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白话解(时机品第七之三 答法达 要转经不要被经转(二))云端佛学

  六祖人人瑰宝坛经时机品第七之三 答法达 要转经不要被经转(二)
  
  [经文]
  
  师曰:经意理解,汝自迷背。诸三乘⑴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怀抱也。铙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愿者,从他退席⑵。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
  
  况经文明向汝道,独一佛乘⑶,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以致无数利便,各种人缘,比方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当年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真,归真之后,真亦无名。
  
  应知全部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注】
  
  ⑴ 三乘
 修声闻乘的人,称为声闻,声闻乘修习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修缘觉乘的人,称为缘觉。缘觉乘观想十二人缘,从顺逆两种序次调查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种心识转生的人缘,证得诸法虚妄,从而转生圣智。修缘觉乘可证得辟支佛。佛对学生说法,初期说声闻乘,缘觉乘,到学生根本熟练后,再说如来乘(亦称菩萨乘)。声闻、缘觉二乘还未能相识如来藏在修禅中所起的浸染,还受微细烦恼的困扰,未得见如来。声闻、缘觉合称二乘,相对付菩萨乘来说,二乘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到妄识灭绝时,再回过甚来审阅,便知小乘大乘都非乘。《楞伽经》说:“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职苄心转,诸乘非毕竟,若彼心灭绝,无乘及乘者。”
  
  ⑵ 退席 在法华会上,佛说的是大乘经,有五千小根小智、满意修小法的人不敢信托,连忙退席。
  
  ⑶ 一佛乘 一佛乘讲我空、法空,讲不二窍门,访魅照自心,明心见性,即心是佛。
  
  [星云人人译文]
  
  六祖说:经意原来就说得很清晰,是你本身执迷而与之相违反而已!统统三乘行人之以是不能测知佛智,问題就出在他们要去怀抱,听凭他们费精心思配合展望,只有更增进与佛智间隔遙远。佛法原来是为不觉的凡夫而说的,并不是为佛而说的,假如不愿信托这个原理,那就听任他退出会席。只是他竟不知道本身原就坐在白牛车上,却还要向门外去別覓羊鹿牛三车。
  
  何況经文大白地向你说:事实只有一佛乘,并沒有其他诸乘。或说二乘、三乘,以致说无数的利便窍门,以及各种人缘比方等言词,这些法所有都是为了一佛乘说的。你怎么不留意省察呢?羊鹿牛三车是佛所设的三乘利便法,是为当年众生迷失实相而施设的权教;懂得牛车是佛真实说的一乘实相法,是为现今众生修持成熟而开显的实教。这只不外是教你去除三乘利便的化名而归入一乘实相的实教,一旦归入实教之后,就沒有所谓的实教了。
  
  要知道全部贵重财物所有都属于你所拥有,任由你本身去受用,更不作佛陀慈父想,也不作众生穷子想,更沒有所谓的受用财宝想,这才叫作真正的在持诵《法华经》。可以或许云云,就仿佛以前劫到后劫,手中并沒有放下经卷;从白日到黑夜,无时不是在持诵《法华经》。
  
  [经文]
  
  达蒙开导,踊跃欢欣,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此后才可名念佛僧也。
  
  达以后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星云人人译文]
  
  法达承受六祖人人启示,欢欣踊跃,于是用偈来惊叹说:
  
  妙法莲华经已念诵了三千遍,在曹溪六祖一句下全数灭亡。
  
  不明白诸佛出世的人缘宗旨,怎么能扑灭累劫以来的妄心?
  
  羊鹿牛三车是权巧施设,初中后三善是依次发扬。
  
  谁能知道火宅內的众生,云端佛学,原本一悟之后是法中王。
  
  惠能人人说:从今往后,你才可以被称为真正诵经的出家人。
  
  法达以后贯通到深奧巧妙的原理,也沒有遏制他的课诵。
  
  [星云人人题目讲授]
  
  《法华经》的头脑大义
  
  《法华经》的头脑大义,有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种凡间、性具头脑、二谛圆融等。以是,分明法华的要义,就会知道“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原本十法界的众生都不离同心用心,同心用心圆具万法,万法就在我们的同心用心。
  
  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別”,众生与诸佛在自性上原来划一,只是觉悟有先后,佛性并沒有差別。为了声名凡夫众生都具有如来伶俐德相,佛和众生都是划一的,以是,在《法华经》里,就有七个比方:
  
  1.火宅三车喻:
  
