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020愿--【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2:0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华严经·净行品》第020愿--【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广释】我们修学皈依三宝,皈依佛,普愿一切众生,让成佛的种子相续不断,发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菩提心。
【梦参老和尚简释】出家了,学佛了,第一步要归依佛、法、僧三宝,必须受过三归才能称佛子。
我们出家,不论学什么法,受什么戒,三归为本。受五戒,先得受三归,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乃至受比丘、比丘尼的戒。都要受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就是归依三宝。
三宝的类别依诸论所说有多种,如有三种三宝,四种三宝。通常讲三种之别,即:
(一)别相三宝,又称阶梯三宝、别体三宝。即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特现为卢舍那佛之身,故称佛宝。佛于五时所说之大乘、小乘等经律,称为法宝。于禀佛之教法,修因得果之声闻、缘觉、菩萨等,称为僧宝。
(二)一体三宝,又称同体三宝、同相三宝、就其意义与本质而言,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但体性为一。例如,佛从觉者之立场而言,为性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故称佛宝;但佛德诸以轨范一切,亦即法性寂灭,而恒沙性德,皆可轨持,故亦称法宝;又如佛为完全无争之和合状态,僧团之特质为和合无诤,故亦称僧宝。如此则一佛宝而具足三宝。
(三)住持三宝,指流传、维持佛教于后世之三宝,即佛像、经卷、出家比丘等三宝。“佛”是梵语,华言是觉,就是觉悟,明白的意思,愿一切众生觉,让整个世界人人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归依佛就是心向佛,心向佛就是将来想做佛。
一般受归依时的文跟这个不一样,说的是“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里是说“绍隆佛种,发无上意”。绍隆佛种是使佛种不断。法常住世,才能续佛的慧命。发无上意就是发菩提心,把佛陀告诉我们的解说道理,去告诉大家,让大家都明白,让大家都发大心求解说。使佛法的传送不断。
再进一步说佛种不断,我们知道住持三宝有入住于世以持续佛法的功用,优婆塞、优婆夷只能做外护,不能做内护,佛种不断,就是法赖僧弘,需要我们出家众去弘扬。没有传扬,没有传播,就断种了。所以绍隆佛种,是每个出家人的责任。
【宣化上人1974年版】归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令佛种不断。所谓「续佛慧命」,也就是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宣化上人1981年版】「自归于佛」:菩萨是皈依佛之后,「当愿众生」,「绍隆佛种」:绍隆就是继续这个佛的种子不灭,接续佛这个种子令它兴隆而不灭,佛种不灭,也就是出家人一天比一天多。「发无上意」:发无上三藐三菩提的心。
【大愿法师简释】我们平时早晚功课里面的是“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个是翻译的不同。
我们早晚功课念的三皈依是晋译的六十华严里面,是那样子翻译的。六十华严由佛陀跋陀罗三藏法师所翻译,由南北朝时候最著名的大文学家谢灵运修饰、润色。他的译本就是“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我们这里面是唐译八十华严,是由实叉难陀三藏法师所翻译,由当时的大文学家王维修饰、润色的。所以他这个译在后面,所表述的意思还更加地贴切,“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我们出家以后修学皈依三宝,皈依佛是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绍隆佛种”。“绍隆佛种”的意思就是让成佛的种子相续不断,不会灭,不让佛法断,不让成佛的种子灭。
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
这个是“绍隆佛种,发无上意”,就是发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
我们佛门里面讲,修学佛法的三道门——皈依是进入佛法之门,是不是受了皈依,是佛弟子与外道的分水岭;发菩提心是进入大乘佛法之门;接受灌顶法是进入金刚乘之门。这是佛法里面的三道门。所以我们要“发无上意”,就是真正地发菩提心,是大乘佛子。
皈依以后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受皈依,但是有没有注重这个皈依法?
