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第七讲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6:32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
色相无有边,普现于世间。
佛身一一毛,光网不思议,
譬如净日轮,普照十方国。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为了白他一切众生都能学习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慧,在生活之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不废佛法而行世法,能够依照佛法以佛法为指导,来做好世间的事业,所以我们要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今天进入到《华严经·净行品》的第七次学习。
昨天下午我们已经讲到了“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愿我们每一位同修都能够速疾地成为如来的法王子!也愿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从法化生”!
接下来我们看下面这个偈颂: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长者就是指社会贤达。如果我们见到社会各界的名流和社会贤达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善巧用心:愿一切众生都能有明断善恶的大智慧,都能够业果如理取舍,有世俗正见,而“不行恶法”,不造罪业!这个是最基本的。
提婆菩萨说,先遮止非福,就是先不造恶,先有世俗正见。中间就通达无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知道这样子修,就是整个的菩提道次第都修了。
我们要能够愿一切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长者,佛教里面,出家人说长老:有耆年长老,法性长老,戒腊、戒德长老。有一些是年纪很大了,我们尊称他为长老;有一些是戒腊很高了,出家时间很长了,我们尊称他为长老;还有一些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他悟人空性智慧,圆融无碍,所以我们也称他为长老,法性长老。
这里面的长者,应该也可以包含长老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指一切的社会贤达,能够帮人主持公道,能够明断事理的人,大家都很尊敬他们,很相信他们的人。
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有业果如理取舍的智慧,能够不造恶,“不行恶法”!
怎么去“不行恶法”?怎么去断贪嗔痴呢?
我们要知道贪嗔痴生起的次第。
月称菩萨说过:
当知惑次第,修持对治法,
方能治烦恼,如医治疾病。
好像医生去帮人治病一样,首先要知道人家有什么病。同样的我们要对治烦恼,首先也要能够知道这个烦恼的次第,施设对治的方便。
在《四百论·明断烦恼方便晶第六》有说: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一般的凡夫每天早上的时候愚痴多一点,偏重一点。一早上起来就开始打妄想,我今天要计划做什么,希求成就什么,然后有一种执著于万事万物实有的心。
三毒烦恼里面痴最重,为什么?贪里面也有痴,嗔里面也有痴。其实就是一种实执,执著于万事万物实有,所以才会去打妄想,去做种种计划,起种种希求。所以早上起来是愚痴增盛。
然后整个白天都是嗔恚比较重,忙忙碌碌地去追逐名与利,劳碌追逐。但是因为福报不够,智慧也不够,所以就会有种种的困扰,种种的不如意,所以很容易起嗔恨心,很容易发脾气,整个人都心浮气躁。
到晚上的时候,贪欲心就会很炽盛,容易起来。
有一些是因为白天已经有所收获了,有些事情办成了,晚上回来一总结,因为他执著于实有的缘故,就更加会起贪欲,希望明天赚得更多,明天更顺利,这是因于物质而起的贪欲。
还有一些是因为放逸,哎呀,今天终于结束了,很放逸,然后就会起男女的贪欲。
所以贪嗔痴在一天之中,我们要了解它什么时候容易起什么烦恼,所以就容易去生起对治的方便,去按照佛法,按照佛陀的教导来对治它,能够“不行恶法”。
我们一早起来的时候要能够发菩提心:愿一切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一早起来就应该这样子发愿:愿我今天度过很有智慧的、很觉醒的一天,不会去起实执,不会去一味地贪求!
白天的时候,我们依《净行品》的开示,见到种种人我们都能够修安忍,都能够如如不动,都能够会相而见性。所以外在的相没有什么圆满不圆满,外在的相虽然有种种缺陷,只要我们内心圆满,一切都是圆满的,因为外在的相是虚幻的。或者我们按照《人菩萨行·安忍晶》来修习安忍。这是白天应该要着重的。
到晚上的时候,应该要修习空性智慧,作宝瓶观,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是暇满难得胜过摩尼宝,观想她是一个宝瓶,想想我这一天往宝瓶里面是装了烦恼的垃圾呢?还是装了福德、智慧与慈悲的种种的功德呢?
如果是装了七圣财,装了种种的功德,我们“修道欢喜,白庆不傲”;如果是有造作种种恶业,要按照四正勤来断恶修善、来忏悔,忏罪积福。这样子就能够做到“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接下来是: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前面一个偈是断恶,这个偈就是“习行众善”。
大臣是执行国家政策的人,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切的执行者。所以“若见大臣”,并不只是说你看到那些大小官员才去念修这个偈颂,当然也是。但是广义来说,一切的执行者,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都可以心里面念这个偈颂。
看到一切做具体事务的:收电费的,收水费的,送牛奶的,送报纸的,送通知的……总之日常生活之中跟我们接触的这些人,他是来执行一些具体事务的。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都能够“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大臣要正念来处理事务,不生邪念,不要贪污腐化。同样的,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不被贪嗔痴三毒所腐化,不被六尘所诱惑,不会贪恋五欲。众生造贪污就是贪恋五欲。
大臣管理人民的时候要能够大公无私。所以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无我利他——
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这样子是“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学到这里,我们第六大类的五十五个偈颂就学习圆满了。
到城乞食时愿
以下就是第七大类,到城乞食时善巧发愿,有二十二个偈颂。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城郭,以前的城市,为了保护安全,冷兵器时代,就会造很高的城墙,有外墙,有内墙,乃至于在里面还有王城。
广义地来说,其实我们现在来修这个偈颂,是看到一切围墙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修。乃至于我们看到高速公路和马路两边防护栏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善巧用心,因为这些栏杆也是保护安全的。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持好佛戒,佛戒如城郭,能够防范贪嗔痴三毒的攻击,能够防止内心去起分别,执著,能够防止犯罪!