  这是佛陀在《比方品〉》里,对授记后的舍利弗所说的比方。大意是:有一间屋子失火了,内里有二、三十个小孩在游玩,父亲很是着急,呼喚孩子赶紧到屋子表面去。然则孩子们只着戏耍,哪里肯分析父亲的话?父老只有权巧的向他们说:“孩子们!赶紧到屋外去!表面有大度的羊、鹿车、牛车,可供你门玩耍。”孩子门于是火烧眉毛,争着冲出火宅而解围。父老很是欢欣,赐予每个小孩一辆七宝裝飾而成、巩固舒服的懂得牛车。
  
  佛陀见众生遭烦恼之火所欺凌而不知苦,于是以各种伶俐、利便,为三界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如彼父老以三车诱引诸子;待肿生出三界苦,再以佛乘开示众生。也就是法独一乘,本无二、三,因众生根机差异,于一佛乘,利便说三。
  
  2.父老穷子喻:
  
  《信解品》里说,有一个财产丰足的豪富父老,走失了独生子,他不绝地探求,都无所获。时隔多年,孩子长大了,却漂浮托钵人群中讨糊口。有一天,被父老认出,父老很是欢欣,要把这个孩子帶回家担任家业,谁知托钵人不能领会,觉得有人要陵犯于他,惊吓的不得了。
  
  父老对付不知道本身父亲是谁谁,不知道本身是出生在豪富父老之家,而自卑感重的穷子,只好利便修养,先委身和他一路做除粪的事变,给他薪水,勉励他,以“同事摄”逐步地成立起他的信念、尊严,最后才引导他回家,把财富交给他。
  
  豪富父老就是佛陀,二乘人(声闻)无有大乘法财肃静,就像穷子缺乏衣食,无觉得生。佛陀施设各种利便,令他除烦恼0,净五蕴舍,增添他的信念,然后教以大智,也就是以佛道度化声闻,令回小向大。
  
  3.三草二木喻:
  
  又作药草喻。佛陀说法,犹如云雨普润众生,但由于众生的根性差异,受益亦有差別。以小药草喻“人天乘”,中药草喻“二乘”,大体草喻“菩萨乘”。又用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抉择无疑者,喻为“小树”;安住慈悲,转不退*轮,度无量百万万亿众生的菩萨,喻为“大树主”。佛陀划一说法,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差异,犹如草木受雨有异。
  
  4.化城宝处喻:
  
  佛陀为了勉励心性胆小的众生,不要认为佛道久远难成而却步,于是以利便力,示以化城,暂令公共止息。待众生信念增添,再教公共勿执着于化城,当趋于无上佛乘的宝所。
  
  5.衣里明珠喻:
  
  《五百学生授记品》载,有一小我私人到亲朋家喝酒,醉得昏迷不醒。这时亲朋忽有公务,急须他行,于是就在他的衣里缝上一颗无价宝珠。可是这小我私人因醉酒,绝不知情,醒来后,独自外游,为了钻营衣食温饱,糊口费力,稍有所得,便感想得偿所愿,其后偶尔赶上亲亲朋,汇报他衣里系有宝珠,终于阔别清贫,生平一世衣食受用不尽。
  
  这是比喻二乘人已往曾在大通智胜佛座下结下大乘的缘,然而由于被无明所包围,不能觉了。其后依如来的利便开示,于是能入一佛乘,利乐无限。
  
  6.髻中明珠喻:
  
  这个比方出自《安乐行品》,大意是说:转轮圣王出兵征讨不愿驯服的他国。胜利后,转轮圣王以金银、玛瑙等各类财宝赏赏给有功的将士,唯独他本身佩于发髻中的明珠,不作赏物。首要是由于只有轮王头顶上有此明珠,若将此珠赐给将士,轮王的臣属必然会感想很是惊异。
  
  意思是指,佛陀弘法说教,尽量讲说阿含、方等诸经,或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人缘等诸法,但大乘的圆教不任意说,说了,唯恐公共惊疑,待众生根机成熟,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一乘实理,授记二乘而得作佛,犹如转轮圣王解髻中明珠与元勋。
  
  7.良医治子喻:
  
  这是《如来寿量品》中的一则比方:有一群子女娱饮毒药,心神错杂,疾苦呻吟。父亲见孩子门云云疾苦忧恼,当即依随处方,调配最好的药草,让孩子们服用,可是子女们中毒太深,失去判别手段,不愿服药。父亲不得已,只好离家出走,到远远方去,不久传讯返来给子女们,说他已死在他国,不会再返来了。子女们听到这个恶耗,顷刻惊醒过来,知道父亲留下的是良药,便把父亲开的药服下,病也就病愈了。
  
  这则比方声名,三乘信受权教,不能证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设各类利便,令公共服食大乘法药,速除苦恼,不再有浩瀚的苦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