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面,
乙二、明不共世间法要
前面的共世间法要,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这一科不共世间法要,更进一步成就出世间的永恒解脱。在不共世间法要中,要遵守八个规则,透过这八个规则使生命解脱三界的生死,达到涅槃的究竟安乐。
明不共世间法要分八。丙一、无求功德;丙二、知足功德;丙三、远离功德;丙四、不疲倦功德;丙五、不忘念功德;丙六、禅定功德;丙七、智慧功德;丙八、毕竟功德
丙一、无求功德
无求则是少欲,一位宗教修学者,对于生命的种种资具,如无求即是少欲,对房子、车子乃至于饮食等等,要减少自己的欲望。这分为二段,第一段先说明多欲的过失。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消文佛陀告诫我们欲望有三种的过失:
(一)多欲:多欲是烦恼障。多欲之人,对于生活资具的质量多所追求,因而产生贪烦恼,烦恼的本质是烦躁扰动,恼害身心,所以多求生活资具,则生起烦恼障,烦躁扰动会障碍自己的寂静安乐。
(二)多求利苦:欲望被一次一次的放纵,就会增长广大,而容易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因欲望无法满足,只好造罪业以满足其欲望。「多求利苦」是业障,造罪业后,这罪业会障碍自己的安乐。
(三)苦恼亦多:蕅益大师解释这「苦恼亦多」为报障。由前面的罪业,召感当来痛苦的果报,这是报障。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一个人若能减少对生活资具的欲望,内心安住于无求无欲,保持随顺因缘的态度,则不会有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过失。
释义蕅益大师对这段经文开示说,一切的痛苦是由贪欲所引生,「爱是苦本」。佛在世时曾问一比丘:「如果有人打破你的钵,你是什么心情?」比丘答:「如果有人打破我的钵,我的心会苦恼。」佛陀说:「比丘,你看前面那片森林,有人在偷砍树木,你看到树木被砍掉,你是什么心情?」比丘:「我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同样的东西被破坏,这比丘对钵会产生痛苦呢?佛陀说:「因为对钵有爱着心。」若这人是我的亲属,我对他有爱着,所以对他的不利行为就会带给我痛苦。反过来说,如果见到陌生人被伤害,我们却不会感觉痛苦,这是因为人有爱着心的差别。所以对于资具若有种种的爱着,我们就有种种的痛苦。以上说明多欲会带动各种的痛苦,以下说明少欲的功德。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消文少欲的功德可分成三小段,第一段是总标。「直尔少欲,尚宜修习。」减少欲望至少能减少身心的苦恼,这就值得修习。只要减少苦恼,对我们的生命就很重大,少欲不但能减少苦恼,更能帮助引生种种戒定慧的功德。
第二段别明中,说明少欲为什么能帮助引生戒定慧的功德。分欲能成就善法。一个对生活资具少欲的人,内心没有成二小段,首先说明少欲能离诸障碍。如果减少对生活资具的欲望,内心就不会因为要欺诳别人,讨好别人,而讲出谄媚以迎奉别人的言词,心就能保持正直。所以多欲容易引生谄媚,心若谄媚不正直,则与圣道不相应。「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些人六根不容易静下来,外面稍有风吹草动,六根就躁动不安。有些人很容易都摄六根,如有人打佛七,「一句佛号念诵听」,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只要佛号在心中运转几次,就能把六根收摄在这一念佛号中,「心与佛合,心与道合。」有些人打佛七已经三、四天,他与佛号还是不相应,六根仍向外攀缘。这说明一个人的欲望有差别,若欲望重,他的六根容易被牵动,很难安住在自己的法宝中,这是一种障碍。以上说明,少欲能避免谄曲及诸根容易被牵动的障碍,这是修学佛法的二大障碍。
其次,少得失心,有也好,没有也好,内心坦荡荡,没有忧愁怖畏心。少欲之人对事情也容易感到满足。
最后总结:「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一个人要追求涅槃,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减少对生活资具的欲望,这是成就涅槃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