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001愿--【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欺凌】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6:3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净行品》第001愿--[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广释】此愿是总举在家时候应该发的愿.家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在家菩萨的修行处所,善巧的将世间法转变为出世间法,将情缘转为法缘.
【梦参老和尚简释】初、总举在家。以家是贪爱系缚所故。若了性空。则虽处居家,家不能迫。当你还在家的时候,怎么样去行菩萨道。怎么样认识家庭?不要在事相上。在事相上,家庭的逼迫性很多。要知道家庭.它的体性是空的。换句话说是不存在的,要你这样观想,观想了离开很多逼迫的苦。能不能依照文殊师利菩萨的教导,而认识家的性体是空的。如果你认识了,你不会还有留恋了。所以文殊菩萨就告诉我们.菩萨在家的时候,知道家是空的,从理上讲,是业缘和合的,过去的业因、业缘和合而成的,理上是不存在的。这样就能免去它的逼迫。第一愿知家性空。家庭是事.家庭性空就是理。
【宣化上人1974年版】在家的菩萨,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知道居家的性,本来是空的。如能这样的观想,就不会被家所逼迫,一切都是逢场作戏,毕竟都是空的。能明白这种道理,就不会生烦恼,也不会整天忙忙碌碌,为名利奔波。
凡是皈依三宝,受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行菩萨道(为人不为己),都可以称为菩萨。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为菩萨所说。
【宣化上人1981年版】「菩萨在家」:菩萨不一定是出家,有在家也是菩萨,出家也是菩萨。菩萨在家,就是在家的菩萨,那么出家的菩萨当然也包括在内了。说「当愿众生」:我就愿意众生。「知家性空」:知道这个家也是空的。「免其逼迫」:不要那么认真啊!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舍不得呀!又什么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都要你来安排。这个都是空的,等到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在这儿作戏,就好好做就是了,何必又那么多忧愁烦恼、争争吵吵,啊!无明火高三千丈呢!不需要!不需要受这种无明的熬煎,和这个烦恼的逼迫。
菩萨是半梵语,具足叫菩提萨发,翻译成中文,就叫「觉有情」,又叫「有情觉」,又叫「大道心的众生」,又叫「大士」,又叫「开士」,又叫「有上士」,这有很多种的名字。
怎么叫觉有情呢?他是用觉悟的道理来教化所有的众生,令所有的众生都反迷归觉,舍邪从正,离苦得乐,了生脱死,这是觉有情。
又是有情觉,怎么叫有情觉呢?就是说这个菩萨本来和你我他现在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他觉悟了。怎么叫觉悟呢?觉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颠倒了,不胡涂了,不迷了,不染苦为乐了。那么在众生里边,他是有真正智慧的一个人,所以叫有情觉,有情的众生他得到觉悟了。他虽然得到觉悟了,他还不愿意自己独乐这种觉悟的智慧,他还愿意以自己所得到的这种智慧,来教化,令其它所有的有情都得到这种的觉悟,都得到这种的智慧,得到这种的明白。
所以又叫大道心众生,他也是个众生,不过他心量大,所谓「心大意大,能包括天下」,包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众生就是心狭性窄,心小,量也小,一粒微尘也包不了。所以他叫大道心的众生。又叫大士,是一个大菩萨,菩萨中的大菩萨。那么又叫大开士,他非常开明,不自私、不自利、不贪、不求、不争,是一个大心之士。
那么又叫有上士,怎么叫有上士呢?佛叫无上士,菩萨还叫有上士,菩萨上边还有佛呢!所以叫有上士。这种种的名字,无非就形容菩萨他是不自私的、不自利的、不求、不贪,也不和任何的人去争,这就是菩萨的一种本分。
那么菩萨在家,菩萨有受比丘戒的,是出家人。那么受比丘戒,又要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是大乘,大乘他是可以出家,也可以游戏人间,游戏三昧,用种种的神通变化来教化众生,不拘小节,一切都是有这种大造大化、大悲大愿、大仁大智大勇这种的行为。都是旁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做了;旁人不能舍的事情,他能舍了;旁人不能忍的事情,他能忍了;旁人不能让的事情,他能让了,所以这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能以很特别的,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家,出家、在家都一样的。在家,好像庞居士,那就是在家的菩萨,他带着太太、儿子、女,都一起开悟了,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那么这个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这时候就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知家性空,要不执着这个家庭,要把家庭看得破、放得下,然后就得到自在了。不要执着说:「啊!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房子、我的地、我的什么什么什么,都是我的。」结果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也不是我的了。那么他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知家性空,知这个家庭也是暂时间的因缘会遇,有这个缘大家聚到一起了,这是一个本来性空的,本来是没有什么。
