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译解-云端佛学(13)
时间:2016-09-04 05: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译文 假若生于虚空,不从相生也不从见生。不从见生就无可谈论,自然不能知道色空等相。若是不从相生除灭了所缘的物件,见闻觉知就无从安立。若是见和相都不能发生,虚空就同于没有。即或是虚空是有,但它不同于一般事物,纵然发生了你的识,又用来分别什么呢?
解 离了根识就无所依,离了尘识就无所缘。无所依识就无体,无所缘识就无用。体用都不存在,识又安立在哪里呢?
正文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译文 假若无所因突然而出的话,为什么识不在日中时显现分辨明月的作用?
正文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译文 你更仔细推详,精密微细的分析,见是托眼睛而显作用,相是靠前境而存在。有形有状的根和尘或许是有,无形无相的虚空就成为无。这样识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同时,识是动的,而见却如镜照影,澄然静止。两者既不能和也不能合。其他闻听觉知,也同此例。总不应该识缘是无所从来,自己生出来的吧!
正文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
译文 若是这个识心,本来无所从来,应当知道能够了别一切事物的见闻觉知,圆满湛然,其本性不是从任何所在而来。和虚空以及地水火风一起,共名为七大。
解 圆满是就其用而言,千变万化,无所不在,所以称为圆满。湛然是就其体而言,光明净寂,湛然不动。
正文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译文 性真而圆融,都是如来藏本无生灭的真性。阿难!你的心粗浅,不能悟到见闻发明了知之性。本是如来藏。你应该观察这六处识心,是同还是异?是空还是有?是非同异?还是非空有?
解 性真即是清净本然,圆融即是周遍十方。
正文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译文 你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即是本明的真知,觉明即本于自性的真识。妙觉湛然不动,而其用遍周法界。
解 性识就是自性随缘而产生的妄识,虽然是妄识,然而体终不变,所以为明知。明知是识不能障蔽,了然明白。觉性不变,托识性以显用,此所以为觉明真识。
正文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译文 含吐十方虚空,无不周遍圆融,哪有什么方向所在!不过是随业力而显现。
正文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译文 世间上人无知,疑为因缘及自然性。都是用识心来分别比量。其实只要有言说,都属戏论。不是真实意义。
解 从十八界乃至七大,无一不是如来藏真性显现,到此更称其周遍法界,含吐十虚。这就是识性的全体,见性的极量。到此方知道无一法不真,无一法不如。正如杜顺大师所说:‘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正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译文 此时阿难与及在会大众,听到佛如来给他们的微妙开示,感到身心坦荡,无所挂碍。这些大众,各人都自己明白,自己的真心遍满十方。
解 一切众生,因为不明自性,妄认暂时假合的四大为自己的身相。妄认攀缘六尘的影子为自己的心相。执著我和我所〈注〉处处总成为挂碍。现在一下子明白了四大无主,六尘本空。登时觉得身心荡然,无所挂碍。主要是离开了我和我所,没有东西再能缠缚自己了,所以感到一无挂碍。
注 我即是自心,我所即是外物。
正文 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译文 见十方虚空,如看手中所持的叶物一样。一切世间所有众相,都即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解 佛法中所说的心,有两种涵义:一是妄心。妄心即是心意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的心。二是真心,真心即是圆融周遍,含裹十方的如来藏性。此处说的心精即是真心。到现在才知道一切万法。唯心所造,但切不可误解,这是‘唯心主义。’哲学上所说的‘唯心主义’所指的心是妄心,也就是心意识。这就是佛法上所说的生死的根本。假若误解了,失之亳厘,差之又何止千里呢!
正文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译文 回头来看自己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体,犹如十方虚空之中,吹一粒微细的灰尘一样。若有若无。又如像澄清的大海面上,流一个浮在海上的水花一样,起灭不定。心中了然自己知道已经得到了本妙明心,常住不灭。
正文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译文 礼佛合掌,心中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在如来的面前,说一个偈子〈注〉来赞美佛。
注 偈子是印度文译音,全译为伽陀,意为讽。即是讽功颂德的诗句。
正文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正文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解 弥满清净,证通真实所以称为妙湛,无物不包,无法不摄所以名为总持,证常真实,不生不灭,无去无来所以称为不动。首楞严释义见释题。因为此法能总持一切法,所以称为王,众生以六识为自心,以四大为自身,不明自心,所以称为颠倒。不历僧祗〈注〉获法身。法身即是如来藏。这里还有两重意义,一重是体即是法,可以为轨,可以行持。二重是用即是法,依此可以成佛,可以说法。
注 僧祗为阿僧祗的略称,阿僧祗意为无量,修行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
正文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正文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译文 我从现在起修行到证究竟果成为宝王〈注一〉,再回头来救度恒河沙这样多的众生。把我这个深心奉献给尘尘刹刹的众生〈注二〉,使他们都能成佛。我就是以此来报答佛的厚恩。
注一 即是成佛,因为佛坐宝莲华,说众法门,故称为宝王。
注二 刹就是刹土,即是世界。尘尘刹刹就是像灰尘这样多的世界。
正文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正文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正文 十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正文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译解-云端佛学
-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译解-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