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Mahqparinibbqna-Suttanta记载,最初出现在佛陀葬仪的是Kusinanqrq的Mallq族人,用舞蹈(nacca)、歌谣(g]ta)、音乐(vqdita)、花环(mqlq)、香(gandha)、天盖(cela-vitqna)、曼陀罗花蔓(mazfala-mqlq)等进行供养佛陀的遗体, 《佛般泥洹经》卷下等资料则指出较早参加佛陀葬仪的是商人与大臣辅相,甚至还有婆罗门的出现。在这些资料中沙门比丘与从事宗教礼仪的神职人员则在稍后出现,这些报道同佛陀对比丘的临终告诫应有一定关系。同时,商人、大臣及武士阶层的出现,也符合由他们建塔供养的说法,而摩诃迦叶等五百比丘在临近荼毗前出现在葬仪现场,由迦叶主持荼毗。
2 八王分舍利与建塔供养
毗荼后的佛陀舍利由若干个国王建塔供养,据说为分得舍利几乎发生战争,现将部分文献所记载的国名抄录如下:
一 Mahqparinibbqna-Suttanta DN. vol. II, PP.166-167.
1 Mqgadho Ajqtasattu 2 Vesqlikq Licchv] 3 Kqpila vatthavq Sakyq 4 Allakappakq
Bulayo 5 Rqmagamakq Koliyq 6 Vevwhad]pako brqhmazo 7 Pqveyyakq Mallq 8
Kosinqrakq Mallq
二 《长阿含经》卷4《游行经》,《大正藏》卷1,29b:
1 摩揭陀阿闍世 2 毗舍离离车民众 3 迦维罗卫释氏民众 4 遮罗颇国跋离民众 5
罗摩伽国拘利民众 6 毗留提国婆罗门众 7 波婆国诸末族 8拘夷国诸末族
三 《般泥洹经》,《大正藏》卷1,190a:
1 波旬国诸华氏 2 可乐国诸拘邻 3 有衡国诸满离 4 神州国诸梵志 5 维耶国诸
离揵 6 赤泽国诸释氏 7 摩揭王阿闍世 8 拘夷国诸华氏
四 《十诵律》卷60,《大正藏》卷23,446b:
1 波婆城中诸力士 2 遮勒国诸刹帝利姓婆蹉婆罗 3 罗摩聚落拘楼罗种 4 毗国
中诸婆罗门 5 毗耶离国诸利昌种 6 迦毗罗婆国诸释子 7 摩伽陀国诸阿闍世王 8
拘尸城力士
五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大正藏》卷24,401c-402a:
1 波罗聚落诸壮士 2 遮洛迦邑部鲁迦邑 3 阿罗摩邑 4吠率奴邑 5 劫比罗城释
迦子 6 薛舍离栗姑毗子 7 摩伽伽国未生怨王 8 拘尸罗城诸壮士
以上国家为获得舍利供养而引起纷争的记载见于相关史料,部分国家出动象兵、马兵、车兵及步兵等相威胁,此中有的国家与部落尚不清楚,但多数应以中印度为中心。而争取得到舍利的理由有以下几种:
A 佛在拘尸罗入灭,应在此建塔供养。
B 与佛同族,应获舍利供养。
C 佛为我等师长,深受敬仰,应获舍利。
最后由一位香姓的婆罗门出面调停而化解了这场危机,并将舍利分为八份,对此《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的记载说,婆罗门首先为举兵在拘尸城的众人讲述了乔达摩为悲悯有情而长期修习忍辱法,由忍辱获得正觉,心性平等如虚空等道理。并指出佛陀圆寂仅七日就出现类似的纷争,是与佛陀的教诲背道而驰,主张以平均分配的原则供养舍利,最后在香姓婆罗门主持下将佛陀舍利分为如下:
第一分与拘尸那城诸壮士等广兴供养,第二分与波波邑壮士,第三分与遮罗博邑,
第四分与阿罗摩处,第五分与吠率奴邑,第六分与劫比罗城诸释迦子,第七分与吠舍
离城栗姑毗子,第八分与摩伽陀国行雨大臣。此等诸人,既分得已,各还本处起窣覩
波,恭敬尊重,伎乐香花,盛兴供养。时突路拏婆罗门将量舍利瓶,于本聚落起塔供
养。有摩纳婆名毕波罗,亦在众中告诸人曰:释迦如来恩无不普,于仁聚落而般涅槃,
世尊舍利非我有分,其余炭烬幸愿与我,于毕钵罗处起塔供养。时瞻部洲世尊舍利乃
有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
香姓婆罗门的建议得到了各方面响应,先后在中印度建塔供养。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将香姓译为“直性”,并说直性婆罗门将舍利分为三份,一份诸天,一份龙众,一份人间由八国均分。玄奘的记载多少夹杂着传说色彩,但仍然反映出竞相供养舍利的史实。而香姓婆罗门将盛量舍利的瓶带回故里建造瓶塔。据说,当时香姓婆罗门将蜜涂在瓶内,使部分舍利得以存留。同时,火化后的舍利以瓶盛量,也间接表明舍利崇拜的重视程度。
而毕钵的孔雀族(Pipphalivaniyq Moriyq)将炭(axgqra0带归本族建塔供养。以上十塔的说法同南传的记载是一致的。《长阿含经》则又增加了“髪塔”成十一塔,但没有指出具体因缘。此外尚有其它塔供养的出现,这种现象与经典编辑时添加的成分有关。在piprqhwq-释迦族的故地发现了舍利瓶,上面清楚地记载了舍利来源与供养情况。法显巡礼印度时,还亲自目睹了八王当时所建造的佛塔。
整个佛陀的葬仪与建塔供养,基本上是直接承袭了婆罗门教的主要传统,葬礼的风俗与具体的执行程序无一例外。值得一提的是转轮圣王的葬仪与八王分舍利的记载。由于转轮圣王是古代印度的理想帝王观念,因此,佛塔同转轮圣王的同等模式的建造,不仅是仅为了庄严及习俗的沿袭,还体现着王族的气象与威严,佛典中对佛塔的描写,很容易让人想起帝王的都城。
当佛陀身体火化后,立即引起当时一些国王及部落首领的极度关注,为分得佛陀舍利,几乎演变成一场区域纷争,最后经婆罗门的调停而未果。但是,他们为获得舍利供养的动机,或许不仅仅是基于宗教原因。佛陀在当时被称为法王(Dharma-rqjq),具有理念统一的象征。获得佛陀舍利的供养权,体现着国家的统一、势力的强大。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著名君主,被后世同样尊称为“法王”,在他的推动与支持下,佛教从一个区域宗教发展为国际性的宗教。据许多佛教史料记载,他曾诏令天下,建塔供养,所建造的佛塔均称为Dharma-rqjq塔、或法王墓、法王的坐处等。法王的正法是人们普遍遵循的规律,建造法王塔同样包含着对正法的崇敬与弘扬,对当时的帝国的统一与民族、区域问题的处理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八王分舍利的史实,已经超越了宗教上的单一目的,还体现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方面等诸多功能。
五 佛塔供养的源流
1 过去佛的塔崇拜与营造方法
1.1.迦那迦牟尼佛(Konqkamana)的塔崇拜
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六载:
迦罗迦村驮佛城东北行三十余里,至故大城,中有窣堵波。是贤劫中人寿四万岁
时,迦诺迦牟尼佛本生城也。东北不远有窣堵波,成正觉已度父之处。次北窣堵波,
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
建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