免其逼迫,因为你知道它是空的了,就不会认真了;不会认真了,就不被它所迷了;不被它所迷了,就不会受它逼迫了;不会受它逼迫了,就没有痛苦了。你看!这就是这一套的嘛!所以免其逼迫。你若处处认真,啊!这个也放不不下,那个也放不下,阎王爷一封信来了,说:Please coming!这时候就跟着乖乖地就去了。去到那地方,阎王爷说:「哦!好,你现在要到地狱住五百个大劫。」头低低地就到地狱去了,什么话也不讲。这就因为什么呢?因为执着,看不空。
【大愿法师简释】《优婆塞戒经》上面说,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难得。
家是逼迫性。我看这个很有体会!看我们这个信众好多来的时候也是哭哭啼啼,家里人生病,她也哭哭啼啼,夫妻吵架也是哭哭啼啼,儿子不听话也是哭哭啼啼。为什么会哭呢?此是苦逼迫性呐!因为觉得痛苦,所以我看到这个我心里面就会念这个偈颂——“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三界都是苦啊!无有不苦时,逼迫性。这个愿是总举在家时应发的愿。
我们看这个家字,上面一个宝盖,好像一个房子一样,底下一个豕,是小猪。你不觉悟的话就好像关在一个小范围的这个小猪一样。家是集聚贪爱情执的处所,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切的人情世故,互相都以家庭为大本营。凡夫众生一辈子都以家为中心、为依靠、为港湾。他的精神也大部分是为了这个家:少年时候在家中父母的关爱下成长、青年时候要成家立业、成年以后要养家糊口,一辈子都是为家而忙碌,被家庭缠缚住了。所以要“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家是因缘所生法,有缘份走到一起来了就组成一个家: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所以可见是因缘和合而组成的。所以它的自性是空的、是性空的、是体空的,体性空,体空但是相有。我们要舍相归性,不起执著,就能够“免其逼迫”。
所以家也是在家菩萨他修行的处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家里面,我们只要不贪恋,保持觉悟,就能够不违世间法,世间法做得很圆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这些,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做得很好。但是内心不执著,善巧地将世间法转变为出世间法,将情缘转变为法缘。这是“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如何去做呢?我们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居士,她学佛有一段时间了,然后她就跑过来诉说,她皈依三宝学佛以后的烦恼。
她说她的家庭生活跟她的学佛修行有冲突、有矛盾,所以她在其中挣扎,觉得很痛苦,她就觉得:“我没有学佛之前,好像还没有这么多烦恼。学佛以后烦恼好像还多一些了。”
为什么呢?她就说:“我每天要做早晚功课,早课一个小时,晚课一个小时,所以我就不能接送小孩子上学和放学。以前都是我接送,我现在要做功课,所以我不能接送。所以先生就很不满意,他就认为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所以搞得夫妻关系就很紧张。然后跟小孩子关系以前还处得很好,现在也处得不好了。因为小孩子喜欢看电视转播足球比赛,但是我要看那些讲经的VCD,所以我要看的时候,他就不能看足球赛了,所以经常就为这个发生一些争执。久了以后,小孩子也因此而不相信佛教,讲话的时候对佛菩萨也很不礼貌。所以我听了以后就更加痛苦了。然后我的家公家婆他们逢年过节一定要杀鸡,来拜祭祖先,那我不能够违背自己的信仰,我就不能去杀鸡,那如果不做就要吵架。所以就弄得鸡犬不宁,过年都不开心。”
她就觉得这个有矛盾、有冲突。然后她就说:“我其实很想度他们都来学佛,但是他们因为排斥我的缘故,也排斥佛教,所以我们之间不能沟通,格格不入,甚至于好像水火不相容一样。您看我应该怎么办?”
这个是因为没学会这个偈颂,不能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不能圆融。
然后我就问她“你皈依三宝了。你为什么要学佛呢?”
她就说:“哎呀,人生是苦海啊!所以我希望将来能够超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再问她:“那么你现在为什么要每天都去做早晚功课呢?”
她就回答说:“因为我觉得自己业障很重,所以必须要天天做早晚功课来忏悔过去的业障。”
为了未来生极乐,所以学佛;为了忏悔过去的业障,所以来做功课。我就问她:“你为未来而学佛念佛,为过去做功课,那么你有没有考虑过要为现在做一些功课呢?”