要很注重皈依法。皈依法是我们从皈依那天开始一直到圆满成佛从始至终都要修学的一个总持法门;整个三藏十二部都可以包括在皈依三宝这个修行法门里面来。所以不要认为说,皈依这是个小法,这样子的知见是错误的。
阿底峡尊者应请到西藏弘法,最初他就是讲业果、讲皈依。
当时有些人不理解他,说:“哎呀!我都皈依很多年了,难道皈依我还不懂吗?还用你来说吗?皈依那么一个小法。”
阿底峡尊者马上就回答他说:“我没有听说过比皈依更大更高的法。”
皈依什么时候做到圆满呢?唯有在我们自身成就三宝的品质,才是皈依圆满,也就是说成佛才是真正地皈依圆满了。
佛的身体是僧宝——佛说:“我亦僧数”。
佛所说的法是法宝。如何证悟之道,法而能称为宝不单单是指文字,而是指这种证悟的觉受,证悟的现量,这个是称为宝。教法、证法——教证二法,这个如何去证悟的实修的体验是法宝。
佛陀意功德,慈悲与智慧,那个是究竟意义上的佛宝。
所以唯有到圆满成佛的时候,我们皈依三宝才真正做圆满,要始终学修。
我们皈依以后有四件菩提信物。
皈依以后一定要有一个法名。这个法名就代表了我们的新生。我们没有皈依之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我执很重。那我们皈依以后,我们得到法名就表示我获得新生了;从此以后我将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三宝为中心,所以我获得新生了。
“昨日之日譬如昨日死,今日之日譬如今日生”——所以你有多大年纪了,从你皈依那天开始算你有几岁了。皈依三年就3岁了,哪怕你世俗的生命是80岁,那你从佛法的寿命来说你还只有3岁——“今日之日譬如今日生”。
所以我们见到这个法名,就要有一个这样子的觉悟。我们知道自己的法名,我们就要知道这个法名里面寄予了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和自己的师长对自己的期望。而且密法里面灌顶的时候,他会有一个秘密的名字,那是自己知道。这样子就能够在一切时处得到救护。
第二是皈依证。皈依证是我们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护照;是诸佛菩萨对我们进入佛门的证明。这个是第二件菩提信物。
第三就是法本。我们皈依以后要如法修行,要学习皈依的学处,要诵《随念三宝经》,乃至于《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这样子渐次地修学。透过文字般若而转变自心,起观照般若,将来证得实相般若。这个是法本。
第四就是念珠。这个是第四件菩提信物。我们这个念珠,念珠的珠头代表佛宝;这个珠线代表法宝;每一粒珠代表了僧宝。所以我们拿起念珠来就要知道忆念三宝,念念不离三宝,我们就能够达到初信位,是初信位的菩萨。
所以一定要得到皈依体。
十种三宝
皈依三宝有很多种的分法,有广有略,分得比较广一点,有些说是十种,有些乃至于说是更多。
十种是说——
第一是住持三宝。释迦佛已经入涅槃了,我们以木雕,以金属铸造……这些种种所供的佛像是佛宝;我们流通的经书是法宝;剃发染衣是僧宝。这是住持三宝。
第二是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住世的佛陀是佛宝;佛陀所说的法是法宝;随佛修行的诸大阿罗汉弟子们是僧宝。这个是化相三宝。
第三是一体三宝。佛宝里面有法宝、有僧宝,一一都是如是。
第四是自性三宝。六祖大师说:皈依佛,即是皈依我们内在本具的觉性——我们的本觉;皈依法即是皈依正,我们起始觉,修八正道是皈依法;皈依僧是皈依净,我们成就清净心,和合无诤。
第五是因三宝。
第六是果三宝。最终我们在自身成就三宝的品质。
第七是别相三宝。佛宝之中有诸身的不同,我们说智法身、报身、化身和自性身。
法宝之中,
于一大藏中,教理行果分。
法宝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从修证这个角度来说,有信、解、行、证。
依佛教修行,三贤及十圣,
四果四向等,菩萨声闻僧。
这个是别相的僧宝——三贤十圣是菩萨僧,四果四向是声闻僧。
这些是别相三宝。
第八种是大乘三宝。
第九种是小乘三宝。
第十种是密乘三宝。
乃至于还有更广泛的解说,我们念皈依三宝的时候要能够了知。在《菩提道次第》里面就讲到,“趣入圣教最胜之门是修净皈依”。
皈依的修法分为五段。
皈依的因
第一个就是依何因皈依。为什么要皈依?皈依的因是什么?
