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华严经 >

《华严经·净行品》第49愿--【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云端佛学

  《华严经·净行品》第49愿--【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广释】我们抬起腿来要走的时辰要念这个偈颂。发心要修行,愿统统众生都可以或许向佛进修,踏着佛陀与历代圣贤的足迹走向脱节,做无依道人。
  
  【梦参老僧人简释】这里的无依处,是指的是菩提道,佛道,也就是一真法界,我们的心。我们筹备要走的时辰,都要发愿,愿统统众生行菩提道,无有障碍。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发心修行的时辰,应该发愿。当愿统统众生,要趣向佛所修行的道,也就是依法修行。要入无依赖处,也就是没有依靠心。仿佛阿难尊者,最初依靠佛是他的堂兄,而本身不去修行。不知「大师用饭大师饱,本身存亡本身了」的原理,以是被漂亮伽的女儿所迷,险失童体。所幸文殊菩萨持楞严咒拯护,才救他离开女难之危。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发趾向道」:这要走路的时辰。发趾,就是要迈步的时辰;向道,要走路了。「当愿众生」:这时辰又发愿了,说我乐意全部的众生,「趣佛所行」:都是依照佛所行的阶梯去做,就是我依教履行,我深入经藏,依法修行。「入无依处」:入到毕竟了生脱死,这个习气,统统的见惑、思惑、尘沙惑都断尽了,它们都没有所依处了,它们没有所依附了,到谁人毕竟涅盘的果位上。
  
  【大愿法师简释】“发趾向道”,我们抬起腿来要走的时辰要念这个偈颂。前面是我们出门之前要筹备,出家人要托钵乞食,要持锡杖,要持钵;居士要出门了,要拿公函包,拿水杯,这些都可以念这个偈颂。接下来我们开始走了,也要念这个偈颂。
  
  你看,文殊菩萨的伶俐,每一件工作都让我们即事而真、当相即道,由浅易的事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归入到一真法界内里去。
  
  “发趾向道”,从理上来说,发趾是发心要修行,向道是迈上菩提道。开始我们要上路了。
  
  “当愿众生:趣佛所行”,愿统统众生都可以或许向佛进修,踏着佛陀和历代圣贤的足迹走向脱节!以是我们一开始走路就应该要提示本身“趣佛所行”,放下执着,不要迷真逐妄,不要迷失真性去追逐虚妄的名利。凡夫众生一辈子劳心劳力都是为了虚妄的名利——全国熙熙,皆为利来;全国攘攘,皆为利往。
  
  此刻我们是空学生,是发心菩萨了,要愿统统众生都可以或许向佛进修,以大智故,不住存亡;以大悲故,不住涅盘。不住存亡不住有,不被地步所迷;不住涅盘不住空,可以或许称法界体性而起妙用,好处修养统统众生,圆满本身的福慧二资粮,就是趣佛所行。
  
  心能转境也是趣佛所行。《净行品》上文殊菩萨辅导我们的,着实归纳起来都是四个字——心能转境。这个地步相我们凡夫职位轻易执着于实有,假如凭证文殊菩萨辅导顿时就破掉这个执着,地步就转了,地步就不能约束我们,不能障碍我们,不能染污我们,我们在地步内里可以或许做得了主了,可以或许不迷失了,就是心能转境。
  
  心能转境是什么职位?心能转境,即同如来,以是是佛所行。文殊菩萨教我们在凡夫位可以或许行佛所行,这是菩萨的妙伶俐。
  
  “入无依处”,无依处,依是什么?依是执着。凡夫众生心有执着,以执着之处为依赖。有的是执着于工业,执着于奇迹,是一个事变狂,统统掉臂,只顾赚钱。三十年前是捐躯康健调换工业,三十年后是捐躯财帛调换康健,有病了,不绝地费钱去治病,一辈子就是这样子的,最后一场空。
  