“哦”,她从来没想过。所以一下子就呆在那里了,张口结舌,答不出话来。
其实什么是现在应该做的功课呢?我们要“知家性空”,性空相有,相上面要做圆满,心里面不执著,这样子就能够“免其逼迫”。不然的话就有矛盾、就有冲突、就有逼迫。
我就告诉她,“好好地体贴关心你的先生,这个是你现在要做的功课!每一天接送小孩子上学和放学,甚至于抽一点时间陪小孩子一起看足球赛,陪小孩子到公园里面去玩一下,让他能够感受到母亲的爱护,比较有安全感,这个是你现在要做的功课!”
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在家菩萨要修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就是很重要的功课。不要因为说只记得忏悔过去、期待未来,而忘掉了今生今世最重要的,今生今世,此时此刻。
所以我们也要为现在做好功课,有一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会念吗?要善用《净行品》的智慧,把自己家里面这本经读懂了、读通了、念熟了,就是在生活之中行菩萨道。我们要知道家里这一本经和佛堂上这本经是一样的深奥,不可思议!
怎样子念好家里这本难念的经呢?怎样子去“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呢?
文殊菩萨开示我们四个原则:第一个是以感恩心面对家人;第二个是以四摄法做好家务;第三个是以空性慧脱离家累;第四个是以普贤行住真如家。
第一个,是以感恩心面对家人。这个是我们真实地“知家性空”。
家人对我好,我不起贪执,这是达摩祖师《二入四行》“四行”里面的“随缘行”,“喜风不动”,对我好,我也不起贪执,随缘。
家里人对我不好,我那么关心他,他一点都不领情,我也如如不动。为什么?“知家性空”啊!“逢苦不忧”,这是“报冤行”。
然后“冥顺于道”是“称法行”。与家人相处,能够人情练达,一切都做得很圆满,都能够无私无我地去关心他,然后又心与佛法相应,心里面不执著、不分别。这个是“称法行”,与法相应。
“无所求行”,对家人不生贪爱留恋,心无挂碍,如如不动。我们有缘住在一起,都在这个家庭里面,不管是夫妻也好,儿女也好,有缘的时候珍惜这段缘,将这段缘转变为善缘、法缘、佛缘,但是心里面毫无所求。这样子就会充满感恩心,无论好与坏都感恩。
感恩心应该包括这个四种行,是以感恩心面对家人。
第二,以四摄法做好家务,一切家务我们在做的时候都可以修四摄法。
布施摄,我们做家务的时候欢喜奉献,毫无怨言,把我的精神、体力、时间都去做,一边做的时候一边发愿——愿我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样子是布施摄。
爱语摄呢?做家务的时候能够承担,以承担代替指责,以关心代替批评,令一切人生欢喜心,这个是爱语摄。
利行摄,好像我们《净行品》里面开示的:“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我们饭做好了,家里人一起来吃饭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念这个偈颂,马上就能够转变为佛法,这个是利行。家里人洗澡的时候,我们也是帮他们准备好,然后心里面也可以念这个偈颂:“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我们拜佛的时候也回向家人都能够与佛有因、与佛有缘。我们在家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我们要知道外在有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内在我们的心与法相应,这样子我们就能够不被世间所缠缚、不生执著、不受逼迫,这个是利行摄。
同事摄是随顺家人的要求去一起参加一些活动,但是内心都将之转变为佛法,令他们生欢喜心。
第三、以空性慧脱离家累,是我们要知道性空相有,因为相有,所以我们要将一切都做得最好,让家人生欢喜。
我经常听到佛弟子有一句话,说“众生易度,家人难度。”其他人好度,劝他信佛皈依马上就来了,我劝我家里人反而还劝不动。为什么?要知道问题不是出在他,而是出在自己。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没有与佛法相应,我们不能够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我们的心里面还是有贪瞋痴,我们的慈悲和智慧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家里面的人不能够心悦诚服,所以就不能够相信。这个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啊!
