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讲记(80)-云端佛学(2)

【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这个概念比较容易体悟,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言行举止。刚开始学佛的人对这样的概念都不懂,先用你能够了解的角度来谈:你的角色要互换,这叫千百亿化身。把你的角色扮演得好,现在是老板,把他扮演好;现在变成别人的部属,把他扮演好;现在在这里是学生,回去就变家长,你们都把角色扮演好,那就是千百亿化身。但是实在不简单,为什么?你现在的角色虽然是学生,回去虽然是家长,但你现在的脑袋跟你回去的脑袋还是差不多,智慧也差不多,个人的好恶还是一样,所以你难以突破。放下你的脑袋,放下你的思想,放下你的概念,听起来太困难了。为什么?因为你会想:「那放下之后我不就是空空傻傻的?」我没有这么说。不然,你就问我:「师父,放下之后是什么情形?」你放下了不就知道了,不要猜,这样猜对我们生命没有意义。修行人直接去修行,直接去亲证。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这个概念又回归一个,〔本性〕就是佛性。那是一个还是三个?从佛性的角度来谈它的体相用就是三身。假设你不懂佛性,却一直想要去说〔三身〕是什么,表面上有〔三身〕这个名,却用不出来,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叫做〔有身无智〕,没有智慧。【若悟三身无有自性,】〔无有自性〕的意思就是空性,三身跟空到底有什么关系?简单这么讲,所有都叫缘起:「因为那个因缘,所以我方便为你解说。」这就叫缘起。我现在也可以跟你讲四身、五身、六身、七身。但是为什么要这样讲?假设有那个因缘,我会为你这样讲。六祖大师最惯用的说法就是体用,以定为体,以慧为用。如果体用还听不太懂,就用体相用,这是最常讲的。若是还听不太懂,就讲十个,在《法华经》就讲十个,也就是越分析越多。十个就叫十如是,从十个角度再来解析。你要讲几个都是因为因缘,但跟你讲三个,你的脑袋不要抓三个,跟你讲一个你的脑袋也不要抓一个,这些都是不对的。〔若悟三身无有自性〕,这些都是缘起性空。【即名四智菩提。】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缘起性空,这四个字你真懂、真的明白了,大乘佛法你就懂,你就真的有智慧,无论你读哪一本经,你都能够懂。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从这首偈你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到底是一身还是〔三身〕?事实上讲的就是体。【发明成四智。】这就是用,智慧是拿来用的。在《坛经》里的「体」就是「性」,「用」常常叫「心」。心性这两个字,就是体用。这两个字懂了,你就开悟了。【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假设一个要明心见性的人,他并不是离开这个世界。〔见闻〕就是见闻觉知,就是我们眼睛能见,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个〔见〕不外乎要从六根六尘六识。对一个真正会修行的人,他不用逃避这个问题,他在红尘当中也能够觉悟,这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但是小乘人一般没有这个能力,对一般初学者来讲,他也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刚开始你要找个清净的地方修呢?你们现在的问题是要上班要工作,各自市农工商,如何找个清净的地方呢?现在跟各位建议,修行就是在生活。但是,你现在没有这个程度,你要承认。如果你说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修行,我想你是在骗你自己。比如说,你现在随便问一个人,「我在写书法,算不算是修行?」百分之九十都会跟你说是。「我现在在打麻将,算不算修行?」几乎百分之百会跟你讲那不是。请问,打麻将比较高贵还是写书法?你的脑袋事实上是写书法比较高贵,这是你的脑袋。这样讲下去会产生很多问题,你一定会为自己找理由。难道喝茶不算是修行吗?难道喝高梁酒不算是修行吗?那你的脑袋一定想:「喝茶,比较好;喝高梁酒,一定不是修行」。这样讲一定是有问题,喝茶也是喝,喝高梁酒也是喝啊!我生活当中,我本来就在生活了。我努力过一天也是生活,我整天懈怠也是生活啊!但是你如果承认你今天懈怠你还有救,如果你认为懈怠就是修行,那你真的就没有救了。就好像你认为:「我每天心情都很轻松,这就是修行啊,这就是所谓生活禅啊!」那你就真的没有救了。因为你知见不正确,你已经混淆了,不能够判断,你会耽误自己,这样很危险。就像常常有学生跟我讲:「师父,我们到外面游山玩水也是修行啊!」我回答说:「我没有那个功夫,你如果有那个功夫你去。」其实你也没有,你为什么要假装有呢?那怎么办?上班好好去上班,我不说「你好好修。」我说「你好好上班。」下班之后,家事做完了,电视看完了,你就找一个小时自己好好地修一下,自己要怎么修你自己选,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都可以修。我不跟你说,为什么?因为我们人很叛逆,我跟你说怎么样修,你反而不肯。你利用那一个小时,要静坐也可以,要念佛也可以,要诵经也可以,要自我反省也可以,就用这一个小时好好地修。接着,慢慢,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直到功夫越来越深的时候,你才跟我说:「师父,我这会儿上班是修行,下班是修行,睡觉也是修行。」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假设你能够做到醒来的时候都是修行,我就恭喜你,你晚上睡觉必然也是修行,这样你就有资格讲我生活就是修行。你回去试就知道了。我们一般人刚开始还是要止息一切因缘,等到自己的功夫成熟了,才〔不离见闻缘〕,就是在任何的境界都可以修行,自然就可以〔超然登佛地〕,自然就能够证悟。除非你是上根利智,一讲你就懂,那你当然也可以。看经不是只停留在解释,经是讲给你听的,修行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看看,做不到,想想看应该怎么去做?慢慢去做,我才能够做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现在六祖大师直接了当跟智通禅师这么讲,〔谛信〕就是深信,你真的能够深信我刚才所讲的话,那你自然就不会再〔迷〕失了。【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不要总是用嘴巴说,耍嘴皮子,那是没有用的。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 终亡染污名

 

(责任编辑:admin)