  尚有一些是执着于感情,可是一旦执着之处有变革就会惧怕不安,以是就有烦恼,有疾苦,以是六道众生都有分段存亡。不行能稳固,我们的身材生、老、病、死,每天在变,万事万物有成、住、坏、空,也是刹那刹那都在变。以是你执着的对象它是虚幻的,是不行能稳固的,你说你怎么也许不烦恼?怎么也许不疾苦呢?以是,以这个执着之处为依赖就是愚痴,就会有烦恼疾苦。
  
  此刻物质文明越来加倍家了,以是我们的依赖也越来越多了,可是依赖越多,我们生命的方针反而越来越迷失了。因此有些人他必必要靠物质的富厚来必定他的代价,必必要依赖享受来彰显他的存在,以是屋子就越住越大,越住越豪华,不绝地换;车辆也越买越宝贵;生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相互攀比,相互竞争。以是得失心、竞争心、惊骇心越来越凶猛,活得很累,很辛勤。以是当代文明固然科技前进了,可是道德阑珊了,精力空虚了,就形成一个怪征象,就是富而不乐——固然富有,可是不快乐,压力很大。
  
  这种人他是无法拥有真实的生命,他只有生命,没有朝气,只是机器性地在世,仿佛汽车要开动要加油一样,以是他为了物质而在世,为了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在世,本身不能自主,只是为了其他人但愿我是这样子,在其他人眼中我很乐成。然后为了虚妄的表相,他去支撑,去在世,生命的灵性和内涵的慈悲与伶俐不能开显出来,只是行尸走肉。以是他这种所依处反而成为一种障碍了,富而不乐,反而是越来越压力大了。
  
  原来物质文明富厚了,我们应该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在才行,可是每小我私人都越来越繁忙,越来越没偶然刻,在干什么?富而不乐。由于在不绝地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虚妄的财、色、名、食、睡,并且执着于它实有,执着于它是本身的所依之处,以是就有障碍,此刻的众生是贪瞋痴更重了,更必要佛法来断贪瞋痴,修戒定慧。
  
  早年没有这样子多的疑惑颠倒让众生入神的物质。这个是有所依,是以执着为所依。有一些就入神于上网,掉臂康健,然后就是没步伐,肚子很饿了才吃点对象,继承去玩电脑。这样子都是由于很空虚的缘故,没有真正相识我们生命的灵性和内涵悲智的缘故。
  
  更进一步,以致于二乘声闻、缘觉都尚有尘沙惑、无明惑,然后他执着于我空法有,执着于这种涅盘的地步内里,灰身灭智,不受后有,他在这种寂灭内里认为很快乐,不肯意来度众生。这样子也是不可以或许真正地入无依处,以是尚有变易存亡。
  
  唯有佛陀是真正地入无依处,是无依道人。以是我们在念诵的时辰,你不要任意念已往,要知道“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这个不轻易做到,要大白它内里所包括的义趣,你就可以或许领会到文殊菩萨的大伶俐和大慈悲,入无依处。
  
  虽然了,我们今朝还只能做一个四依修道人,不可以或许真正地做无依道人。我们奈何子去做一个四依道人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我们发心修学,先做一个四依道人,可是像佛一样做无依道人是我们的方针。以是我们临出门了要默念这个偈颂。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按字义表明,趾是举动,发趾就是发心要修行,向道则是向菩萨道修习提高。「发趾向道」,是向外的,亦即心田的筹备事变已统统安妥,此刻开始要上路了。
  
  人在尘世中,每每只是糊口在啰嗦中,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只是人间间浮在外貌上的部门。一小我私人一辈子劳心劳形,门庭若市、惶遽惑惑,到底所为何来?或许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并且绝大部门的人都是在三界火宅中苦苦不绝。按照统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最烦恼的是人事的纠葛和困扰。有许多人生平都在怨、憎、爱、会中挣扎轮转,作茧自缚。像有些老菩萨,诉苦伉俪数十年,争执不绝;也有些童星歌手,自小就是怙恃的摇钱树,这些各种都是虚妄的征象、是无常的。
  
