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018愿--【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1:59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华严经·净行品》第018愿--【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广释】披袈裟的时候,普愿一切众生能够悟得法空,对一切事物都无所染,不被一切所染污,能够常住妙法。
【梦参老和尚简释】袈裟是出家人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众所穿的法衣,都是要染成不正色,所以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
从表法的意义上说,染色是让我们的心染于法,而对一切烦恼、对一切事物都要放下,无所染着,对一切都不执着,悟到空理。这才是心无所染的含义。
“大仙”,是指佛说的。我们知道声闻缘觉之道是不圆满,不究竟的。我们只有心染大乘,依着佛所走的道走到究竟,这才叫大仙道。
到此无论身、心都作好了出家的准备,后面的七个偈子就要让正式出家受戒。
【宣化上人1974年版】在披袈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心中不存染污,一切是清净,要具足大仙(佛)的正道。
袈裟是染色衣,是出家人所穿的福田衣。所谓「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件。
五衣是日常做事务时所穿。七衣是集会、听经、早晚课时所穿。大衣是讲经说法,受戒法会时所穿。出家之后,只有三衣一钵一具,常不离体,这就是持戒。
出家人称为缁衣,在家人称为白衣。出家人所穿的衣服,必须染不正色。而在家人所穿的衣服,不必染色,多数是白色,所以称为白衣。
【宣化上人1981年版】「著袈裟衣」:菩萨著这个袈裟,这袈裟有祖衣,有七衣,又有五衣。这个祖衣是为着说法、入王宫穿的;七衣是随时礼佛、诵经、拜忏穿的;这个五衣是劳作穿的,所以说着袈裟时。这个袈裟,又叫忏悔衣。
那么穿袈裟的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心无所染」:这心里一点染污的杂念也没有。「具大仙道」:具大觉金仙这种所修的道。具足大觉金仙所修的道,也就是佛道,具足佛道。
【大愿法师简释】披袈裟的时候,普愿一切众生能够悟得法空,对一切事物都无所染,不被一切所染污;我空、法空、空空,乃至于二事空空缘不着。这样子就能够“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就是能够常住妙法。
我们出家剃度的时候会念一个偈子: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去尘劳不净身。
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坐下又添孙。
我们剃除须发的时候就是“除去尘劳不净身”;就是永断烦恼、永离烦恼;证入到真心本体,就当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样子是“具大仙道”。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袈裟是世尊在印度所制订的,当时为了要与一般众生有所区别,而有了这一件袈裟,但里面的服装则与大家是相同的。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的服装也会改变,但佛教徒的服装是不变的,因为出家人不追求流行、享受及赞美,永远守住原来的样子。
当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的服装与印度人大不相同,而且变化多端,为了适应国情与民风,袈裟只有在特别的法会上才使用。刚出家第一天,在仪式上一定会披上袈裟。披上袈裟与脱去俗服并不相同,脱去俗服重点在于「舍诸罪轭」,着袈裟的重点在于「心无所染」,因为袈裟衣代表神圣、殊胜、清净的意思。
做为一个出家人应如何提醒自己呢?当穿上这身服装时,随时要提醒自己是人天师。常常摸摸自己的头,告诉自己别忘了自己是出家人、修道人,言行举止应有道气,与凡夫应有所不同。经常如此的提醒自己,实际上能不能完全做到不敢讲,但是在这个极为重视仪表的时代,一个表面功夫做得好的人,的确容易吸引大众。
姑不论这个表面功夫是真是假,倘若在大众面前真的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形象,而且穿着威仪如法,谈吐中规中矩的话,随时都可以影响广大群众。这是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威仪够了,不管平生在修行上有没有成就,至少在教化众生的福报上是修到了。所以出家人好修行的原因就在此,想破戒也不容易。
归纳以上的重点,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我们说「当愿众生」这四个字在于提高警觉,那么到底要警觉什么?又该如何去警觉?掌握得住的话,这就是一个要领修法。
大愿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表面上经文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相,法义上则在提高我们的警觉性。警觉性修法有几个重点,一是警觉到目标,二是如何警觉的过程,第三则是下手处。每条大愿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所面对的境界,也就是修行的下手处,可以从这个地方来提高警觉。
其次是如何警觉?我们在行、住、坐、卧中该用什么方法来警觉呢?一般人凡事喜欢用二分法,于是日常生活大致就分成了两种情况,顺境与逆境(所谓不顺不逆,多半是对没感觉的人而言,既没感觉,自然也不会提起什么警觉)。
顺境逆境对人都会产生刺激,有了刺激就会提高警觉,所以经文的意义简单来讲,就是「若遇顺境,提高警觉,趋向终点。若遇逆境,提高警觉,不要堕落」。而不要堕落的目的仍在趋向目标。归纳起来就是要我们处顺境时不骄傲,处逆境时不灰心。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常常有,一遇逆境即起瞋心,一遇顺境即起满心。
各种境界来临时该如何导引,各位应仔细分判,这会依各人所下的工夫而有不同的因果。当缘来了,境界现前了,你所发起的愿,提高的警觉,以至如何修行的部分,都是将来果报成就之处。表面上看起来是事相,可是却与理事无碍有关的,也就是「理事无碍法界」。因为理是普遍的,所现的是什么事,就是什么事的现象,不会有障碍。
能因境修行,就是造善的果报
佛门中真理的恶缘不要结,所以为什么说不能谤佛毁法,其果报不可思议,这是因为造了邪见的业,如果能因境修行的话,则是造善的果报。但是修行的程度境界有高低,就像造业有大小,刚开始时难免会修得不太正。面对境界,提高警觉,却做了错误的修正,但是修正错误并不会因而获得坏的果报,也不会有功德,只是得到福报而已,若是做了正确的修正,那得到的就是功德了,法身慧命会因此而增长。所以依循正法修行,修错了仍有福报,因为这个错不是邪见的错,而是目标掌握不住;修对了,功德就有了。
真正菩提道上的修行是功德与福报并进的,读经可以修智慧,同时也能修福报;布施可以修福报,同时也能修功德,所以说修福报不一定要付钱,帮助别人,鼓励人学佛都是修福报。主要在于掌握住关键,知道要警觉什么及如何去警觉,如此训练才能建立正念,智慧福报也随之增长。
在此我们不做其它种种衍生,只要从中仔细去修行,就会发现佛法不离世间法,绝对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虽然此处所讲是有关出家的部分,但是在家人也可以照样修行。出家人的袈裟就是在家人的缦衣,剪发洗发如同剃除须发,用心是相同的,不分在家出家。在家人与出家人的区别,仅在服装仪容的不同,此外出家人身为人天师,尚肩负了成就众生法身慧命的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