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19)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4 21:4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佛性每个人都有,但是你展现不出来,你不可以讲:「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是佛。」《华严经》里谈到「众生本来是佛」,你就以为不用修了;如果你现在是佛,赵州禅师就不会说一个公案:「狗子有没有佛性?」佛性非常非无常,《涅槃经》里讲「佛性非有非无」,你现在讲「有」叫做常见,讲「没有」叫断见,佛性是中道。怎么讲是中道?谁家里有种柳丁?假设我是个批发商,去你家,你有新鲜的柳丁卖我吗?没有。那你家是不是没有柳丁?你家有柳丁,但现在没有,你要怎么讲才圆满?你现在不可以说你家有柳丁,也不可以说没有;你家虽然有柳丁树,但是我现在要去买柳丁却没有。那棵柳丁树就像你的佛性,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当然没有柳丁;但是只要好好照顾,明年季节到了就会有柳丁。我有佛性,但是我没有透过修行的因缘,等到有一天修行的因缘聚合了,我必然能够成佛。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是汝心自迷。在《华严经》里讲就是妄想执着,就是因为你心中有心事,所以你的心才不清;假设心中没有心事,就叫无事,就一身轻。你们今天来这边学习不是要来得到什么,是来放下什么的;你要让你的烦恼越来越少,你的菩提自然就会生。
【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今天最怕的是自己不懂,也不愿意向别人请教。你今天愿意来听,但不见得会问,一种是不知道怎么问,一种是不敢问,都应该检讨。你不会问,代表你不用心听;你不敢问,那学佛是学到哪里去了?你带着自尊心、面子来学佛,这是邪见,是凡夫俗子。从凡夫到成佛,过程只有这两个字「直心」,直接了当。真的不懂就要请教别人。
说实在,一般人都不会吝法,因为好为人师,会吝法的一定牵涉到利益关系。举个例子,我过去在教《易经》的时候,有个台湾很有名的保险公司,大中部地区的最高主管,是《易经》班的学生,他从来不会请我去他公司做教育训练,也不叫他们公司的主管来听我的课,为什么呢?因为他听完我的课,回去就可以教育训练,但是我也没有跟他点破;不然,就是「我讲了之后,地位会被人取代,怕你胜过我…。」这样的人才会吝法。我们彼此之间有没有利害关系?没有,所以才松散,好啦,松散好修行。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你觉得佛性有差别,因为你觉得他比你聪明,为什么他比你有智慧?因为他迷得比较浅,而你迷得比较深。你不需要去强求智慧,你只需要去减少烦恼,欲望越多,烦恼就越多。一般人都认为满足欲望会带来快乐,除非你学佛,或是比较有智慧、愿意修心养性的人,才会懂,修行如果没有离开欲望,你连欲界都没有办法突破。有人问我:「我想修行又想结婚,可不可以?」或者问:「做坏事会不会下地狱?」应该怎么回答?讲法有分「定法」和「不定法」。什么叫定法?在孩子还没做坏事之前,跟他说:「做坏事会下牢狱,会下地狱。」但是有一天,孩子不小心犯错,讲法就不一样了,你可以说:「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只要愿意改过,放下屠刀,还是能够立地成佛的。」这就叫做不定法,中道的智慧要不落两边。
【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如果你想要学禅,一定要懂般若,不要以为学禅的人不用读经典,学禅不是学野狐禅,要懂得般若。你看所有的公案,就只有《坛经》的公案没有很奇怪;你不要智慧没有建立起来,就到处看公案,这样对你没有好处。智慧明了,看公案你才会有妙用。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这个〔世人〕讲的就是我们,〔自性般若〕大家都有,只是我们不认识。现在早晚课在诵经的同学很多,知道般若的有吗?这就叫做〔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你把《心经》抄了五千遍,你也不懂般若,你在诵经时不懂经义,就是口念般若,做定课的人要有所警觉,诵经的目的是要你了解经义。喜欢听佛法的人不一定是修行人,喜欢听佛法,跟想要修行和一定要修行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真的想修行,你菩提心发了吗?没有发菩提心谈什么修行?!所以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一定跟善知识说「我已经发心。」善知识才教他,你不发菩提心,表示你根本就没有准备好。你会说:「我怕我做不到,不敢发心。」你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要先发心,你才能够往那个方向、那个目标去做。为什么从小要立志?他也还没有准备好啊,这个概念你要回去思维一下,你是喜欢佛法,还是真正想要来修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六祖坛经讲记(18)云端佛学
- 下一篇:六祖坛经讲记(20)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