所以我们守护佛戒,就是如见城郭一样,应该愿一切众生心无所屈,不为烦恼妄念所动!
能够持戒清净就“心无所屈”,心里面没有恐惧,没有惊慌,信心、道心都能够无能胜,都能够增上。
心里面如果有所屈就会懈怠。懈怠之相有很多种:
第一个是虽然生起了无常心,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但是跟家人,跟朋友谈天说地的时候,就会随他们的分别念而懈怠,耽误修法。所以这个时候要提起正念来,念修此偈,“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得坚固身”就是证人空性智慧,成就金刚不坏身,悟人不生不灭的法身。这个是不可坏的坚固身,“得坚固身”。法性身、空慧身是坚固身。
第二个是虽然领悟到经论智慧,并且对三宝也有恭敬心,有信心,但是整天都是忙忙碌碌去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不能够脚踏实地修持。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要念修此偈,猛醒回头,放弃去经营那些琐碎的事情。
苏东坡有一首词里面说,“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凡夫众生很难做到。
白居易诗上说: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所争的那些名利就好像争夺蜗牛角上的那一点点空间一样,微不足道。我们的身体又很脆弱,石火光中寄此身,好像电光石火一样,一刹那就灭了。为什么还要把宝贵的人身去浪费呢?本来这么难得的一个解脱的机会,而且一刹那就可能会失去,我们为什么还会不去修持,不去求解脱呢?这样子是很愚痴,不开口笑是痴人。
第三个是虽然已经了知到今生的琐碎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都是烦恼之因,但是因为亲情牵扯的缘故,不能够舍弃今生令世。
在这个时候就要修持轻现世、重解脱,要修持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虽然事上我们能够去做好它,并且就在做事里面修行。关键是我们的心不要执著在外境上。所以要能够不可得为世间意。所以不是说事相上放下,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我们的心不分别、不执著,心放下。
第四个是虽然具有甚深的法要传承,法本也有,万事具备,他心里面也很想修、很羡慕修法,但是不能够实修。要念修此偈,提起正念来。
第五个是虽然广闻博学,但是不能够利益自他,不能够付诸于实践。所以要念修此偈,起实修,成为一切众生依靠的城郭。
第六个是虽然懂得诸法实相,“虽懂实相见解平庸死”,虽然他有很殊胜的见地,诸法实相呢,他都通过推理,通过学修已经理解了,有了解悟了;但是不能够依见起修。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要念修此偈,来实证不生不灭的坚固身。
“得坚固身”是成就空性智慧,“心无所屈”是能够不懈怠、勇猛精进。城郭能够保护城里面的众生不受伤害。同样的,我们要守持佛戒,保护我们的法身慧命不受伤害,保护我们的正知正念不受染污。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看到首都的时候要修此偈。
城郭是外城,王都是内城,好像紫禁城,是皇帝所居住的地方——内城。
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荟萃之地,是最繁荣、最发达的地方,是全国的中心。所以我们如果引申开来,一切的中心都是王都,都是“若见王都”,都可以修这个偈子。
我们每一个人家里面有一个中心是客厅。我们全家人都会聚集在客厅里面讨论、谈话、交流,所以我们进入客厅的时候要念这个偈子,“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聚集六度四摄的功德善法,心里面恒生喜悦和法喜之乐!
对佛弟子来说,佛堂是他的中心,所以我们进到自己的佛堂拜佛的时候,要这样子地来善巧用心。对于生意人来说,公司是他的中心,到公司的时候也应该要念修——“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不单单是成就世间事业和集聚世间的财富,而且要积累七圣财的功德。世间财富是生灭法,积累再多也是一场空。七圣财、功德财是出世间善法,能够恒随我们,能够让我们走向解脱。
“功德共聚”,首都是聚集全国的人才和物质精华之地,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聚集福德智慧的功德,心恒时与功德法相应就可以成就永恒的解脱之乐!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林薮,小森林,小片的树林;也可以指我们修行人的阿兰若处,离开人群的寂静处,便于我们清修。
我们看到树林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成就,都能够证解脱,为诸天及人赞叹崇仰!
我们一直说依止静处,但是我们首先一定要懂得实修的窍诀。如果你没有懂得实修窍诀,没有树立正知正见,没有懂得佛法,你就去一味地住于寂静处,那只是虚耗光阴,毫无意义。
无垢光尊者就说过,“没有懂得佛法就妄想闭关,妄想住山,是恶劣法器。”就列举了恶劣法器的几种形象,我们比较一下,看我们是哪种根器?