在《善慧笑声》里面说,
皈依体性之要义:自身生起大怖畏,
知三宝具救护力,由此所生之皈依,
是一切智汝所许。(是佛陀您所同意的)
所以我们说皈依,要考量一下,我们有没有真正得到皈依体呢?乃至于我们学佛很多年了,有没有真实的皈依体呢?如果没有皈依体,那你修行就难以相应,因为基础不够,没有夯实基础。
皈依体有共下士道皈依体、共中士道皈依体和上士道皈依体。
共下士道皈依体和共中士道皈依体都是要有两种心:畏惧心、信心。
共下士道的皈依体要得到,首先是畏惧三恶道之苦。
我们现在哪怕有一小点的火星溅在我们手上都难忍这种痛苦,何况是我们将来堕落到地狱之中那种猛火炽燃?,怎么能够忍受呢?并且我们在地狱之中,那种身体又是非常非常脆弱,那种感觉又非常非常敏感,好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所以那种痛苦更加巨大。
能够了解到三恶道苦,所以生畏惧心,知道唯有三宝能够救护,能够让我们不堕三恶道。这个就有了信心。有了对三恶道的畏惧心和对三宝的信心,就能够得到共下士道皈依体。
接下来不单单是知道三恶道是苦,乃至于六道都是苦,愿出轮回,对于六道轮回生起畏惧心来,也相信皈依三宝,如法修学,能够超出六道轮回。有这样子的信心,得共中士道皈依体。
上士道皈依体是大悲心和信心。不单单是自己在六道里面受苦,心生畏惧,并且悲悯一切如母众生他们在六道里面受苦,所以要帮助他们超出轮回,相信三宝的力量可以做到,而生起至诚恳切的皈依。这样子是上士道的皈依体。
皈依的境
第二是皈依何境。皈依境,我们皈依的对象他应该具有的功德就是实、德、能。三宝之所以堪为皈依之处,主要是因为佛宝的功德。
我们为什么要以三宝作为究竟的唯一的皈依处,作为根本的依怙呢?因为——
佛他本人已经解脱了一切怖畏。
第二佛陀能够善巧了知帮助他人超出一切怖畏的方法,乃至于贪、瞋、痴、慢、疑极重的业重凡夫,佛陀都能够善巧方便让他们迅速成就。
比方说贪欲心极重的难陀,对他的妻子很留恋,佛陀善巧方便令他出家得成就;佛陀度化瞋恨心极重的央掘摩罗指鬘外道,也让他证阿罗汉道;对于愚痴习气极重的周利槃陀伽,佛陀令他扫地,净心地,能够令他也成阿罗汉道;乃至于对于年纪很大了,并且善根很少的长者吉祥生,80岁来出家,佛陀也能够善巧方便度化他,所以知道种种不单单是自己脱离一切怖畏,而且能够知道帮助一切众生,适应他的根器应机说法,让他脱离怖畏的种种方法和善巧方便——“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第三是佛陀的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无有亲疏之分。
有一次,提婆达多因为嫉妒佛,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本事,就吃下很多的药用的油,结果不能消化,很痛苦。
佛陀就去看望他,并且说谛实语,说:“我对你提婆达多和对佛子罗睺罗都是平等地慈爱。如果我这个话是真实的话,你这个病痛马上消除。”
然后佛陀为他摩顶加持,果然提婆达多就豁然而愈。
没有亲疏分别,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处。如果有亲疏,不一定对我们没有那么关爱。现在因为他是无有亲疏,怨亲平等,慈念一切,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究竟的皈依处。
第四个是无论有恩无恩,佛皆饶益。不管有恩还是没有恩,都能够为他说法;不管有没有供养、侍奉种种,都能够平等地饶益。只要众生有缘,有信心。
曾经有一个业障极重,福报很少的人,也是依靠佛陀而得成就。他是一位长者的儿子。长者叫做通晓,他生下一个儿子,就给儿子取名叫做善来。善来福报很少很少,生下来没多久就父母双亡,没有依靠了。而且他的父亲本来留下很多的家产,因为他福报很少的缘故,渐渐地家中的财产也都逐步逐步地耗尽了。耗尽以后就去投靠亲友,但是很奇怪,因为他没有福报的缘故,他投靠到哪个亲友,哪个亲友家里面就倒霉,就发生不幸的事情。最后没办法了,人家都不理他,看到他就讨厌,就把门关起来。他就沦落到做乞丐——讨饭。
讨饭也没有福报,如果是哪一个跟他一起去乞讨的话,保证那一天两个人都得不到食物,所以做乞丐人家也不愿意收他。并且那些乞丐都叫他:“叫什么‘善来’,你应该叫做‘恶来’,看到你就倒霉。”所以大家就改称他作“恶来”。
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朋友,甚至于讨饭都没有人愿意跟他在一起。你看,这样子的厄运连连,完全非常少福报的人,遇到佛陀以后,对佛陀有信心,佛陀庇护他、摄受他、善巧方便接引他,都能够让他得度化。这样子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的对象。
我们讲了皈依的因,皈依的境,我们为什么要皈依,我们皈依的对象又有怎样子的德能,才能够堪为皈依处。
皈依的量
接下来就是皈依的量。皈依的量有很多的教授,主要的是讲佛陀的身、语、意、事业功德。
佛陀的身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个在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里面有概括,对于这个相好的功德,是由什么样子的功德来成就这些相好的都有解说。
经论上说,世间所有的福德,世间这么多芸芸众生,他们所有的福德加起来,乃至于包括独觉、包括转轮圣王、包括有学声闻(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是有学声闻)、包括无学声闻阿罗汉,他们所有所有的福德通通加起来,只能够成就佛陀的一个毛孔,只能够等于佛陀一个毛孔的功德。有些说,乃至于世间所有福德加起来,还不能够成就佛陀一个毛孔,还要乘以十倍,才能够成就佛陀一个毛孔的功德。这个经论的说法有一点点不同。
然后成就所有毛孔福德的一百倍,才能够成就八十种随形好里面的一种随形好;成就所有八十种随形好福德的总量,再乘以一百倍,才能够成就三十二相里面的一种相……你看,佛陀三大阿僧祇劫广度众生,所以成就了无量无边浩瀚的福德。
三十二相里面除掉白毫相、顶髻相、佛语梵音相。除掉三种相之外的二十九种相,二十九种相的总福德加起来再乘以一千倍,才能够成就佛陀的眉间白毫相。成就眉间白毫相福德的十万倍,才能成就佛陀的顶髻相,佛陀头顶的肉髻,成就这个顶髻相。成就佛陀顶髻相的一千兆倍,就是万亿倍,一万亿倍才能够成就佛语梵音声相。这个是佛陀的身功德。
并且身功德里面又能够有语功德和意功德,所以是不可思议的!
