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才讲到忍辱波罗密,我们再提起留意,所谓忍辱,包罗了人间间统统的疾苦,统统的烦恼,忍到没有忍的见识,没有忍的生理,忍到无所忍,天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达到波罗密成绩的水平。以是佛说,当我被歌利王割截身材的时辰,他说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起首他没有认为这个生命是属于「我」的,这一句话出格留意啊!我们这个身材是属于我们暂且全部,是暂且隶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久的占据,由于此身原来不是我。要把这个原理,不只领略清晰,还要现实上证到,才信念清净,才有但愿证得般若实相,这是真正的工夫。
可是工夫又是什么处所来的呢?般若见解来,伶俐不透彻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伶俐的地步,并不是工夫的地步,假如叫工夫的地步为大彻大悟,那就是情景局发的警报,路上有雾,警惕撞车的谁人「雾」了,就看不见了。这个悟是清明的,伶俐废除统统阴影的地步。
【何故故。我于往昔节节分割时。如有我相人相众生和寿者响应生嗔恨。】
说到这里,先要有一个熟悉,佛此刻所汇报我们的,不是设想,是一个现实的修持。无我相,无人相是伶俐的脱节。譬如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后被人家暗算,拿到一杯毒药,伴侣们劝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药,笑笑,如故妙语横生,最后喝下去死掉。
又如中国禅宗达摩祖师,在中国传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师们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乐成。比及第六次毒他时,他把毒药吃下去汇报学生们,跟你们的人缘到了,我要走了。学生们虽然不让他走,他说人缘已到,我已经吃下毒药了。其它密宗的木讷祖师, 最后也是被人毒死的。这些人都知道人缘已到,杀人抵命,欠帐还钱,应该走就走了。又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等等,这些都是伶俐的脱节。以是禅宗五宗宗派之一的高眼大祖师,有偈子说:
理极忘情谓 怎样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 任运落前溪
这个偈子有八句,我们引用要点,只说它的一半,理极就是真正的原理,伶俐的贯通,领略、悟解达到了顶点;忘情,这些妄念的情没有了。这个地步是没有步伐形貌的,没有步伐讲,没有步伐说,理到了顶点,伶俐到了顶点就是理极忘情谓。后头几句是形貌无我相,无人相称等的地步,天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以是释教的华严地步,又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到了也是无有障碍,以是光是研究佛学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各人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没有交融意会,没有达到理极,以是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说的身材被人家蹂躏糟踏,而只有慈悲心,不动嗔念,达到忍受没有疾苦的地步,这是理的地步,伶俐的成绩。
忍辱的工夫
说到工夫的成绩,就要提到南北朝时辰禅宗的二祖,他尽量是接了达摩的衣钵,最后照旧受报;多生多世欠的命债,最后照旧要还。佛法的基本是三世因果,六道循环。有一个祖师在被杀头的时辰,写了一个偈子:
四大原无我 五蕴原来空 将头临白刃 犹似斩东风
他很慷慨的把头伸出来,砍吧!另外像印度禅宗的祖师师子尊者,也是还债,头砍下来没有血,脖子里冲出来像牛奶一样,数尺高。这证明颠末修持,色身已经转化,再进一步白血化掉,他身材酿成空的,杀头也杀不了啦!
在色身还没有变空早年,受报被杀了,像杀头、受危险,不流血只流白乳的环境,并没有痛的感受,以是谁人不算忍辱。忍辱的时辰有痛的感受,有很是疾苦的感觉,而心念把疾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密。达到没有痛的感受,那是工夫地步,不能说是忍辱波罗密的好事。尽量工夫达到这一步很不轻易,可是这个工夫不特别,便是我们上了麻醉药,开刀不会痛,那不能说你才干好不痛啊!假如没有上麻醉药,极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伶俐成绩,你就地就可以把五蕴里的受蕴与想蕴,都拿开而脱节了;学佛也是要学脱节,这个原理我们必必要加以声名。
以是菩萨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疾苦是疾苦,烦恼是烦恼;可以或许把烦恼、疾苦观空而转化了,就是道德的举动,生理上的心性,这才是菩萨的好事。因此我们学佛的人留意!别人立场欠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顿时起谋略心,以致起嗔恨心,你全部的工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窗们留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觉得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根基精力。菩萨是起劲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长短常疾苦的,也长短常烦恼的。要随处捐躯自我,必必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地步,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力。譬如说,佛为什么让人家砍他的身材?他是为了证明给众人,修证佛法确有其事,这个原理我们必然要晓得。
【须菩提。又念已往于五百世。作忍辱神仙。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他再汇报须菩提,追念已往五百生早年,专修忍辱。他说那生平的修行,专做忍辱工夫,简直到达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著相。以是他夸大一句话,怎么样学佛?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统统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就是学佛的精力,换句话说,不要被统统征象骗了,或疑惑了。有个庙子,有个屋子,有件衣服,有个处所,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屋子、工业、或名望所沉沦了。以是前面曾说,要离统统相,即名诸佛。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统统相,提倡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
无所住的心
【不该住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