第一个是虽然长久修行,但是没有调伏自心,纵然居住于静处,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好像树林中的野兽一样,虽然长年累月地没有离开过树林,寸步不离都在深山之中,但是仍然它的心性还是很暴恶的。就比喻如果我们心相续没有调伏,也没有懂得调伏心相续的实修的窍诀,一味地就觉得这个世间太吵闹了,我要去找一个地方静修。这样子的人是虚耗光阴,毫无意义。
第二个是虽然表面上通达经论,但是不能降伏烦恼,令贪、嗔、痴、慢、疑五毒滋长,也是毫无意义。
好像鹦鹉一样,虽然会说人话,会模仿人的语言,但是毫无意义。
如果只是表面通经论,不能够用之于实修就是被经所转,口念心不行,虽然学了很多经论都毫无意义,甚至于学得多了以后,他还增长慢心。所以麦彭仁波切就说过,“言不为主修为主,不修仅说如鹦鹉。”
第三个是虽然出家依止了师长,依止了具德的上师,但是不知道求法,虚度光阴,只是每一天都迷迷糊糊做一些琐碎事情去度日,不懂得修心窍诀。
就好像一个人到了大河边,仍然还会渴死一样的,已经有很多修心窍诀可以求,不懂得求法,并且也没有兴趣,只是懒散懈怠度日:这样子是恶劣法器。这个大江、大河、大海里面的水再多对他也没有任何意义。
第四个是虽然求到了修心的窍诀,但是不能够用之于实修调心——携带无义如药方。
好像我们做功课一样,每天拿起经本来念一念。然后就想着一定会有一个什么功德从天而降,没有用来修心,只会打这些妄想。那些只是种一个解脱的远因。所以一定要明白,一定要实践。
第五个是虽然获得了修行的暖相,但是没有进一步地证悟深层的心性本体,修行无义如同人外道。
他有一些传承,也有一些实修窍诀,也有做了一些实修,去观修气脉明点,并且还获得了一些证量,好像空中能够飞翔,人火能够不烧,人水能够不溺,这些种种的神通,人地能够无障碍。但是要知道这些神通不是解脱的正因,所以不要一味地求这些生圆次第,而应该是先修好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慧,唯有智慧才能够让我们得解脱。
第六个是虽然修苦行,身体也勉强安住不动,但是内心没有真实地生起小离心、菩提心的功德,这种苦行和修静坐都是毫无意义。
好像旱獭一样,草原上有一种旱獭,冬天的时候它会挖一个洞,在洞里面三个月不动,如如不动;冬天来的时候青蛙也会找一个地方去冬眠,也会不动。
你打坐能够像青蛙一样三个月不动吗?能够像旱獭一样三个月不动吗?就算是能够,如果你的心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也是毫无意义,因为不是解脱的正因。
所以我们要知道见到树林的时候要精进修行,要能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解脱,得到为天人之所尊敬,之所叹仰,但是也要先知道实修的窍诀,要闻思修行。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到村落里面去托钵乞食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发愿。
广义来说,里,是里廛,是村落,现在城市里面应该说就是一个小区。我们每当进入到一个小区的时候,我们要善巧用心:愿众生都能够人一真法界,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的障碍!
乞食——佛陀制定出家人的乞食法,是最多可以连续托钵七家。
拿着锡杖,振锡杖,如果这一家有人供养就好;如果没有再走第二家,乃至于第七家;如果到第七家都没有,就不能够继续去托钵了,应该要马上返回来,那就说明自己今天这个福报不够。心里面应该没有障碍之相,所以要人一真法界,“心无障碍”。
我们心里面有障碍是什么相呢?心里面有障碍就会有种种的贪嗔痴。
第一个是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就会在寂静处呆不住——前面说我在寂静处去学习,去看书几个月。但是他后面就开始打妄想了,老是在做计划了,没有断掉对世间的贪执,几个月以后就会妄念纷飞。
第二个是未通宗法自心为法缚。执著于自己这个宗派,不知道一切法门都是工具,他就会对其他的宗派有一个贬低的心,很容易就造谤法的业:这样子是心有障碍。
第三个是未生禅定垫上坐不住,坐垫上面坐不住。
第四个是没有善妙的对治窍诀,所以不能够战胜散乱。都是心有障碍。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前面是“人里乞食”,愿众生“人深法界”。比丘托钵到了人家门口的时候要这样发愿。
引申来说就是我们探亲访友的时候,或者是办事的时候,踏进门之前要善巧发愿:愿一切众生人于“佛法之门”!
“佛法之门”,首先是什么门?皈依,其次是发菩提心,再次是灌顶。
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皈依三宝,人佛教之门!愿一切众生都能发菩提心,人大乘佛法之门.!愿一切众生都能受灌顶之法,人大乘密宗之门,乐空双运,乐上生空空愈广,证人更广大的空性智慧,光明和幻身双运,人金刚喻定圆满成佛!都是人一切“佛法之门”。
[入其家己,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到了人家家里面去接受供养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进入佛乘!直接成佛的法,是我们心里面所喜乐的,不会停滞于化城,不会去单求自利,不会去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之果,而是普愿众生同发无上菩提心,求成佛道,最后连成佛也不执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样子是“得人佛乘,三世平等。”
“三世平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现未三心不可得,这样子是“三世平等”。
我们最初的发心,中间的广修六度,最后的自性彻底开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都是不要起实执,而是能够以如幻的智慧来起如幻的修行,并且证人空性智慧:这样子是“得人佛乘,三世平等。”
在这个意义上面也说,初发心即成正觉,这个是华严的教义;修德有功,性德方显,都是“三世平等”。最初发心是依于我们的真如妙心而起;中间的修六度万行,也是依我们的真如妙心而修;最后圆满成佛,也是彻底显发我们的真如妙心。所以说也是“三世平等”。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要去托钵的话,我们总会遇到两种人,一个是愿意布施,愿意供养的人;还有一种是不愿意的。
遇到那些不愿意供养布施的人,不舍的人,要当愿众生不舍离殊胜的解脱功德之法!