我们如果能够做得好,做好榜样,能够体现佛菩萨的悲智,能够欢喜自在,一句俗话说,“菩萨、菩萨,年年十八!”随时都是欢喜自在的相,当然一切众生都会接受,都会生欢喜心,都会心悦诚服。因为是相有,所以我们要珍惜缘份;因为是性空,所以我们不执著、不贪爱,就能够脱离家累。
第四、以普贤行住真如家。“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普贤行是称法界体性,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都去修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所以我们的心应该安住在真如自性之家,真如自性是我们真正的家乡,是一切万法的本源,先天地而有。所以以普贤行住真如家。好像庞蕴居士、维摩居士、胜鬘夫人一样,能够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在欲行禅、火中生莲。所以我们学习这个偈颂:“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希望我们能够实践文殊菩萨教导的这四个原则,“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将家庭转变为修持的道场,我们能够在这里面行菩萨道!也祝愿一切的佛弟子都能够念好家中这一本难念的经,读通了、念熟了,这样子是真实地学好了《净行品》的这个偈颂,是知道了如何在生活中间修行。我们有智慧眼就能够知道生活之中到处都是佛法,处处都充满了佛法!也祝愿所有的佛弟子的家都能够转化为菩萨之家!也祝愿法界一切的众生都能够“以文殊智,修普贤行,住真如自性之家”!真如自性是家乡,不生灭心是本体,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上。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此愿是总说。从行门的立场来看,所谓菩萨在家,在家就有逼迫,贪、瞋、痴、慢、疑见种种皆是,因为在家人(指心未出家的人)的心,是自我意识形态的作用,时时想成为一个社会人。这在社会来讲是正常的情况,像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校长,成为优秀的官员,或者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等等,无论如何总想有个大成就,若没有大成就,那小成就或一点点成就也好。只要有这种想法,在他的内心深处,总希望成为某一号人物(不管大号小号),修行人则正好相反。但是不会修行的人也会犯同样的毛病,他会特意标榜自己「不是某一号人物」。
真正的修行人是超越的,他不属于那一种人,甚至也不特意去成为修行人。这一点告诉我们,当内心有了某种念头,所衍生出来的就会竞争,竞争两个字在现在的社会很通俗,但是竞争的概念只要停留在脑海中,人便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不得安宁,不论走到哪里,都是满天烽火。但是在这个修法的总说中,先用家代表了一切逼迫,它告诉我们,在这种种逼迫中,有一个不被逼迫的,就是那个永恒不变的本来面目,在这里叫「性空」。在无量无边的逼迫中,存在着一个性空,你知不知道?能不能感受到?抓住了性空,一切皆能免除。
生活中的种种逼迫,出家人或者是身在家而心出家的人,已经免除,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在煎熬之下。大多是为了赚钱,有些老师为了多赚钱,只好集天下之钱财而教之,还要躲避教育局的追查,当然是生活在高度紧张之中,在最有良心的事业中做最没有良心的事,他有没有逼迫?老师都这样了,那商人呢?可以想象的。
两、三年前,可口可乐要改变饮料的口味,我们外人看不出来,那阵子大概前后两年,他们全世界各分公司的主管干部有多紧张,在更改与不更改间即已争辩多时,面对巿场又有虎视眈眈的百事可乐,之后还要统计业绩……这已不是煎熬两字所能形容,那种生活与地狱有何差别?
大商人有大煎熬,小商人有小煎熬,在家人是这样熬过来的,可是修行人尽管在这个无有一处不煎熬的天下,能否身在其中而清凉自在?唯有性空才能如此。用这个方法证得性空,不怕劫火熏燃,也不怕水淹二禅,更不怕风吹三禅,一切都伤害不到,因为你有性空。所有的变化,成住坏空都伤害不了性空。所以修行人若身患重病怕死的话,最好躲入性空便死不了;如果从性空中跑出来,那就非死不可,因为生老病死嘛!若能转入性空,便没什么死不死的问题了。色身坏了,再换一个色身来,就是乘愿再来,等于根本没有死这回事,所以说,那个永恒不变的,就是性空。
总说在这里将一切现象都归纳到逼迫上来,一切境界都因在家而起,出家便没有了。因为在家讲的是缘起法界,出家讲的则是性起法界;在性起中一切美好,所以一切都是普贤境界,一切都是普贤行愿;在家讲的是缘起法界,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若能抓住缘起法界中不变的性空,种种逼迫也就免除了。
逼迫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境的逼迫,一种是逆境的逼迫。顺境的逼迫在竞选中看得最清楚,不管是什么长,不当选不倒闭,一当选就倒闭,因为认识你的,不认识你的,红白炸弹通通丢过来,不给不行,给了又受不了,各种交际应酬,疲于应付,这都是顺境的逼迫。逆境就更不用说了,可是这两种境界我们都要懂得如何转到性空中来,下面的经文就是由此逐渐展开,菩萨在家是大原则,接下去的是几个小原则。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