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名刊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译解-云端佛学(4)

译文  阿难!假若这个味,生于你的舌上。但是你的口中,只有一个舌头。这个舌在此时,已成为酥酪味了。假若再遇到黑石蜜,就不应该转移。如不变移,就不叫知味。假若变移了,舌只有一个,并不是多体,怎么会有多种味,在一个舌上感觉到呢?

 

正文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译文  假若这个味是生于饮食,饮食是不可能有知觉的,怎么能自己知道是什么味道呢?而且饮食自己有知,就等于别人吃了,和你有什么关系?怎么能算是你的味觉呢?

 

正文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译文  假若是生于空中,你试尝一尝虚空,应当是什么滋味?若虚空是碱味,既然能够碱你的舌,也应当碱你的面孔,那这个世界上的人,就会全都同海里的鱼一样。而且既然常常都受著碱,那就彻底不知道淡是什么滋味。既然不知道淡,也就不会觉得碱。必然就是无所知,既然无所知,那味又是什么呢?

 

正文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因此应当知道,味舌与尝,都没有确实的处所。就尝与味而言,两者都是虚妄。其本元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译文  阿难!你经常早晨用手摩自己的头。

 

解  佛教的戒律要佛的弟子每天三次摩自己的头,默念:‘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又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贪慢,当疾灭之。’因此比丘摩头,是佛制定的常规。

 

正文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译文  你以为如何?这个摩所感觉到的,谁是能触?能应当在手? 还是应当在头?

 

正文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译文  假若能触在手,头就无知,怎么能成触呢?又假若能触在头,手就无用,又怎么能叫触呢?

 

正文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译文  假若手与头,各方都有知,那你阿难,就应该有两个身体。假若头与手,都是能触。那手和头应当是一体。若真是一体,就不可能成触,假若是二体,触应当在哪一方?在能就不应该是所,在所就不应当是能。总不能虚空和你成为触吧!

 

正文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所以应当知道,觉触和身体,都没有确实的处所。就身体和触觉来说,两者都是虚妄。其本元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译文  阿难!你常时意中缘〈注〉善恶无记三种性的生成法则。

 

注  缘就是‘攀缘’之意,心中想到任何事物佛家即称之为‘心缘外境’。

 

解  前五根攀缘前五尘境界,产生善恶无记等三性。如前五根缘善境界,阿赖耶识中即有善性现起。缘恶境界,阿赖耶识中即有恶性现起。缘无记境界,阿赖耶识中即有无记性现起。此名善恶无记三性。依此三性,生起善恶无记影子,而成为‘法尘’。此时,善恶无记各有条则,不相紊乱,名为生成法则。‘法尘’依三性生成,而为意根所缘。

 

正文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译文  这个法尘应当是即是心〈注〉中产生?还是离了心另外有方所?

 

注  此处所说的心即是意根。

 

解  法尘只是前五尘的影子,属于‘无表色’。为依身口发动之善恶二业,生于身内之一种无形色法。此法无缘虑之性质与作用,所以不属于心。然此法无质碍之性质与作用,所以不属于色。因为它不属于心,因此不是即心所生。又因为它不属于色,又似乎不离于心。

 

正文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译文  阿难!假若是即心所生,那么法就不是尘。就不是心所攀缘的物件。怎么能成处呢?

 

解  假若即是心,心是有知的,就不能算外尘。也就不是意中所缘的法尘,而成为能缘的根了。

 

正文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译文  假若在心外另有方所,那么法的自性,到底是有知呢?还是无知?若是有知,就应当是心。但这个心到底是同于你呢?还是不同于你?若是不同于你,就该是尘。而今却说它是心不是尘!那就同于别人的心量。假若是同于你,为什么在你的心外,另外又有一个心?假若是无知,那这个尘即不是色声香味,也不是离合冷暖,又不是虚空,应该是什么?现在从色与空当中,都找不到它的所在。一般说来,色外就是空,不应该人间更有空以外的所在!若要说它是心,心是能缘,不是所缘,那么这个处的所在,又怎能建立得起呢?

 

正文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因此应当知道,法则与心,都没有确实的处所。因为意与法,两者都是虚妄。其本元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译文  其次再说,阿难!为什么十八界〈注一〉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注一  六根六尘六识共为十八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