心里面不要起反感,说:“哎呀,这个人这么小气,业障重,没福报,不懂得供养福田!”这样子就是你自己有分别心,有执著心了,你的心不清净了。既然他是不舍世间的食物,你就要同时祝愿他和一切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这样子是善巧用心。
“胜功德法”,不是人天福报,而是解脱,而是超出三界之法。究竟处是指圆满成佛之法。
要成就“胜功德法”,也需要掌握学修的窍诀:
一个是,为利众生坚持菩提心。五大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和六大明点菩提心。尤其是现在来说,我们对于世俗菩提心一定要坚持,要起实修。
第二是,为积二资安住波罗蜜。要安住于六度而修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第三是,为修智慧精通诸法语。为了成就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我们要精通如来的三藏十二部,要知道一切佛法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必需。
第四是,为修禅定居于寂静处。
第五是,为舍诸行行持头陀行。为舍弃世间无义的诸行,要行持十二头陀行。
第六是,为成胜果恒时敬上师。为成就最殊胜的果位,要恒时恭敬上师。
这样子能够成就“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遇到那些能布施,能供养的人,也愿供养的人和一切众生都能够不单单是舍食物,而且要舍离内心的贪嗔痴!这样子就能够永不历三恶道苦。
《中观四百论》上面说:
只顾未来利,不顾生命尽,
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
只是顾今生今世未来的那些名与利,而不会顾及到生命将要灭尽,不会恐惧失去宝贵的解脱机会;只会去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来换取世间的名与利,好像卖掉自己的身体去换将来的名利一样,实在是愚痴,好像拿摩尼宝去换糖果一样,实在是没有智慧。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看到空钵,托钵七家都没有供养,这时候要这样子地善巧用心。引申就是看到一切空的器皿的时候,我们看到水杯,看到碗是空的,都可以这样子地发愿:愿众生“空无烦恼”,“其心清净”!
成就清净心——如镜映物,事来则应,事去则无,不起执著、分别,如“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不会去留恋,有事就不怕事,无事不找事,不起贪嗔痴。
所以未得供养的时候,空钵而归的时候要不起嗔心。引申起来说就是我们事业不顺利的时候,小人很多,办事失败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自身不要起烦恼,做事不顺要起嗔恨心,会有过患。经典上面说过一个公案:
过去的古佛燃灯佛时候,当时有两位修外道的梵志——一位叫做贤慧,一位叫做爱法,是两兄弟。他们同时就皈依了燃灯佛。
贤慧梵志对于燃灯佛有极大的信心,他就很恭敬地跪拜在地上,将头发散开铺在地上,请佛踩着他的头发走过去。
佛陀当时就为他授记说:“你将来过九十一个大劫将要成佛,德号是号为释迦牟尼。”
他另外那个兄弟爱法梵志,在那个时候他就生起了嗔恨心来,就以恶语骂燃灯佛,说佛不应该踩在贤慧的头发上。以此嗔恚恶口的因,爱法就堕落于旁生道之中受九十一个大劫之苦。
后来因地的贤慧已经成佛了,成为了释迦牟尼佛,爱法梵志仍然还在旁生道之中,转生为一条非常巨大的大鲸鱼在深海之中。
有一次有一群商人就人海采宝,其中有一个商人眼睛就很尖,他就说:“你们看,哎呀,海的前方有一座高山,那个山里面好奇怪,有两个太阳!”
他们很高兴,以为可以到高山里面去采宝了;但是后来等到海船靠近的时候才发现糟糕了,为什么?
那不是高山,也不是什么两个太阳,而是一条很巨大的鲸鱼,两个太阳是它的两个眼睛。
然后鲸鱼也发现了大船,它就马上吸海水,想让这个船顺着海水流到它口里面去。
正在非常危急的时候,商人之中有人是皈依佛陀的,马上就大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鲸鱼一听到,马上就想起九十一个大劫之前与释迦牟尼佛同为兄弟,但是因为起了一念嗔恨心的缘故,一直在堕落。所以它就回忆起九十一个大劫的痛苦的经历,就知道了一念嗔心起的过患,所以就绝食而死。
因为它对于过去的恶业有忏悔心,对于释迦牟尼佛有信心,所以以此功德就转生为人。后来长大以后,就值遇到本师释迦佛,在佛陀晚年的时候,能够在佛陀座下出家,能够成就阿罗汉道。
我们做事不顺利的时候,要能够愿一切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要忆念起爱法梵志这个公案。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如果很顺利的时候,我们去托钵乞食,看到钵中盛满了食物,有人供养恭敬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子地来观修:要愿众生成满一切善法,不单单是滋养色身,还要长养法身!