佛陀的身相——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一一支分都能够有说法的功能,都能够演说佛法。
佛陀的顶髻和毛孔都有心的功能,有了知众生的状况,有佛意的功能,并且有身随示神变。
无论有多少众生,乃至于百千万亿无量的众生前面,佛陀都能够同时在他们一一众生面前现一个化身来教化。有“语普说神变”——能够随顺每一个有情众生的语言和意愿来演说佛法。不管是中国人用汉语问也好,其他的法国人用法语问也好,英国人用英语问也好,乃至于动物用它们的语言,鸟雀用鸟雀的语言来问也好,蛇用蛇的语言来问也好,种种,种种,一切众生同时用他们的语言,以他们的意愿来向佛请法,佛陀都能够无余了知,并且一开口说法,在每一位众生听起来都是在对自己说的,都能够心开意解,都能够开示悟入,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我们现在就是人间的语言,我们都不能通达,要用翻译。佛陀语功德不可思议,并且《百五十赞》里面称赞佛说法——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
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有智慧的人听佛语以后生欢喜心;中等根基的人听闻佛语能够增长智慧;根基低劣的众生听闻佛法也能够摧破烦恼。所以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意功德主要是智功德和悲功德。
智法身又有二十一组无漏胜智。佛陀的智慧,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里面就有一个归纳,分为二十一组。
第一是三十七菩提分,乃至于十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种种,分为二十一组。我们在湘山寺讲过了《随念三宝经》,有比较详细的解说。
事业功德按照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就用九种譬喻来赞叹佛陀利众的事业——
如帝释鼓云梵天,如日亦如摩尼宝,
如来犹如谷响者,亦如虚空与大地。
这是用九个譬喻来赞叹佛陀的身、语、意都能够任运地无造作地利益一切众生。
第一个是如帝释,这个是比喻佛陀身功德度化众生的事业。
佛陀的身功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见者欢喜,不生厌倦,好像帝释天释提桓因他的身体也是比较相好庄严。他身体的影像不待功用,不需要刻意地就能够映现在吠琉璃地上。这个吠琉璃地是透明的,所以在下界的小天神一看到帝释天身相庄严就生欢喜心,也发愿修持帝释天的那种功德,希望能够成就他那样子的身相。
同样的,佛陀佛身功德更是如此,令一切众生见佛相好,也发愿向佛学习,成就相好庄严。
佛陀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凡夫是造业相、痛苦相、烦恼相、业报相;我们也要能够转变我们的心,然后相由心生,相随心转,能够成就相好庄严。
第二是鼓,是比喻佛语度众生的功德。
天人有一面天鼓,是他们的天福所招感的,这个鼓不需要去敲打它,它自动地就会响。响声都是在说法,警觉天人,让他们不要因为享乐而迷失,而堕落了。这个是他们福德所招感的,不需要有什么造作,不需要去敲打,它能够发出的妙声。
同样的,佛语他也不需要动机和造作,能够普宣佛法,将一切众生都安置于增上生和决定善:增上生是人天福报,决定善是解脱之乐。
第三是云。比喻佛意度众生的功德,好像云中能够降下雨水,让禾苗生长一样。同样的,佛意也能够任运地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善根生长。
第四是梵天。佛陀身度众生的事业、语度众生的事业,好像大梵天王的化身一样。
第五是日。如日,是形容佛意利益众生的事业,好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没有分别心,也没有造作心。
太阳没有起心动念说,我照哪里,不照哪里。同样的,佛陀他的意功德也是不需要起心动念去利益众生,自然任运地能够普利一切众生。为什么?是因为他无量劫能够发菩提心度众生,所以形成一个惯性作用。因为他是任运的、无造作的,所以才能够同时普利一切众生。
如果你要起心去帮助哪一些众生,你帮助了这一些众生,其他众生就不能够同时利益了。佛陀他能够普利。佛陀他已经是正遍知,所以佛身充满于法界,他的法身弥满法界,佛陀的智慧也是弥满法界。
