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在其著作中曾大力提倡心灵环保,希望大家能携手一起成为智慧的传播者,为迷惘的人们送去光明,为喧嚣的尘世送去清凉。《金刚经》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让心灵净化,环保的好书。虽然现在的我只是粗窥它的门径,但却受益匪浅。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因此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曾经的心浮气燥到现在的闲定淡泊,我越来越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可爱,也越来越感谢自然赋予的权利和幸福,这正如一首优秀的禅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六、心有所得,感慨良多 关于《大乘无量寿经》的由来,我从有关的佛经解说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难在道场中,亲见世尊放大光明,色身与剎土都是前所未见的清净庄严,就向佛请问,显现这稀有瑞象的原因。世尊表扬了阿难的提问,其中最切要的一句应是“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当来”就是指从阿难问话的当时一直到不可穷尽的未来。所以一切众生都因阿难这个提问脱离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超然大觉。正因阿难这一问,引出了《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大师解释为释尊唯独说弥陀本愿之海,唯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今后一切众生都因《无量寿经》而得度脱。这样剖出肝胆的开示,无疑抛给在苦海中沉浮的众生一个脱离苦难的救生圈。由于我缺乏长期学佛的修为与基础,所以《无量寿经》里广博的精义要领,还不能领会准确。这种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虽然不得要领,但毕竟还是心有所得,感慨良多。 1、关于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第八言:“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这里谈到功德之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长期不懈地努力,经过无量劫精进修行,忆佛之善根,没有贪嗔痴的毒害,不沉迷于声色六尘之中,远闻虚妄这一万恶之本,不追求安逸享受名利,知足常乐。尤其是“积植”二字,体现了功德修行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积”,是累积,是一点一滴滴成聚成河流的积聚;“植”,是种植,像栽种树木般多年成林。积功累德绝不是投机取巧,或者说是临时抱佛脚便能有所得的。近观现实周围,可笑的是这种虚伪的积德行善比比皆是。有些人心中全然没半个佛字,与善更是扯不上关系。但在升官发财或是升学就业时,便想到要去得到佛祖的庇护。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想法,导致很多人遇事便去烧香拜佛,无事仍旧是酒肉穿肠过,钱财心中留。殊不知,业果永远是相生相伴的。造下什么样的业,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想用一时伪善的举动去弥补平日里所犯下的罪过,无疑是自欺欺人。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所谓“苦”,就是逼恼身心的东西。常言道“八苦交煎”,就是指人受到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这八种的交织煎熬。法藏大士有“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之语,可见想学佛修行,能有所成,也是需要吃得苦中苦的坚韧品质。其实,在很多世俗之人眼中,“不计众苦”被误认为是一种自我麻痹,自我屈服的精神毒药。在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里,佛教被曲解为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残害人民思想以巩固其统治的工具,被扣上了“封建糟粕”的大不赦罪名。甚至到现在,在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眼里,佛教仍是教化的手段,让人安于现状,泯灭个性。但是实际深入到佛法的学习中去才会发现,佛法与人们这种观点是大相径庭的。说到底,佛法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是一种东方式的哲学,它的内敛、克己与自省正是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的自我调节。很多时候,人的情绪如喜怒哀乐都是导致人们心绪无法宁静,忍受苦难折磨的原因。唯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忍让才是高明的做法。有时人应该学会换一种方式处理事情。与其说进一步会玉石俱焚,得不偿失,还不如激流勇退,放弃执着与妄念。古有云:大丈夫能屈能伸。伸,的确是一种勇猛和果敢的积极行为,它代表了人生生不息的斗志,而屈则是一种冷静与超脱的精神境界,甚至有时它比伸更能体现人的勇敢与睿智。“少欲”,就是不多求,虽然予我很少,但我却不恼恨。《遗教经》里讲:“行少欲者,心则坦然。”人如果没有贪求,也就没有了因贪婪而带来的痛苦、恐怖与忧患。在身边,确实不乏很多因为贪婪而得到惨痛教训的例子。有的人因为贪财,便不顾党纪国法走上了了行贿受贿的犯罪道路;有的人因为贪情,便朝三暮四到处留情,将道德与良知抛在脑后,最终自食其果;有的人因为贪名,机关算尽处心积虑,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真能抛开心智的迷障,看透名利虚妄,心境自然坦荡而平静。 2、关于慈忍恭敬 经中有言“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对于一切众生,心中时常想的是大慈与安忍。对待别人和颜悦色,即是经中的“颜色常和”。无论是人也好,牲畜也好,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对人和善,是修养的体现,对物宽容,是德行的所在。不要因为生命的不同,我们就可以任意鄙视或剥夺他物的生存权利与机会。现在的环境危机,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其实都是人类因为缺少慈忍而召至的后果。其实如果尝试着只有人而存在的世界,那种感觉恐怕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有情”,才能慈忍,也只有“有情”,也才会让心态更加祥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