也引申为我们用餐的时候,在盛饭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不单单是物质享受非常丰盛,能够滋养色身,而且具足修习圆满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等等一切的善法来长养法身慧命!
我们做事情事业很顺利的时候,不单单是愿我们能够成就世间事业,而且愿我们在修行道上也能够非常顺利,“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得到人家恭敬的时候,要希望他走向觉悟,要祝愿他早日开悟,早日成就!这个是最好的回向。愿一切众生“恭敬修行”,并且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佛法在恭敬中求,为什么?至诚恭敬了,我们就与真心本体相应。
如何正确引导有情修持、修行,“恭敬修行,一切佛法”来出离轮回呢?
《中观四百论·净治弟子品第八》上面,圣天菩萨开示我们:
先遮止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在引导有情修习正法出离轮回方面,佛陀他有种种的极为善巧的菩提道次第。
对于初人佛门者,是先跟他说有,你先跟他说空,他容易有一个断灭空。;先跟他说有——先跟他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样子他很有欢喜心,然后他不会去造恶业了,他会努力去为善。所以要先遮止这些非福德善行的恶业。
先开示他作恶一定会堕三恶道,修善法能够生人天,给他说因果法门,让他们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下士道的法器。
中间就宣说人无我,为他们抉择五蕴非我等等法门,“照见五蕴皆空”,能够断人我的偏执,能够成就人无我,能够破实执,能够证得偏空涅槃:这样子是成就中士的法器。
“后遮一切见”,断法我执,成就法无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法,我们要知道,一直强调法只是工具,只是让我们更好地在生活之中能够很圆融,很善巧,具足慈悲与智慧,这样子教导我们的一种工具,一种教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生活中间去实修。
马祖道一禅师说,“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取善舍恶,观空人定,即属造作。”开示我们:如果你要取善舍恶,都是说明有造作法,都是有为法。因为你执著于它实有。
当然,我们最初肯定要能够先身心调柔,要身心清净。更接着我们连法也不执著。如果你要去观空人定,也是造作法,有为法,都是不究竟之法。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这个就是一针见血了。我们所见的一切外在的境界,对于开悟的人来说都是见到我们的真如妙心。
“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则迷自本心,悟则悟白本性。”如果我们随顺我们不生不灭的理体就是悟;随顺我们贪嗔痴的情念就是迷。
所以我们得到人家恭敬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先不造恶,修行善法;“中间遣除我”,能够成就人无我;“后遮一切见”,断法我执,乃至于成就一切种智!
这样子地来按菩提道次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遇到不恭敬的人的时候,心里面想:不恭敬我没关系,希望你不要去做坏事。这个是凡夫最初的修心,应该要这样子修。
更进一步,应该是遍缘法界,称性起修,愿一切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并且我们自己反观白心,我们自己对一切众生都要能够保持恭敬心,不管他的外相是怎样子的,善也好,恶也好,都要能够恒持恭敬心。
因为要知道:
第一个是因为一切众生他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
第二个是一切众生都曾经在过去生之中做过我的父母,对我有极大的恩德。“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于我有极重恩德。
我们要知道“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要孝顺一切众生,帮助他们走向解脱。
第三个是各类众生之中都有菩萨的化现,所以你要以凡夫的分别执著,可能就造了极重的恶业。
我们昨天说过,菩萨为了帮助度化那个国家的那些狗,他会示现做一条狗。经论里面有很多,说菩萨示现为蝴蝶,示现为水牛,示现为老虎,示现为猪,示现为种种,都是为了看到那些畜生道的众生机缘成熟了,得度的因缘成熟了,所以就会示现去接引它们。
西安大雁塔是模仿印度的大雁塔来建的,印度大雁塔也就是因为纪念一位示现为大雁的菩萨而造的。
所以菩萨以神通观察众生得度因缘成熟以后,就会毫不犹豫地示现下劣形象来度化恶道的众生。奸像麦彭仁波切就说过,“我死以后不会去转世做活佛,而是转为飞禽野兽。”
以这个饶益众生,以菩萨的大智慧,他知道哪种方式是最能够利益广大众生的,所以自心已经得到自在神通的菩萨,他不一定是安住在净土之中,也不一定是恒时显现庄严的菩萨相,而是随顺因缘。
譬如说:曾经有一位国王,他喜欢微服私访去出游,有一个因缘就与一个贫女相好了,这个贫女就生下一个菩萨转世的男孩。
男孩子长大一点以后,邻居的那些小孩都看不起他,歧视他,都骂他是一个野种,连父亲是谁都不知道。
小孩子回去就问他的母亲,他母亲就告诉他:“你的父亲是国王。”
小孩子就问:“为什么您不带我去见国王呢?您也会有一个依靠,我也能够得到教育。”其实这个因为他是菩萨示现,他是为了度化这个国家的人来善巧示现而已。
然后母亲就说:“我是一个很低贱的贫女,如果我去的话,国王他可能会翻脸不认人,反而会伤害我们。”
小孩子一直缠着,一定要去。这个母亲因为爱小孩的缘故,就没办法,带他去了。去到的时候,国王正坐在大众之中处理事情,很多人围绕着,贫女远远地就用手势告诉国王,这个是你的孩子。
久了国王就看见了,看到远处有一个女子面熟,用手势就告诉他那是他的小孩子,他心里面就明白,但是他不愿意,不好意思承认,他就转过身去,把脸扭到一边去,对那边说话去了。
小孩就马上拉着他母亲,也跟着国王转,也转到那一面去了。然后在那一面,贫女又是用手势告诉国王。国王还是不理她,又转一面。
这时候小孩子就跟母亲说,要母亲说出这个真相。贫女虽然不愿意,但是她为了小孩子的缘故,她也不顾一切,就壮起胆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了。
国王果然就很生气,命令这些侍卫把贫女抓起来,这个时候男孩子突然就飞到虚空之中,然后显现种种的神变,跏趺而坐……现种种神通变化。
男孩子在虚空之中再问国王说:“怎么样?我是不是你的孩子啊?”
