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六祖坛经 >

坛经故事之八:说似一物即不中-云端佛学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
  
  师曰:“甚处来?”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
  
  第八个案例是接引怀让禅师。六祖和怀让的这段问答,也是干脆利落,直奔主题。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金州,陕西安康。怀让禅师是金州杜家的孩子,起初前去参访嵩山的安国师,那也是五祖门下的一位大弟子。因为法缘不契,安国师就推荐他到曹溪参拜六祖。怀让到了之后,向六祖顶礼。
  
  “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六祖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怀让回答说: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六祖说:你带着什么问题来找我?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怀让说:我的问题无法形容,把它叫做什么都不合适。因为禅宗是以本分事相见,这个本分事就是菩提自性,也叫觉悟本体,也叫觉性,也叫佛性,但都是假名安立,在究竟意义上是没有这些的。如果一定要说出个什么,终归似是而非,说出来就不对了。
  
  “师曰:还可修证否?”六祖问:那还用得着修证吗?修就是方法,证就是达到,这个“说似一物即不中”的,要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证得?或者说,要做什么样的努力,才能明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怀让的回答是:不能说没有修证,可只要有一点点执著,也是不行的。道到底要不要修?禅宗祖师告诉我们,道不属于修,也不属于不修。如果说道不用修,那些不修道的芸芸众生,永远都是凡夫,都在轮回,不修显然不行。反之,认为道必须通过修行修出来,也是不对的。关键是知道,*什么行为该修,而什么不属于修*。因为菩提自性是现成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无须另外修出一个什么。不像卫星、飞机那些,需要制造出来。虽然现成,但必须见得到才是,否则也是虽有若无的。生命有两大系统,一是迷惑系统,一是觉悟本体。如何才能从迷惑走向觉悟?这个过程需要修,否则往往是在修无明,修烦恼,修贪嗔痴。但若始终停留在有修有证的状态,还是妄心的造作,永远无法证道。所以说,修还是不修,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要在对的阶段,做对的事。不要以为“道不必修”,就真的不修了。但如果我们有心求道,或者存有一念求开悟之心,就是对道的障碍和染污,更不能由此开悟。所以,“即不无,即不得”,必须把握好分寸。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六祖说:这个不染污的心是诸佛所护念的,你体认到觉性,我也是一样。这就是印心,不是传一个什么,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在修证层面的相应。
  
  “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六祖接着对南岳怀让说:印度的般若多罗看到,你的弟子中会出一匹马驹(指马祖道一),可以教化天下人。你应该记在心里,不要急于说出来。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阐,开辟。敕,帝王的诏书。怀让得到六祖印证后,大彻大悟,对自己的证境更加肯定。于是,在六祖身边侍奉达十五年,对道的体会日渐深刻,愈发精微。后来又到南岳弘法,使禅宗得到极大弘扬,被朝廷敕封为大慧禅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