正知、遍知、正遍知,遍知的智慧、全知,没有佛陀所不知的法,能知的智慧与所知的外延完全相等,所以能够任运地去普利一切众生,好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所以我们经常会说佛光普照——佛陀智慧的光明普遍地照耀一切众生。
我们现在能够听闻到《华严经》,听闻以后能够生欢喜,能够心开意解,能够领悟,都是佛光普照,佛陀智慧光明加持的缘故。
第六是如摩尼宝。“如日亦如摩尼宝”,这个是形容佛意秘密如摩尼宝,随求普应。因为无穷无尽,随求普应,所以比喻为摩尼宝。
第七是“如来犹如谷响者”,是形容佛语秘密,犹如谷响。
第八是佛身秘密,犹如虚空。
第九是佛陀的大悲犹如大地。万物生长依于大地,一切众生他的福德都是依于佛陀大悲心的加持。
前面就讲了皈依修法的三个方面。
皈依的利益
第四个方面是皈依的利益有八种——
第一个是入内道佛子数,是正式的佛弟子,不是旁听生。
第二为一切律仪的基础。我们受五戒,乃至于受种种的别别解脱戒,都是以皈依三宝这个时候得皈依体、得戒体,是一切律仪的基础。
第三是速灭业障。
第四是广积福德。“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果皈依的福报、福德,好像物质一样,有形象的话,整个三界都不能容纳。这个是《摄波罗蜜多论》里面所开示的。
第五是人与非人不能为害。
第六是不堕三恶道。
第七是无劳成就现前与究竟诸事。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启白三宝、祈祷三宝,就容易成就。
第八是速疾成佛。
皈依修法的第五项就是皈依的学处,这些我们去学习道次就容易明白,这里就不多说了。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皈依现在的念法则是: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领大众 一切无碍
其差别有二,一是:在过去经典是皈于佛、皈于法、皈于僧,现在是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二为:三皈依第一句经文「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和过去的「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不太相同。原因在于现在一般通用的是《六十华严》,而这本经文是《八十华严》,《六十华严》是较《八十华严》更早的翻译本;《八十华严》是唐朝的译本,《六十华严》是东晋时的译本。
《六十华严》不管翻译好坏与否,毕竟是比较早翻译的,待唐朝翻译《八十华严》时必会取《六十华严》做参考,译得好,会留下来,不好的部分则改,但是在修改的过程,未必改得更好,或难免有些遗漏。
《六十华严》的经本,是由南北朝大文学家谢灵运润笔的,《八十华严》则是由唐朝大文学家王维润笔。两人在文学造诣上各有千秋,不过自古以来,文人有个特色,即前人表达的方式,后来者为避免抄袭,又会换个方式表达,虽易有发明,也会有缺点,假如不是真正的心性发明创造,很可能会变为文字上的雕虫小技。不过在此有两位大师的指导,应该不致于有这些缺点。
现在来看看八十华严的四皈依和现今的三皈依两者的差别为何?
「归于」和「皈依」大不同
第一个「自归于佛」和「自皈依佛」,就文字相上来讲是差不多,在意义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皈依佛的「依」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依是依靠,易有依赖的感觉,像是皈依了佛祖后,我的一切行住坐卧,都有佛祖来做我的靠山,如果死后下了地狱就是佛祖的责任。佛祖说要出生死轮回,不在三界内,皈依了佛祖之后如果还在三界内,也是佛祖要担的责任。
所以现今的皈依三宝已经产生了一种流弊,原本皈依三宝是要依靠三宝,可是现在却变成了依赖三宝。这种依赖会使人失去独立性,所以学佛人现在有个非常严重的毛病,就是在思想上、观念上完全赖着佛法,把自己当做一个包裹,丢给三宝的车子,三宝的车子不管开到哪,自己只是一路的沈睡,当初为何来皈依三宝也忘了,只负责吃斋、念佛,其它的都给三宝负责。如今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存在着,而且大家皆认为这是对的。皈依佛嘛?就是要听佛的,一切都是佛的,所以骂人也说:「哎呀?真是阿弥陀佛呀!」若用其它的字语,别人会说你不是三宝弟子,没涵养。难道用阿弥陀佛教训人,才可显出自己水平高?