国王就慌忙从宝座上站起来合掌祈祷说:“您是连帝释天都会恭敬的圣者,何况是我呢?”
这样国王就接受了王子的教化,王子以佛法调伏全国的人都归于正道。
在很多的经之中都有种种的菩萨示现的公案。所以在一切人之中可能都有菩萨的示现,你不要看他好像很苦恼,或者怎么样子,不是的。
那诺巴尊者也是如此。那诺巴尊者本来学习佛法已经学得很通了,已经是印度很著名的班智达,但是他在实证上面没有跟上来。
有一次,他正在看经论的时候,就有一个又丑又老的女人走过来,就问他说:“这个经你看得懂吗?”
那诺巴就抬头一看,欵,很奇怪!他就说:“我看得懂啊!”心里面还有一点看不起对方。
然后女人就哈哈大笑,好像很嘲笑他的样子,然后再问他:“你真的懂得这个经里面的修法吗?”
那诺巴说:“我懂得。”
女人马上就痛哭流涕,并且说:“你骗人。”
然后那诺巴这个心就很受震撼,他就知道确实这个经中的深意他没有彻底通达,没有真正地了知佛密意。然后就舍弃班智达之位,去到处求法,以十二种苦行求见谛诺巴尊者。我们现在所流传下来的那诺六法修证次第就是从谛诺巴尊者这边求得的。
那个外相以世间的凡夫来看是很丑陋,又年纪很老的这个女人,其实是空行的化现来教化、来点醒那诺巴的。所以要有平等心。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看到有惭愧、知廉耻的人的时候,看到这些善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具惭耻行”,都能够有惭愧心、羞耻心来起精进修行!
“藏护诸根”,就是要守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要守护,让它们不放逸、不懈怠,是“藏护诸根”。
净土宗的祖师省庵实贤法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有开示,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修惭耻心,有惭耻心,“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
我的真如妙心与释迦如来是一样的,无二无别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他无量劫就早已经成佛了,我现在还是迷昧颠倒做凡夫呢?释迦如来他为了度化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已经化身八千次,“累吾化身八千返,为汝说法四九年”,八千次在我们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来度化、来教化我们,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迷惑颠倒,尚做凡夫呢?要有惭耻心,要有惭愧心,要有羞耻心。
“又佛世尊则具备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
非常可耻,觉得很有羞耻心,为什么?你看释迦牟尼佛他心地本具的智慧、神通、三昧、辩才通通开发出来了,所以万德庄严;我们外相是烦恼相、业障相、生死缠缚相,虽然心性本体是一,但是相天壤之别,用呢?一个是迷,一个是悟。所以我们现在要起惭愧心、羞耻心,精进修持,“藏护诸根”。
“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
就是说我们本有的真如妙心好像无价的摩尼宝珠一样没在淤泥里面。因为外相有淤泥的缘故,摩尼宝珠的光明显发不出来;但是内在呢,内在的珠子会受损害吗?不会。
我们因为没在淤泥的缘故,她的光明显发不出来的缘故,我们视同瓦砾,丢掉她好像瓦片一样,不加爱重。
什么是丢掉我们本具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心向外去攀缘,向外去求。不知足,不满足,智慧也不够,福报也不够,什么都是不够,所以才需要不断地向外去求。因为本具的摩尼宝的心性智慧,这种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显发不出来。
所以要以无量的善法来对治烦恼,好像一个摩尼宝珠被濯,清洗。清洗以后悬在高幢就能够洞达光明,映蔽一切。
“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不会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教化,不会辜负自己本具的灵性,本具的真如妙心。
这个是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里面的第七种因缘——不负己灵。
能够这样子地具惭耻,有惭愧心,有羞耻心,起精进行,“藏护诸根”,守护六根,不放逸,不懈怠。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看到那些无惭无愧,恬不知耻的,狂妄嚣张的那些恶人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舍离傲慢心,舍离我执,知惭识愧,“住大慈道”!
因为没有惭耻的人他所做的事情会伤害众生,他很狂妄,很嚣张,会伤害众生。所以现在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舍离无惭”,就能够给众生带来快乐,“住大慈道”,慈能与乐!
