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122愿--【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13:38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华严经·净行品》第122愿--【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讫【拼音】[qì] /【字义】完成)
【广释】我们平时用斋的时候,念这些偈颂都从《净行品》而来。在吃完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愿随心,随心如意,满足他们所求的求愿,具足一切佛法。吃饭后结斋时还要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在吃完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作的事务,都已办妥,具足一切佛法。要结斋还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饭食已讫」:等到吃饭吃完了,所以出家人在结斋的时候,就念:「萨多南三藐三菩陀 俱胝南 怛侄他 唵 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然后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然后念:「饭食已讫」,说吃饭吃完了,「当愿众生」,「所作皆办」:众生他们所求如愿,所愿随心,随心如意,满足他们所求的求愿。他们拿饮食来供养三宝,他们这个目的所求的什么,就都满足他们什么愿,所以「具诸佛法」:具足一切诸佛所说这个法的法味。
【大愿法师简释】我们平时用斋的时候,念这些偈颂都从《净行品》而来。吃完饭以后不要去留恋,不要去回味。
世间的凡夫,不会吃饭的人,他心要么就停留在过去,吃饭的时候心里面老是在想别的事情,当下这一顿饭,反而忘了好好地去体会,好好地借这个境而来修自己的心;要么心就在妄想未来,好吃的想着下次再来这里吃,不好吃的想着我下次到哪里去吃,总是不能够活在当下,不能够安住身心。
再一个方面就是“饭食已讫”以后,就不应该贪恋尘境,吃完了就算了,不应该要去回味。
世间人就是说齿颊留香,吃完饭以后还留香,还去回味,那就说明心里面还是尘境未断,还是为尘境所染,有贪恋。不管是美食还是不美食,凡夫众生都会贪染在尘境上,于美食生贪念,于不美食生挑剔。
我们要能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所作皆办”,好像吃饭吃好了一样,我们修一切修行都圆满了,“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觉悟的法要具足,在当下,在现前这一念,都圆满地修一切法,都与真心本体相应,就是修一切法了。这样子就是“具诸佛法”。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这几愿都是针对出家人而言的,出家人从道场出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托钵、吃饭。吃完了就等于大事已办,准备回去好好精进,不再论吃的事情。而我们一天三餐,每一餐都要懂得这个原则,就是吃完就好,不要拖泥带水,老是在心中回味。一般人不会吃饭,常发生两种情况,一个是在吃饭的时候心理老想着别的。好吃的话,想着下次再来吃;不好吃的话,就想着下次到别的地方去吃。永远想着下一次,而当下这一顿饭却反而忘了要好好去体会、去感受。出国旅游,才坐上飞机,就想着下一趟要到哪里去玩,生活永远不在当下,而在幻想中。
第二个是「饭食已讫」,就不应该再贪念尘境。所谓余音袅袅,其实听过就算了,何必还要袅袅?可见还在贪着。所谓齿颊留香,吃过就算了,何必还要留香?可见是尘境未断。不管喜欢或不喜欢,总之就是会染在尘境上,这些都是要断除的。所以为什么说「饭食已讫」后要「所作皆办」,办完就办完了,不要再拖泥带水,这就是佛法的行门,若是观念没有建立好,就不会懂得。
凡夫吃到好吃的是齿颊留香,尘境不断,修行人是吃完即过,不再留恋,因为他们已把饮食当作媒介物,藉此转入生命的洪流中。凡夫总是反被尘境带走,因为一再被尘境带走,所以工商业也就愈发达。商人会针对人们识性发达的弱点加以诉求,而识性到了某个程度会疲倦,所以餐厅会不断的推陈出新,以招揽顾客。
修行人吃什么东西都不会疲乏,因为他会一直转入生命的洪流,最后导入自性海中。百江大川最后都归于大海,我们一再的自我充实,最后成就的就是性海。凡夫只停留在涓滴细流上,很快就会疲倦,因为涓滴细流来到小池塘,很快就会填满,然后再分觅出路。所以我们对于尘境要不染着,来时要能清清楚楚区分,去时要干干净净不沾滞、不缠绕。所以经文说「所作皆办」,而且要「具诸佛法」,觉悟的法要具足,当尘境染上我们的根时,要很快的让它过去,不要被它带走,所以不能让尘境转我们的心,而是以我们的心转尘境,才是具诸佛法。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