这还真是骂人不带脏字。不知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得知,是否会坐立不安?他万万也想不到会沦落至此,变成骂人的字眼。所以学佛人在这点上要有高度的警觉性,皈依佛不是赖着佛。
再说「归于」,归于有趋向的意思,归于佛是要我们趋向于觉悟,归于法是要趋向于真理,归于僧是趋向于和谐、宁静的目标。所以「归于佛」比较合乎佛法的用词,但也仅是比较而已,只是语句的偏差和误解性会比较小而已。从修行、行门的立场上看,「归于」是要我们趋向于觉悟、真理的目标,趋向于和谐宁静圆融的目的。
「皈依」就比较没有这层意义,正确的说,「自皈依佛」的「自皈依」是自己皈依自己,佛是觉悟,即自己皈依于自性觉,依靠自己觉悟的能力。若仍无法体会这样的说法,可退一步做文字上的表达:自皈依佛,皈是回来,依是依靠,依靠着觉悟;再以法义上来说,即是以觉悟做为我们生活、生命的标竿。这标竿就是一种原理、原则,而不再是事相的依赖。
「自皈依法」,是自己皈依自性的真理,也就是自己本身真实存在诸法实相的部分,亦可说是自己回过头来依靠真理,以正法真理做为我们生活的目标,启发我们的自性。
「自皈依僧」,是自己皈依于自性的本来面目,即清静、和谐、圆融的原始状态,也可说是自己回过头来皈依僧宝、皈依清净、皈依和谐圆融的境界,以清净、和谐做为生活上的标竿并启发我们。因为生活上有着太多的杂乱无章,没有标准,即使有标准也不敢肯定,因为都只停留在识物的阶段,希望各位能以此做标竿赶快达到清静、和谐的境界。
跟家人在一起就是「众会聚集」
要如何才能达到目标?以这三个标准来讲,一个初学者,从初发心学佛的阶段来看,应该能够使家庭里达到和谐、圆满、幸福;以自己来说,应会产生无事、安详的心境。假如还有竞争、相互的斗争和盲目的烦恼,这仍是错误的。
心境的转换,自己一定能感受得到,所以学佛以后,自己必定会先产生变化,而且是本质上的变化,然后再使家庭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原本是在外忙碌的人,学佛以后会尽可能留在家里,这是必然的;反之,原本是家里称职的一员,学佛以后经常往外跑,这也就错了。
各位有没有发现,学佛以后特别的忙,早上在那儿打七,下午又是在那儿打七,晚上又到那儿拜忏,已经忽视家的重要,家的幸福感和舒适的设备也没能享受到。原本在家好好的,家里的一切皆充分的运用,现在学佛黑衣一穿,大家都一样,再漂亮的装饰也不要;在外是用纸杯,用完即丢,可能家里有精致的杯组就任其放置,一切都颠倒了,什么都不用了。
这并非说学佛参加活动不好,而是最好也能带家人一起参加,这会更有意义,若家人不能参加,我们也尽少参加,尽可能多待在家里,因为跟家人在一起就是「众会聚集」,即是「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家就是一个法会,如果有两、三人,你如何去转******?如有父母亲、兄弟姊妺、子女等十几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法会。是斗争大会?餐会?牌会?还是茶会?就看你如何去转这个******,如何用心去带,能够这样去做,就可以称为三摩地法。大家一听到三摩地法,便以为是非常深奥的法门,其实三摩地法就是指当下这个情境。
大家常抱怨没有时间,为什么会没时间?都是白日梦做太多、妄想打太多、讲电话时间浪费太多,经常一讲就是一、两个钟头,互相埋怨事事不顺心,彼此诉苦。何不变换一个想法,把通电话当成是一堂功课,既然抱怨来抱怨去都是苦,是否能警觉到这就是苦、集、灭、道的苦,再互相探讨这苦是从何产生的,这便是苦集,能不能把它消除掉就是灭,用什么方法消灭?就是用道,如此四圣谛都转了。
如果这样还觉不够,平常通话时间再念个开经偈、回向文,这样一来,一天的功课我想也就足够了。所以各位要学习如何转换,这就是三摩地法门,并不深奥,只是没人教不会应用,若能常常运用,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转******,都在做功课。若有人来访那更好,先点柱香,来访者便是智首菩萨,自己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如果是去访他人,再把角色互换一下,这就是转******。
