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时间:2016-08-24 15:12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这一段,佛陀再一次提醒我们:生死唯苦,佛弟子应观察众生苦,发大乘心,普济众生。
所谓「生死」,即指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佛说人生如同处于炽然猛火中,众苦齐聚,毫无闪躲之处。众生之中不乏世智辩聪者,为什么竟使自己深陷于众苦之中,无法自拔?我们现前的物质生活如此舒适,为什么说「苦恼无量」?须知物质虽然不虞匮乏,但是高涨的欲望却使现代人的内心充满空虚,精神生活一片苍白;淫乱的情感,取代了固有的伦理道德;权力与欲望淹没了良知良能;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恚、五阴炽盛等众苦交迫,凡此种种,即是无量的苦恼。面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无法解答即是无明;在无明之中,人心的贪瞋痴不曾止息;历史上的战争也不曾间断;系缚在如此混乱失序的业网中,谁能为我们指导一条解脱之道?
《法华经》譬喻无知的众生,如同处于火宅中的童子,宅中起了大火,然而童子们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一点也感觉不到灾难的来临。大宅的主人为了救出小孩,于是告诉他们:「你们赶快出来,屋外有羊车、鹿车、牛车等等好玩的东西!」等到童子出离火宅后,每个人都获得了最高贵的大白牛车。故事中,火宅比喻我们所居处的世界,为众苦之火所逼恼,而大宅的主人比喻佛陀。羊车、鹿车、牛车,比喻佛的种种教门、种种方便的化导,大白牛车就是「大乘心」,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佛视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不忍见众生受苦,因而「发大乘心,普济一切。」设立种种方便,普遍地化度各种根机的众生。如中台禅寺新建主体工程,所呈现佛法五化:佛法艺术化、学术化、科学化、教育化、生活化的意义,为的是因应现代人的好乐,建立种种因缘,广泛化度缘之人。凡是直接或间接听到或见到的人,都能心生欢喜,乐意与佛法结下清净的法缘,待菩提种子萌芽,就能够契悟佛陀教化众生最终的目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即佛陀教导众生最根本,也是最究竟的解脱之道。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什么是「大乘心」?「大乘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小乘行者重在自求解脱,当他证得空性之理时,就要出离生死,入涅盘。大乘菩萨行的基本精神则是自利利他,亦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然而,众生本无自性,《金刚经》亦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众生虽然轮回于生死之中,受众苦所逼迫,但是在佛的眼中看来,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譬如有人梦见自身落于大河中,为了免于一死,因而不顾一切地奋力地划动,当他在无限奋力之时,突然醒悟:哪有什么生死,哪有什么大河与彼岸?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除了能作梦的心之外,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既然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为什么还要度众生?《华严经》说:菩萨行者,当他见到众生在生死众苦之中,为了救度苦恼的众生,因而发大勇猛心,精进用功。在长久不断精勤努力之中,忽然觉悟:一切法本来不生,除了这个能知能觉的心以外,别无一法可得,因而停止一切心行,欲入涅盘。此时十方诸佛现前提醒他:善男子!你虽然已经悟到一切法毕竟空寂,本来就是无生的真理。但是,声闻缘觉的行者所证得的也是这个道理!虽然你已经觉悟了,但是还有无量的凡夫众生不能理解这个道理,他们始终在无明烦恼之中,长夜沉沦!受种种烦恼、业障的侵害。行者!切莫就此止息,因为觉性尚未圆满;佛所证得的无量功德、智慧,你也尚未证得;应当继续精勤不懈,圆成佛所成就的庄严净土,施设大方便教化一切众生。
本来,菩萨的本愿即是度化一切众生。当他证悟一切法本来无生,而本具的清净自性亦从来不失不灭时,悲心澈骨的菩萨,眼看众生无量劫来始终在虚幻的梦境之中自取轮转,自然不忍自求解脱,甚而发起大悲心,往还于生死之中,普遍济度一切众生。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当菩萨于大悲心中发起普济众生的愿行时,首先面临的就是众生既深重且充满垢染的罪业,以及种种错谬的邪见;同时对于度化众生的无量法门尚未通达,因此必须涉入纠缠不清的业网中,了解众生根性,学习无量的道法,解决众生的问题。
例如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生为了求道、度生,受尽各种磨难。清光绪二十一年,时五十六岁,赴高旻寺打七,途中堕水,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仍旧前往高旻寺打七,直至工夫落堂,如大梦初醒,而作偈云:「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自此之后,一手挑起如来家业,不辞辛劳地开始度众生的悲愿。他一身承续五家法脉,修建大小梵刹数十座,皈依弟子不下百万。一般人可能认为这是名利双收,然而他总是一衲随身,一笠、一拂,披星戴月,行遍海内外,到处弘法。民国三十八年,大陆正处于内战动乱之中,香港信徒劝他留在香港弘法,他却说:「我若留在香港,则内地数万僧尼,少一人为之联系护持,恐艰益甚,于我心不安,我必须回去。」二年后,发生了云门事件。一群匪徒百余人,误以为云门寺藏匿白银及枪械,于是将虚老禁闭一室,予以逼供,然而他老人家始终无言以对。匪徒因而施予毒打,一日之中连打四次,第二天见其未死,再打,打至头面流血,肋骨折断。过几日,匪徒又来,见和尚容颜如生,于是问左右僧人:「那老家伙为什么打不死?」僧人答:「老和尚为众生受苦,为你们消灾,打不死的!久后你们自然知道。」其后,匪徒四起,毁寺欺僧,于是他老又赴北京,上书政府,保住了僧尼寺院免于被毁,此时他已是一百一十三岁高龄。
众生长劫以来受染业的熏习,内心充满无明烦恼,以及种种邪见。所谓「邪见」就是对于宇宙人生有不正确的认知,譬如:认为身体是我,乃至于否定因果等等。邪见与烦恼互相交织,即是障蔽众生不得解脱的原因。菩萨深知:欲使众生脱离生死,就必破除邪见;然后根据正知见转除内心的烦恼与业障。然而,根深蒂固的烦恼、邪见,岂是三言两语就能破除的。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无怨无悔地陪同冥顽的众生,往还于生死之中,行难行之行,忍人所不能忍;舍头目脑髓以满足众生之所需,获得众生的信赖,使之信受奉行。另一方面,对于无量度生的法门,也必须精勤不懈地学习,增长世俗的方便智慧;并深入无为法,洞悉诸法如幻之理。如此,才有可能转除众生积习成垢的烦恼与邪见,俾令众生皆能醒悟,出离生死大梦,获得永久的安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