菩萨对于那些无惭耻而造恶业的人是倍加悲悯,不会舍弃。《中观四百论·明菩萨行品第五》,上面说了一个比方:
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
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比方是一个慈悲的母亲对于有病苦的儿女是特别地疼爱,如果没有生病,她还不会特别关注。菩萨特别悲悯那些烦恼炽盛、经常造恶业的有情,菩萨会特别地加持护念他们,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他们走向觉悟。
以前有一位母亲,她生育了六个儿女,前面五个都品行良好,都有谋生的技能,都比较美满。但是最小的儿子就品行很恶劣,经常到外面去造非法的恶业,去闯祸。母亲对前面五个孩子还不是特别关注,对最小这个儿子却是特别地关心他和担忧他,非常害怕他会受到国王的惩治而遭到杀害,所以非常担忧关注他。
这其实是一个比方。同样的道理,三界之中,那些有智慧的、烦恼轻微的有情,菩萨对他们稍微加以引导,他们就能够自主地走向解脱的正道;但是那些愚痴无知、烦恼炽盛的有情呢?如果不对他们特别地悲悯护念,他们是极难摆脱堕落恶趣的悲惨命运。
因为他自己恶业太炽盛,烦恼太炽盛,业障太重了,所以如果不是特别地去悲悯他们,护念他们,他们要脱离三恶道,脱离悲惨命运是很困难的。
所以月称菩萨说:
一切大悲尊,视众虽平等,
尤于愚劣者,却更生悲悯。
我们看到月称菩萨这个开示,应该很惭愧!“尤于愚劣者,却更生悲悯。”我们是诸佛特别悲悯的顽劣的儿女,乃至于学佛多年还是法不人心,还是散乱懈怠,而且毫不惭愧,劳斯菩萨久远劫来常垂加护。所以我们要能够猛醒回头,要能够看破放下,要能够与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相应,看一切法都是我的真心。
这样子就是真正地按照文殊菩萨的教导在修行,能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前面是文殊师利菩萨开示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的时候要善巧用心,我们遇到各种相貌、各种打扮、各种职业、各种嗜好、各种性格、各种心愿,种种的、形形色色、干差万别的有情众生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善巧用心。接下来就是告诉我们托钵乞食的时候遇到的各种状况,我们要能够善巧用心。
从“若得美食”这个偈开始,一直到“若说法时”,总共是八个偈子,都是指我们受用种种食物的时候要善巧发愿。
得到美味的食品供养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满足其愿”!我们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心想事成,都能够知足常乐,都能够由世间的快乐上升到解脱的法乐,满足其正法心愿。
“心无羡欲”,羡:羡慕。怎样子透过吃饭来做到心中没有对立,没有分别,没有羡慕呢?这个文殊菩萨开示我们怎么吃饭。
“心无羡欲”,第一个我们要知道美食和不美食是相对法。如果我们要执著于这个是好吃的,那个不好吃,我们在哪里?在娑婆世界。为什么?有对立。如果我们修证到了“心无羡欲”,那是统一的,就是当下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圆融无碍的,是与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相应的。我们祝愿任何的有情众生吃任何食物的时候,都感到同样好吃,获得满足,心无羡欲。好像佛陀一样,佛陀三十二相里面,他有一相是任何食物到了佛的口中都能够转变成为无上的醍醐美味、醍醐妙味。
第二个我们要知道饮食美味与否其实只是个人的感受。比方说有些人喜欢吃榴莲,他就感觉榴莲很香;有些人不喜欢吃榴莲,就认为是不美食,好臭,闻都不想闻。但是其实都只是他们个人的感受而已,与榴莲的本身无关。其实凡夫众生做任何事情都是随着习气产生对立、分别,而流转世间,不知道回光返照。
比方说饮食的时候,有能吃的我,有被吃的食物,就有主观和客观的对立,有了心与境的对立就起分别,就心随境转了,接下来就分别这个食物是喜欢吃的,还是不喜欢吃的。所以我们要能够“心无羡欲”,就转变为圆融统一的境界,心能转境就心境和合,心境合一。
但是心境和合还不究竟,因为你有一个心来转境,就表示心和境还是有对立。所以进一步是心与境都交融,能所双亡,感觉不出它们的存在。所以由吃饭的有为法而巧人无为法,巧人诸法法性才是圆融统一的境界,才是“心无羡欲”。
有些人他就起怀疑了,说:“既然五分别,怎么知道到底是好吃还是不好吃,到底是美食还是不美食?”
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够知道是美食,就是有分别。既然是有分别,为什么还要说无分别呢?还要说不分别呢?
