什么就做什么,心随妄转,现在打什么妄想就去做,对妄想的善恶不加以判断管制,结果则「丧人善事」,对以前所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因对第六意识的放纵而遭受破坏。反过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蕅益大师解释「制之一处」为无二念三昧,无二念亦即只有一念,也就是修习「止」,使内心专一安住在念佛或持咒的所缘境上。以「制之一处」的方法收摄第六意识,这有何功德呢?「无事不办」,一切的过失皆能消灭,一切的功德皆能成办。所以佛陀在临灭度时,劝勉我们:「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服汝心。」
释义这段经文讲到调伏第六意识。天台宗的教观,智者大师把佛陀一代的时教,分成教与观二种:
(一)教法:智者大师对教法开出五时八教,这五时八教如果详细分判,则有三类:
(1)顿教法门:如《华严经》、《梵网经》等,佛陀为善根成熟菩萨,开显大乘法门,这是顿教法门。直接
(2)渐教法门:有些众生大乘善根尚未成熟,所以用渐教法门,次第的调伏对治,故佛陀宣讲《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等经,经过三时的调整,栽培其善根,这属于渐教法门。
(3)摄渐归顿法门:把前面的渐教善根收摄入顿教,如《法华经》。智者大师认为,佛陀一代时教,一百部大藏经,开展出的教法就是三类:
(一)直说大法的顿教。(二)次第调伏对治修学的渐教。(三)摄渐归顿,这是《法华经》的会三归一。
(二)观法:智者大师在观照生命真相时,强调观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心中,智者大师强调说,从经论上,佛陀对心识的描述有二:
(1)众祸之门:佛陀在经典上说,我们这念心是众祸之门,一切灾难的根本是由心所发动。
(2)众妙之门:一切功德也是由心所发动,如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等,也是依这念心而生起。
总而言之,这念心是不二法门,杂染是它,清净也是它,关键点在于是否能调伏。有如一条牛,我们很难说这牛是好是坏,如果受到调伏,牠乖顺的耕田,就能创造很多的苗稼功德;如果牛未受调伏,失去章法,与颠倒相应,牠就会破坏所有的苗稼。所以在修行过程中,调伏这念心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这念心,有可能创造地狱果报,也可能创造极乐世界的果报,关键点在于是否受到调伏。
这里的经文说出一个消息,不论是比丘或比丘尼,起初是仰仗对三宝的信心,皈依了三宝,相信依止三宝的加持力,决定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我们也会因信心的增长,奉持戒法,决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持戒是修行的第一步,是所有修行的道前基础。但如果只有持戒,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佛陀所制的戒法有限,譬如比丘尼最多只有三百多条戒,但这念心所面对的是「法界尘沙」,无量的法都是所面对的境界。如果只是持戒,而不收摄第六意识,则三百多条戒以外,第六意识活动的空间还是很大。所以如果只是持好戒律,但第六意识到处攀缘,这戒也持得不够庄严。若只是事相上的持戒,心却往外攀缘,则难保持戒清净,所以这里经文说:「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我们在持戒之余,心中应该拥有法宝来调伏这念心,使它安住调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