我们要懂得把事情问题具体化,不要只是一种牢骚的发泄,要把事情中抽象的、零乱的部分归纳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事实,进而带入法界。生活上常要有警觉性,才不会觉得不知如何去转******,要不然就说学佛很苦。学佛不苦呀!学佛其实是很活泼的,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会觉得非常充实,而且能量一再的补充,不再是抱怨的发泄。否则生活好比汽球消长一般,抱怨一番后很好睡,像灌饱气的汽球,醒来后又是一番的抱怨消气,生活在恶性循环当中,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然而现在开始警觉、觉知了,一个境界来临,便带入转******。当然偶而也会有脱轨的情形,如对方一抱怨,自己也跟着抱怨起来,两人又是一片哀声叹气,但是只要经过几次的训练,以后便能带入正轨,这才是真正的******、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学佛。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与人相处,都可以共转******,这就是三摩地法。以上所讲的就是「自归于佛、自归于法、自归于僧」的意义。
「当愿众生」,就是提高警觉
「当愿众生」,就是提高警觉。现在我们先将佛陀跋陀罗所翻译的和实叉难陀所翻释的做个比较。《六十华严》是说:「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我们所用的这本《八十华严》是:「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从解门上来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是比较偏向于自己去感受真理是什么,因为「自皈依佛」,诉求的重点是在觉悟上,如能「体解大道」,就是如果能感受到真理的存在,就是悟的境界,就能「发无上心」,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意义在此。
至于「绍隆佛种,发无上意」,是较偏向于行门上来说,「自归于佛」是趋向于觉悟。「绍隆佛种」的「绍隆」本身是个动词,即趋向于觉悟,就要提高警觉、绍隆觉悟的种子。「绍隆佛种」有两层意义,对自己来说是点燃生命的火花,绍隆我们自己觉悟的种子;第二层意义则是对大众的,希望佛法的种子能遍撒人间,利益一切众生。
以现在的情形来看,大家较能懂得第二层意义,因为现在佛法很兴盛,大家都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达官贵人闲来便参禅、问佛,富商老板也都认为给员工参禅、念佛藉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从社会上来看很容易流俗。所以各位要知道,如果不能感受佛法的真实意义,而用世间法的角度去看,很容易走偏的。
佛法要众生清静去体会,就是要众生能了生死、出三界,假若没有了生死、出三界的基础,而来谈社会的利用(即对社会有利的运用),便很容易流俗,这样的学佛就像是拜神明一般,只是祈求福禄寿喜,换句话说,不过是工商界老板口中的提高生产力、减少员工的流动性,这只是福禄寿喜的一部分。从个体上来说,求的是福禄寿喜,那是无法求到学佛的真实意义的。
至于福禄寿喜是否真的能得到呢?这还得看你本身有没有福报。如果有福报便能得到,若无福报仍得不到,这些是从粗略的表面来说。所以学佛后,真能从心性上改过,一定可以得的到,因为福报水平上升了,原来没有展现的,可以展现出来,原本没有的,现在也可以获得。假如原有的障碍、挫折是轻微的烦恼,因自己福报的提升,便可以消除;如果所呈现出的范围较严重,即使福报上升也不能完全消弭,但至少可以减轻,这是从修福的立场来谈的。
学佛要修真智慧
再从修觉悟修智慧的立场来讲,就不一样了。修智慧不同于修福,它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只要是修智慧门,于六道轮回中,会出现的任何情况自己都能洞察明了。《六祖坛经》上有一则:六祖惠能知道有人将要杀他,于是晚上事先准备好十两黄金等着,等要杀他的人一出现,惠能不但不躲开,还把头伸过去,不抗拒地被砍了三刀,人头不但没落地,而且说道:「只负汝金,不负汝命!」我只欠你钱,不欠你人命,钱拿去吧!要杀他的人吓坏了,立即要拜他为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修智慧不同于修福,能够清楚明了事情的原委,躲得过一时却躲不过一世,就算真的欠人命,亦当还人命。当修学智慧时,便能放下一切的身心世界,这是佛法和一般世间宗教完全不同的地方。
世间的宗教是教人修福,世间的学术理论是教你如何得知识,各位要知道,这「很多的知识」的背后意义,其实就是很多的包袱。记得多,脑筋的负担就重,但是自己却不知道。脑子的负担是无形无相的,记得愈多,生命的能量就愈展现不出来,只是脑筋变得很会运用。结果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现象,就是容易掩护自己的缺点,即使是在很恐惧的情形下,都能镇定的掩护过去。如此的多识加上脑筋的运用,很容易造成我们所谓的识性发达。