  说穿了,人际题目不外是两个原则:「伉俪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会;父子是债,负债还债,无债不来。」凡间法老是但愿家庭完满,夫情妻爱,父慈子孝,这是善缘,是来还债的,虽然要好好珍惜这分福报。假如是恶缘相会,来讨债,也要看得开。由于不管善缘恶缘都是无常的,讨债还债也都是空幻的。学佛就是要透过这些表相来调解我们的心,有此打破。不然,怨憎会苦,爱划分亦苦,会一向困窘在此,难以解脱,无法上路。
  
  学佛就是要透过表相来调解心
  
  我们要将本身的心调解好,过一个世俗所谓「高贵一点的人生」,也就是过一个扎实故意义、正常的人生,而不要过虚妄的人生。开门七件事不是很虚妄吗?假如整天只是环绕在柴米油盐的啰嗦中,为这些而糊口,那和猫狗有何不同?人自命为万物之灵,此灵在那里?试看鸡、鸭糊口的空间都很自在空旷,假如我们只是活在外貌上,岂不是连牲畜都不如。
  
  一个正常的糊口应该能逾越这些外貌,透过这个层面去感觉。虽然外貌糊口是不能免的,因它属于人类的社会,我们既不能离群索居,那人群就是我们的共业,不必逃离,道心惟危、民气邪恶既是存在的究竟,就要有这层认知,做须要的防御,将没须要的约束只管扫除,但也无需太过求助。
  
  总之,我们不能只活在表层的糊口中。既然社会环境是无可躲避的实际存在,就要在这个基本上去逾越,去充分本身的心田。不要空幻、不要虚浮,可能常常糊口在求助的状况中,过一种无奈的糊口。有些人是成天胡里胡涂,用饭、睡觉、看电视、打牌、玩乐,觉得云云就是故意义的糊口,或是自我充分的要领,殊不知这是毫有时义的糊口,错误的要领。
  
  那我们要怎样转过来呢?就是要在心田做调解、过滤、清算、充分内涵,不被外境引诱而疑惑颠倒,过一个踏扎实实,属于本身的糊口,而且要推而影响家庭,使家中每一个分子有生长的空间。有些佛化家庭,一般糊口都以佛法做为指导原则;佛法所教给我们的是一个原则,是朝向方针的根基模式,辅导我们怎样使家庭糊口圆满。这个模式在运用时,云端佛学,每个家庭的环境差异,本身要做恰当的调解,这都是要好好拿捏的处所。
  
  时时提起正念,就是一项改革
  
  当我们心田有了正确的熟悉,做好统统筹备与调适,才气踏上修行的路(向外),也才气算是真正的修行。这就像是完成学校的教诲,要踏入社会处事,有些根基事变是不行免的。对学佛的人来讲,指的是根基资粮已筹备好了,暗示对佛法已经有了熟悉,包罗学佛的窍门,修行的方法;回收何种窍门修行;要精进抑或自在,并且方圆的情形亦能共同。
  
  当这些都已筹备好,开始发心要修行、要上路了,这时要进步警醒,「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佛所行的都是菩萨道,每时每刻、在在随处,去向都在菩萨道中。我们无法像「佛」,我们常在疑惑颠倒中,以是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一天傍边有屡次发心,能提起屡次正念,就会有几多福报。天天想屡次,就能在生命里插手善的身分,对付生命质量也会发生改进的浸染。这些效用也许一时刻还看不出来,但在潜移默化中,福报是很大的。
  
  试想看看,若是一小我私人天天都糊口在怨怼中,所见所闻都是恶事,生命的质量一向被污染粉碎,那会酿成什么样的人呢?假如我们胸中有丘壑,内心所想的都是好的,天然好的身分会影响你。反之,欠好的打仗,就会受到坏的影响。有一位伴侣,从事入口羊肉的买卖,不出两年,整小我私人就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单长相像羊,谈话声音也像羊。由于他造了很大的杀业,连本身的心也被污染了。
  