如果说你这个食物好吃不好吃都不知道,你就跟木头一样,跟石头一样。
或者还有一些人他就偏到一边去了,就说:“既然要心不贪著,所以随便吃一点就好了。”对于食物的这个判断真的就麻木不仁了。
这样子修对吗?其实是错误的。这些知见都是凡夫的知见,我们要提升。吃饭的时候怎么去修呢?“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首先,我们的舌根接触味尘,是舌根的根性对现前的味尘直接地接收,由触而生受。我们十二因缘法,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这样子触而生受。好吃与不好吃,好吃是乐受,不好吃是苦受,能够敏锐地来判断,这个是正常的。六根的根性,只要是你没有去加上第六意识,把第六意识里面的五俱意识没有跟上去,我们只是简单地一个根与尘相接产生受,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你应该更进一步要回光返照就对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敏锐地判断,修行人他应该判断这个食物是美食还是不美食,他是很敏锐的,不是麻木不仁的。所以修行是为了恢复我们生命自然纯真的本性,不是扭曲的、麻木不仁的。
其次接下来第二步,圣与凡的差别就很大了,转变就在这个地方。
凡夫他因为受,这个是乐受,那个是苦受,因为受他就生爱,对于好吃与不好吃的受,他进一步就产生喜欢与不喜欢的主观的意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好吃不好吃,喜欢不喜欢,这个是两回事。
你喜欢不喜欢,就已经主观意识参进来了,就有爱憎,就有取舍。对于喜欢的多吃一点,所以就由受而生爱,由爱而生取。取,多取一点,多吃一点,取舍心是轮回心啊!就在这个里面,就在吃饭的时候你就种下了轮回的因。这个是执著于实有的凡夫心,所以六道轮回在目前,继续轮回受苦的业因你就种下来了。
修行人他吃饭的时候怎么样?他是能够回光返照,能够返观我能够尝味道的这个六根根性是什么。舌根接触味尘,产生好吃与不好吃的乐受与苦受,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受不会去生爱,也就到此为止。要回过来,保持智慧的觉照,不会跟着去起,“哎呀,这个喜欢,那个不喜欢,这个多吃一点,那个少吃一点。”不会起尘劳之心,不会妄分取舍。无者无二相,没有取舍之相,无诸尘劳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白色,因心故色。”达摩祖师曾经开示我们。
“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我们遇到色法,去判断它,这个判断力从哪里来?这个都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的无位真人,都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但是凡夫他跟着就会人流,跟着就会顺生死之流,就会由受而起爱,由爱而生取,所以就流转生死了。
修行人已经有受了,他之后马上提起智慧觉照来,来判断,来返观——我能够起乐受、起苦受的本体是什么?我能够知道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它是什么在起作用呢?它的本体是什么?
这时候就是人流亡所,对于外境的食品不执著了,亡所了。
更进一步怎么观修?就想着,我的舌根在吃食物的时候有了知的功能,我不吃的时候,这个了知的功能存不存在呢?照样存在。六根根性是不生不灭的。好像我现在在说话,你听到声尘,听不到任何声音的时候,这个能闻的闻性在吗?照样存在。对此《首楞严经》里面有很详尽的解说。
所以我们眼睛要在明暗里面做得了主,耳根要在动静的声尘里面做得了主,舌根也要在味尘里面做得了主。
我们要知道,不管你在吃,还是没有吃,根性是照样存在的,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你就怎么样?无不从此法界流,能够判断的这个作用是从一真法界流出来的。无不还归此法界,你现在人流亡所,对外境的判断,外在的相就了然不生,就归到真心本体上来,就无不还归此法界了。
所以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凡所尝味,都是见心,外在显现的一切境界都是真如自性的妙用,就是无不从此法界流。所以这个是心能转境。更进一步能所双亡,能所俱泯,达到圆融统一的境界,就是无不还归此法界,就是就路还家。
所以禅师说:什么是禅?饥来吃饭困来眠,都是禅机。
有些人说:吃饭谁不会呀?普通人都会。
禅师就说:凡夫吃饭的时候是不会吃,吃饭的时候都有千般计较,万种分别,都是习气。分别它好吃不好吃,喜欢不喜欢,多吃一点,少吃一点。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想着其他的事情,想着过去的事情,还想着未来的事情。“哎呀,这个好吃,我下次再来吃。”或者“这个不好吃,我下次要到哪里去吃。”都是在想未来。心从来没有能够在当下,而是不缘过去就缘未来,总在妄想之中,尘劳就起来了,颠倒梦想就起来了,所以都是习气的奴隶,习气造就了我们。后来我们变成了习气的奴隶。
修行人在吃饭的时候要能够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不会说好吃的特别多吃一点,不会这样子的,心中间没有取舍的主观的取向,没有主观的愿望,这个是戒学;心中间没有喜欢不喜欢的分别念,这个是修定学,“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没有喜欢不喜欢,心里面就不乱,就不迷惑颠倒了,就是自性定;透过吃饭的时候而见到六根的根性,见到真如妙心,安住一真法界,这个是断无明,就是修慧学,所以“心地无痴自性慧”。会吃饭吗?在吃饭里面修戒定慧,在吃饭里面由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
你心和境有对立,有能所,就是娑婆世界。能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就是圆融统一的,就是普贤境界,就是称法界体性而起的修持,就是安住于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
我们一定要消除一个错误的见解:有些人以为,娑婆世界是不好的,极乐世界是好的,极乐世界比娑婆世界好一点,好像美国很发达,我们国家还不够发达,所以我要移民到美国去。
这样子想是不圆融的见解。为什么?这样子说法也是不够圆融的说法。
如果说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是对立之法,那就搞错了。六祖大师说,东方人心恶,求生西方,西方人心恶,求生何国?不是说六祖大师他不信净土法门,他是深信净土法门,他只是告诉我们要持戒念佛,要能够心地清净,要能够断生灭的相续心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圆融,有二元对立就很难了。
我们一定要知道,如何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呀?如何能够安住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的世界,你以生灭心去求生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透过吃饭,能够达到圆融统一就是进入极乐世界。
好了,我应该是已经给大家供养了醍醐美味,愿大家都能够享用!愿一切众生得美食时,“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下午两点钟我们就是最后圆满的一讲。
一起回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