识性的发达会使得生命的能量一再减缩,有如漏了气的气球,或是漏了电的电瓶,电漏光了,只剩下空电瓶,但是空电瓶经过充电后一样可以使用,假使我们自己不再充电,这个躯壳就会任由识性的头脑加以包装,然后一再的分析、解释,说明这个空电瓶的功能是如何如何的好,而且充满了无量的能力;它能使收音机发出音量、能使电视机放出影像、能使灯泡发光,一再的说明,却从来没有看到任何能力展现出来,因为电瓶没有再充电,只是任由那个识性一直运作。
学佛就是要让生命不断地充电,方能发挥作用。想要让灯泡亮,一接上就能发光;收音机一接想选择那一个电台,那一种信息都能播放出来;要「后得智」发挥出来必须将媒介接上,好比灯泡必须接上电线,才能发亮起作用。倘若这辈子不具备这些福报,好比没有收音机、电视机、灯泡,那更无作用可言,如果有这些福报,只要一经接触,就能发挥出作用,若「根本智」不具备,其余也都是假的。
现在在墙上画个灯泡,再画上几道光芒,就是个发光的灯泡,这只是一个假像。画电台、收音机再画出乐曲的线条来,像正在播放音乐一般,但也只是识性的歌,而非生命的乐章。再画一台电视机,并在中央贴上时下影歌星的照片,有影像没错,但不是真正屏幕的影像。我们人用识性所看到的都是好像、相似,这都不是本来面目,都是假的。佛法所要谈的就是这一点。
依着惯性去面对事情,这是真愚痴
真的是什么呢?大家假的都看惯了,自己也蒙蔽其中,好比学佛后总会有个师父,当各位闭起眼时,脑子里便浮出师父的影像,穿着长衫,胸前带着念珠,这就是所敬仰的师父,这影像其实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这意识形态一直绕着不去,一个固定的形态和影歌星的照片有何不同呢?
学佛人到寺庙时,一定马上联想到大雄宝殿、三尊佛,这又是一个固定的形像。若有他人介绍他的师父时,我们也一定会在脑子里想象他的师父大概是什么模样。如此没有智慧,依着长久的惯性去面对任何事情,这是真愚痴。为什么会有那个影像出现,那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我执、法执的作用。如果不用我执、不用法执,生命就会如同电视屏幕般,一幕幕的显现,当自己的六根去接触六尘境界时,也都会是真实的。
各位必定以为现在就是过着真实的生活,是真实的吗?告诉各位,这都是假的,只是一个印象。譬如说,这是一支麦克风,也有人认为应叫做扩音器,但是不管麦克风也好、扩音器也好,这只是人赋予的一个名称。长久下来我们对这影像只是运用过去的印象,而影像本身并不变。所以我们对当下的境界,不只是眼睛看得到,还要耳朵听得到,闻得到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都没有办法,除了眼睛看到,其它都无法起作用,六根完全独立、分散,完全的不相干,这就是无法做到「都摄六根」。
其实六根应是一体的存在脑中,眼、耳、鼻的作用都是在脑中,以一摄六,一及六,这「一」可以是眼根,可以是耳根,在<耳根圆通章>里就说耳根可以连六根,即耳根圆通,意根则都摄六根。<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内也提过,任何一根都可以「都摄六根」。但我们没有办法,因六根分散独立、都垮了,可见我们所用的只是识性,这识性就是活在过去的影子里,无法活在当下。
大家常会规划明天要做什么,下星期要做什么,明年要做什么。即使明天要做的事,也只是昨天的意识形态。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完全建立在过去的意识形态上,永远都活在过去的意识形态里,这意识形态就像是画在墙上的屏幕,始终只有一幕。
「绍隆佛种」就是希望大家活出觉性
你以为自己很聪明,已把未来规划得详尽完美,如此的愚痴,自己却不得而知。像每天播放的连续剧,前后三十几集,结束后也认为自己清楚的了解整个剧情,其实就三十几集来说,你不过看了一集罢了,因为看第一集时,你自己已经开始设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预测结局如何如何。如果结局不合理,一群人便争来争去,导演却乐得他的战略成功。
自以为聪明的人,对于不合理的结局,会说这结局很有玄机、有禅意;另一种人则是一再地认定它的不合理。其实这两种人都一样笨,一样的愚痴,都只是活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三十多集的剧情只等于看一幕,是自己意识形态的那一幕,这就是不觉。
「绍隆佛种」就是希望大家将觉性给活出来,第一要活出自己的觉性,第二个要活出一切众生的觉性;「活」是个动词,促进众生觉性的启发,这才是真学佛,才叫皈依佛、归于佛,故「绍隆佛种」和「体解大道」,一个是偏向解门的定义,一个是偏向于行门的定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