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129愿--【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广释】诵经的时候,普愿一切众生,随顺佛陀的教法,不会违逆,能够依教奉行,总持一切佛法的要义,不忘失,念念觉悟。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在讽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随顺佛所说的法去修行,不可背道而驰。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持不忘,要牢记住经文和咒语。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修道的人,这是包括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优婆塞、优婆夷,这都叫修道的人。修道就会诵持经典,经典有受持、读诵、书写。受,受之于心;持,持之于身。那么受持的意思,就是恒常不变的。你天天穿衣服、吃饭、睡觉,有呼吸气,这些个事情都可以不做。衣服一定要穿,那么可以不穿,不诵持经典不可以的;饭一定要吃,那么可以不吃饭,不可以不诵持经典;觉是不可以不睡的,那么还可以不睡,唯独你受持经典,是不可以不受持。这就是说的诵持经典比穿衣服、吃饭、睡觉更重要!你能朝于斯、夕于斯,天天这样子,不间断,这就叫受持。
你受持,受持一遍,你自性上就露出一分的光明;你受持十遍,在你自性上就能露出十分的光明;百遍、千遍、万遍,那你就有万道的光明现出来。所以我们人念经、持咒、念佛,都是有它的功能的,不是说:「念念,我也没看见什么。」等你看见的,那都是假的;你看不见的,那才是真的。所以讽诵经的时候,这修道的人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愿意顺着佛所说这个道理。「总持不忘」:总是总一切法,持是持无量义,不忘是永远都记得,不忘这个经典的道理,把经典的道理时时都在心里头来想着它。
【大愿法师简释】诵经的时候我们如何去修呢?
最初前行是要发菩提誓愿;中间是要能够保持正念,随文入观;结行是要回向,要入空观,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诵经的时候,这个第九大类其实都是指我们的修行法门。我们拜佛、诵经、绕塔、赞佛相好,这些种种都是我们大家平时所修的法门,这时候也要能够善巧用心。其他的都是在生活之中修。这个是专门把修行的法门也提出来,也是将修持融入生活。
诵经的时候愿我们都能够“顺佛所说”,随顺佛陀所说的教法,不会违逆,能够依教奉行,不会当作耳边风,“总持不忘”!
对一切佛法的要义都能够总持,都能够不忘失。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每一件事之中,在每一个念头之中都能觉悟,后念觉即是佛,后念离境即是菩提:这个是“总持不忘”。
在每一个念头之中都觉悟,就能够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在每一件事情之中都能够修慈悲与智慧,修悲智无碍行、止观双运行、妙达三观行、十度齐修行、四弘誓愿行:这个就是总持。
在每一件事情,哪怕是我吃饭、洗手、上楼梯,这些都能够圆满具足修这个五大行,悲智无碍行、止观双运行等等。
不忘,是不忘失正念,不忘失菩提心,念念不忘三宝。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接下来的十个愿,是谈修行的工作内容。一般作功课主要包括了诵经、见佛、礼佛、绕塔、称赞等等,这些功课在整个修行过程中,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学佛到了这里就有很大的出入了。
每个人都会诵经,可是大部分人从「如是我闻」起,便开始打妄想,打到「信受奉行」也完毕了,这样就不是在「讽诵经时」。经文上说,诵经的时候要把心安住在「顺佛所说,总持不忘」上。意思就是说,诵经的时候要把心安住在经文上,按照经文的内容来思惟,而且在思惟中探查,总摄其法门,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打开经本,便像录音机一样照念一遍了事,心根本不在经上,心既不在经上,那经文在说些什么就留意不到,这时候脑筋会很自然的发展出自己的一条路来,也就没有办法「顺佛所说」。
「顺佛所说」这四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照着佛所说的,也就是要以佛法的标准,而非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因为我们自己的标准有很大的障碍,会产生很大的隔阂,既然要学佛就要以佛的标准来修正我们的观念与行为。可是在诵经的当儿,若不能进入这种境界,就会自然地走回老路,那就不是在修行,也不能叫学佛。所以诵经是一门很基本的功课。
经文有几个特点,与一般密宗的修法或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比起来,后者皆属单一法门,是某部分的技术而已。而光只是技巧熟练是不能成就大师的。
我们在路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卖字画,画的技术都不错,而且能大量生产。但是艺术家就没办法如此,他们要先构思,一步一步到作品的完成,中间投下整个的生命。而一个工匠只要布局抓得对,技术熟练就可以了。
然而光有熟练的技术常常会变得匠气,因为这只是技术的运用,当技术达到某个程度时必需有所超越,而这个超越技术的意义就是说,当我拿起笔开始画的时候,其实已不是用笔在画,而是用我的心来运作笔,已不仅仅是技巧性的层面而已。这个时候笔要停到哪里,画到哪里是用我的心来操纵的,与意识无关。可是当你用巧术来画时,就是意识控制了。
用心的时候,是以心画画,用心来画,但用心不是一般所说的用功或认真,而是拿你的心来画,不是拿你的手来画,这就是所谓的总持。这时候你才能体会什么叫做画无所画,什么叫做无艺之艺,什么叫做没有技巧的技巧。你也才能体会在唱歌的时候,只有歌而没有歌唱者的境界。当你有歌唱者时,歌与歌唱者是对立的。当两者融合时,便只有歌的展现,而没有歌唱者的存在。这才是上乘功夫,才是所谓大师的成就。
学佛要的是心灵的展现
学佛要的是心灵的展现,但是当你刻意的想着要把心灵展现出来的时候,你已经对立了,我们必须先把这些主客观的立场给消除掉。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其实都是来自种种的对立,像夫妻不和、婆媳不和、与人不和、甚至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都一样。这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交融的境界,一旦进入交融状况,就会形成一体,也就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总持。
所以说单修一法很容易走向技术性的层面,持个咒语,念个佛号都只是技术性的东西,虽说任何一法都能总摄一切法,但你不懂如何去总摄,光说亦无用。如果单讲一个技巧就不是总持,同样的,光只有经文也不是总持,而在于经文的教法是总持性的。它告诉我们进行之前要注意什么?修行当中要注意什么?以及结束后又要注意什么?
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也一样,当我们说某个人好伟大时,相信他不只是就某个事件的伟大而已,他必定有前面的人格训练,包括了父母从小给予的教育,生长的环境等等,都造就了他的基础;所以当境界来临必须作选择时,他必会选择伟大的这一面,而非凡夫的那一面。这是在境界来临时所呈现的,但是当这个事件结束时,他仍旧还是呈现伟大的一面。譬如说不执着,如果他还执着于他的伟大功勋时,那又不伟大了。
所以说在整个修法过程中,有前方便、正行与后续三个部分。什么叫前方便呢?通常在修法时,要先忏悔、供养、发愿,然后是正修;正修以后还要劝请,最后是回向,将所有的一切圆满完成,就是总持。这是从文字上来逐项说明的,但是在整个的运用来讲,它是整体的。就像吃饭是整体的运作,如果你要研究是上颚先咬下颚,还是先咬左边再咬右边,可能这餐饭就吃不下去了。所以说分析只能告诉我们一个大概,整体的运作还需要靠慢慢的体会。
许多人总喜欢问为什么,这些技术性的问题,不是不能告诉你,而是你根本无从得到答案,说了你也不会使用。一定要自己先去试,各种方法用尽后再来找师父,那个时候师父的方法才有用。可惜现在一般人,尤其是受西式教育者,更不能接受这种方式。总之总持法门是很殊胜的,要训练总持法门,几乎是每个人都要碰壁的,一定要遭遇种种挫折后才能体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