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57愿--【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广释】看到路上干净、很清爽无尘土的时候,普愿一切众生以大悲心饶益众生,以甘露法水来滋润心田。
【梦参老和尚简释】如果路上没有灰尘,很干净,那就愿一切众生清净心中,具足大悲,怜悯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见着没有尘土道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常常行大悲心,令其心常润泽,也就是有智慧的光明。
所谓「富润屋,德润身」。有钱的人,建筑豪华的房屋;有德的人,身体就是光辉的。我常说:「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每个人要承认自己的过错,不可怪人家不对。
孔子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能改过,就是善。昔时,大禹闻过则拜,子路闻过则喜。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常犯的毛病,就是爱议论人之是非,批评人之长短,但不说自己的过失,这好像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人家黑,不见自己黑,这是愚痴的行为。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此可知,圣人是无过,贤人是寡过,君子能改过,小人能护过。这就是圣愚的分水岭,关键即在于此。他人不对的地方,就是我的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人和我本是同体,所谓「同体大悲」。若能这样的想,就达到无诤三昧的境界。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前边所说的那条路上是有尘,有尘就是这个路上不太干净,有一些个树叶子,或者垃圾在那儿,很多的尘垢遮盖这个路。也就是人很多烦恼、无明、习气在那儿遮障着你的菩提道路。现在是「见路无尘」:这时候又该发愿了,「当愿众生」,「常行大悲」:时时刻刻都行持这个大悲心,爱人如己,能「其心润泽」:这心里很慈悲的、很润泽的、很温暖的。
【大愿法师简释】见到雨过天晴,路上干干净净的时候,很清爽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保持大悲心,能够以甘露法水来滋润心田!
路无尘,比喻我们心地清净无尘,无烦恼,堪受正法。愿一切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能够以大悲心去饶益一切众生,去弘扬正法。见到道路很清净的时候,没有尘土的时候,也要这样子地发愿。
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将来一定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现在虽然科技很发达,但是因为所依的东西太多了,内心的众苦煎迫反而更重了,所以是富而不乐。
我们要能够学修佛法来提升人的品质,来解救精神的困境,这样子是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见路无尘,尤其是雨过天晴,路上干净清爽,没有灰尘。这情境下,也要提高警觉,希望心里就像这条路一样干净、一样润泽;同时也把心安在这样的境界里,清幽而不杂乱。
有些人处在顺境的时候,仍然有警觉性,警觉到自己生活得这么好,但愿能永远如此,但是又想到无常,又怕无常的来临,真想能够把一切守住,于是又开始懊恼了,云端佛学,这就是矛盾啦!众生应该警觉的是,要把矛盾化为统一,当顺境到的时候,心中要保存慈悲心,倒不是要赶快抛头露面去服务大众,而是心里经常要有一点滋润。
把心量展开来,对于众生,我们要多预留一点弹性,因为众生常常是处在令人无法接纳的情形下。譬如早上在录音,培文小姐便举一例。她说有一回她去听音乐会,里面太吵杂,于是又走了出来,看到一名高中生将耳朵紧贴着墙壁,好像很渴望能够听到的样子,她便驱前问他是不是很想进去听,没想到这学生脱口说出:「这要你管!」要是我们平常碰上这种情形,想必会认为这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自认倒霉。但是培文小姐先是停了一下,然后说明她可以把票让给他进去听,这样反退一步,我想这位高中生应该是会感激在心的。
又譬如有些人匆匆忙忙地擦肩而过撞了别人一下,虽然来不及回头说抱歉,但是也会边走边说着对不起,而有些人却是反过头来,气呼呼地大声质问别人。这都是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现在的社会,造成我们生活在极度的紧张里,使我们对自身之外失去了那一份关爱,自顾自的很少去关怀别人。教育固然重要,须负起责任,但是后天的训练和修养也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够推开这扇窄门,把心量再扩大些,不要一味要求别人合乎我们的想法。
从这两个愿来看,在逆境时是多尘,有尘境的干扰,另一个是无尘,没有尘境的干扰。什么样的境界该保有什么样的心境,是各位应该提高警觉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