  以是,我们天天要提示本身:你所看到的统统地步,都是普贤地步;你所做的统统事都是普贤行。天天要这样提示,用饭是普贤行,餐厅是仙人天下,客堂是普贤地步,就连交通繁乱的忠孝东路也是普贤地步。云云彻底从心境上去改进,也就是对我们心田举办一种无形的改革工程,常常性的从心田云云去转、去改,福报就一向累积,一向增进。云云一来,纵然是别人羞耻你,你也能自在,以为这是普贤地步,虽然也就不会发生怨气,也不会有反扑的动机。
  
  当心能转境,心就能安住
  
  当我们心能转境时,你的心就会安住在一种不变调和的状态中,这是我们的方针。当表面的地步转过来时,统统地步都是普贤地步,统统举动都是普贤大行。以此为焦点,将其余所有导入这里,我们的心性就会起很大的转化,同时方圆情形也会随着转变,这是在菩萨道上该做的实习。
  
  一天若能转个屡次,由点酿成线,由线酿成面,纵然一天只在此地步里逗留一个小时,变革也是不行思议的,是大菩萨了。以是,当我们做作业时,纵然是打贪图,亦要将贪图放在普贤地步里,那么就是打贪图傍边,也能对我们的心性有所改革。我们要逐渐把转的时刻加长加强,把原本没有的,逐渐加进来。云云,福德增胜会很快。
  
  依赖愈多,生命本质就愈损失…
  
  「入无依处」,是指方针。我们此刻的存在是相对立的,就像由于有客人的存在才有主人;也像成婚的人,要靠对方来必定本身,以是说成婚就有依,未婚即无依。尚有买屋子做为依赖,凡此各种,都是要有所依。这个依赖是必须的,但不行酿成执着。我们要有个方针,但谁人方针只是指针,不要执着。
  
  「自我」假如没有投射的工具,便展现不出「自我」的存在,有些人喜好强辩打骂,老是用强势的作风要别人接管他的意见,这就是自我的凶猛示意;我执很重,很难与人僻静相处;把自我的存在成立在别人身上,没有别人,他就不能存在,而这个体人,也许是抱负、物品或奇迹,总之是借着外境来必定本身,要有所依。尚有一种人,爱品茗喝到呆了,我们称这种工钱「茶痴」或「茶呆」,他着实是藉品茗来展现本身的存在,他的自我是凭借在外境上,无茶即无我,没有了茶,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虽然每小我私人都要有所依,只是「依」的水平差异。偶然有所依也是一种糊口风俗的养成。假如为了得当表面的环境,以惯性的糊口做为依赖,精力便无法落实,无法拥有真实的生命,只有「生命」没有「朝气」,像人用饭,汽车加油,只是机器性的在世,完全失去朝气,这种「依」反而是一种障碍。
  
  当物质文明愈发家,我们的依赖就愈多,依赖愈多,生命本质就愈逐渐损失。像有些人,必须靠物质享受来衬显他的存在,华屋美服,名车巨室,可是这些装饰配备愈多,他的烦恼就愈多。这种人的社会年数很成熟,心灵年数却很稚子。当然他有很大的世俗成绩,但心智的回响却很浅陋,惊骇也出格凶猛,由于他有得失心、长短心与竞争心,畏恐怕死。尤其奇迹愈乐成的人,由于福报大,没有大事可谋略,就只有谋略鸡毛蒜皮的小事。
  
  无依道人,是我们修学的方针
  
  我们学佛就是要使心灵年数成熟,一个心灵成熟的人,不会惊骇,连死都不怕,由于他知道人生终有一死,这个色身是可以舍弃的,可以或许放下,可以看开,无畏无悔。这是修学菩萨道应该动手的处所,真正到达无依的地步。当主客两雷同一,无对立时,就无主客的存在了。
  
  我们糊口幸福与否,就在于是否跟外界成为一种同一体,佛经称之为「恒顺」,能恒顺就能认同。偶然你想认同,对方却不与你认同,这是内心层面,由于你心田有所强求。我们要把握原则,真正放下自我伪装的面具,让统统对立、烦恼跟着时刻磨灭,到达「无依」的地步。今朝我们还是四依道人,「佛」则是无依道人,是我们修学的方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